朱燕飛
(葫蘆島寶石花醫(yī)院,遼寧 葫蘆島 125001)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是一種臨床常見病癥,該病屬于多發(fā)病、常見病。其主要是由于慢性炎癥對患者鼻黏膜上皮細胞造成刺激,導致其鼻黏膜增生并出現新生物,造成患者鼻腔堵塞且最終使其通氣不暢[1]。因此有必要積極對其進行治療。本研究主要是對鼻內鏡手術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起到的干預效果進行探究,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于2017年8月至2019年8月期間所接納治療的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50例,男患者22例,女性患者28例,年齡(35.26±5.34)歲;將其以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齡(32.29±2.97)歲)以及觀察組25例(男9例,女16例,年齡(34.17±1.12)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我院倫理委員會對此完全知情并批準研究。
1.2 方法:給予兩組患者不同治療方式,其中對照組采用傳統(tǒng)手術治療,觀察組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具體內容如下:
1.2.1 對照組: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手術治療,采用局部麻醉方式,待麻醉生效之后讓患者以半坐臥位進行鼻腔手術,后變換至平臥位實行上頜竇手術。
1.2.2 觀察組:觀察組患者采用鼻內鏡手術治療,麻醉方式選表面麻醉或是全身麻醉,麻醉生效后實行鼻內鏡手術,在直視狀態(tài)下對其增生息肉實行切除、剝離等操作,將其頜竇開口鉤突尾端組織進行完整切除并開放頜竇開口。術后以凡士林沙條或是明膠海綿進行填充。
1.3 觀察指標:對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進行數據統(tǒng)計和分析。其中以患者臨床癥癥狀消失,無相關膿性分泌物等為顯效;以患者臨床癥狀有所改善、膿性分泌物等較為少量為有效;以患者癥狀誤明顯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患者數×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將數據納入SPSS19.0軟件中分析,率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并以率(%)表示,以(P<0.05)為數據差異顯著,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25例患者中,顯效例數為20例(占比80%)、有效例數為4例(占比16%)、無效例數為1例(占比4%),總有效率為96%(24/25);對照組組25例患者中,顯效例數為10例(占比40%)、有效例數為8例(占比32%)、無效例數為7例(占比28%),總有效率為72%(18/25);兩組總有效率先比較,χ2=21.429,P=0.00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慢性鼻竇炎、鼻息肉屬于常見臨床病癥之一,該病主要由于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而出現,臨床癥狀多表現為出現經常性的頭痛、鼻塞、流涕等[2]。
由于該病的發(fā)病部位處在鼻腔、鼻竇這些具有特殊解剖結構的部位,加之鼻竇發(fā)生炎癥之后會導致患者鼻竇纖毛出現清潔功能障礙,阻礙鼻竇引流的等影響,往往會導致患者在實行傳統(tǒng)手術治療之后所取得的治療效果并不佳,甚至出現極高的術后復發(fā)率。
隨著當下臨床醫(yī)療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鼻內鏡手術近年來在臨床的運用較為廣泛。相關研究資料表示,相比較之下,鼻內鏡手術能夠充分暴露患處,具有著較佳的照明效果,同時其也具備著能夠更為便捷地處理鼻腔復合病等諸多優(yōu)勢[3]。鼻內鏡手術能夠有效對患者的鼻竇、鼻腔通氣以及引流起到重建作用,同時也讓患者的竇腔黏膜以及鼻甲得到充分保留,在一定程度對病變黏膜的康復進程起到了促進作用,降低了患者病情出現復發(fā)的概率。此外,由于該手術方式有著充分的照明效果,因此能夠有效對病灶起到去除效果。相關研究資料表示,相比較常規(guī)手術而言,鼻內鏡手術在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時具有著更清晰的手術視野以及更開闊的手術視角,同時,該治療方式在實際運用時的操作更為精細,確保了病灶的精準去除,而且對患者所帶來的創(chuàng)傷也更小,降低了患者的痛苦感,因此有著較高的運用價值[4]。
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在經過不同方式治療之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說明采用鼻內鏡手術來治療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時,其治療效果相比較傳統(tǒng)手術方式而言具有著更高的治療效果,顯著改善了患者的病癥,具有著較高的運用價值。綜上所述,在對慢性鼻竇炎、鼻息肉患者進行治療時,鼻內鏡手術方式起到的治療效果更佳,能夠提高患者的治療效果,因此值得臨床進行推廣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