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香,陳 燦,黃 璜,陳 璐
(湖南農業(yè)大學農學院,長沙410128)
稻魚共生水產養(yǎng)殖中防控有害生物是稻田綜合種養(yǎng)生產成敗的關鍵。水田中所放養(yǎng)的魚類的有害生物,除了野生禽鳥類、黃鼠狼、蛇以及水中的野雜魚外,還包括有害藻類等。稻魚共生,如何防控水體有害藻類一直是重點關注的問題,化學的防控方法污染水體,并對魚類產生毒害;采用生態(tài)的防控技術和措施,能夠保證環(huán)境健康、農產品生態(tài)安全,使生產效益最大化。
淡水水產養(yǎng)殖中常見的有害藻類有五種;青苔(水綿)、微囊藻(銅綠)、裸甲藻、多甲藻和水網藻。這些有害藻類大量繁殖,會造成養(yǎng)殖環(huán)境的水質惡化,嚴重影響水產養(yǎng)殖品種正常生長,甚至引起水產養(yǎng)殖品種中毒死亡。南方稻田養(yǎng)殖區(qū)常見的有害藻類主要有藍藻、水綿、剛毛藻、水網藻等[1]。
藍藻(Cyanobacteria)又名藍綠藻(blue-green algae),包括藍球藻(Chroococcus)、顫藻(Oscillatoria)、念珠藻(Nostoc),分為色球藻綱和藻殖段綱,色球藻綱藻體為單細胞體或群體,藻殖段綱藻體為絲狀體[2]。
(1)發(fā)生原因。藍藻的發(fā)生主要取決于溫度,氣溫低于17℃以下時,不會大量發(fā)生,即不會對魚類構成危害。當田間水體溫度上升到28℃時,其它藻類受到高溫的抑制難以生長,同時溫度高魚類活動性強,其他藻類又大量被放養(yǎng)的魚類吞食,這時藍藻容易形成稻田優(yōu)勢種群而爆發(fā)。另外,藍藻喜歡偏堿性的水體,高pH(8.0~9.5)會促進藍藻的發(fā)生,應避免單一使用潑灑石灰水的方法改善水質。藍藻利用水體中的氮和磷的能力較強,養(yǎng)殖水體低氮磷比以及含磷較高富營養(yǎng)化都可能導致藍藻的大量發(fā)生[3]。
(2)危害。由于藍藻的絲狀體和孢子體很難被魚類消化,大量繁殖后很快就會成為強大的優(yōu)勢種群,如過度繁殖,空間競爭加劇,必然也會帶來種內競爭,導致大量藍藻死亡;藍藻大量繁殖以及死亡藻類的分解,消耗大量溶解氧,使稻田養(yǎng)殖溝水體缺氧甚至處于無氧狀態(tài);藍藻大量死亡時還可產生藻毒素、硫化氫等大量有毒物質,直接危害魚類;死亡的藍藻釋放大量的有機質刺激了化能異養(yǎng)細菌的生長,其中部分對魚類是致病菌,導致繼發(fā)感染細菌性疾病,會對稻田養(yǎng)殖動物造成致命傷害[4,5]。
水綿(Spirogyra communis)屬雙星藻科水綿屬水生藻類植物,又叫水青苔,為多細胞絲狀結構個體,葉綠體呈帶狀,有真正的細胞核,含有葉綠素,可進行光合作用;藻體是由1列圓柱狀細胞連成的不分枝的絲狀體;由于藻體表面有較多的果膠質,所以用手觸摸時頗覺粘滑[6]。
(1)產生的原因。一方面,若田塊前一年發(fā)生過嚴重的水綿,田內冬季存有積水,翌年開春沒有排干,耕作前又未能清田和曬田,此類稻田水綿發(fā)生率極高,危害程度也較大。另一方面,魚類、蝦類等放養(yǎng)前沒有施肥或施肥不足,致使水體過瘦,易引起水綿滋生;水草長勢不夠理想的蝦稻田,或水綿已有所發(fā)生的稻田,采用大量施肥的方式進行肥水管理,施肥后水綿的生長加快;盲目投喂使飼料過剩后沉積在水底,發(fā)酵后易引起水綿滋生;過量施用磷肥和施用未發(fā)酵的有機肥,使水體生態(tài)受到破壞,也易滋生水綿。此外,在移栽水草、放入田螺時,會將青苔帶入池中,易滋生水綿[7]。
(2)危害。水綿大量繁殖后,消耗了田間水體中的無機鹽等,使水體正常的營養(yǎng)物質代謝遭到破壞,水質變得清瘦;尤其是稻蝦、稻蟹田,水綿會封蓋或吸附在水草上,阻礙了水草的光合作用,引起水草萎縮死亡,破壞水質;死亡分解后的水草殘腐物又會產生硫化氫和羥胺等有毒物質,引發(fā)田間養(yǎng)殖溝水質發(fā)黑、發(fā)臭,使水體氨態(tài)氮超標,溶氧偏低;這樣的水體環(huán)境不僅會影響小龍蝦或蟹的色澤,而且會誘發(fā)水產品的黑鰓病和水腫病等,降低水產品的品質。此外,水綿的大量產生還嚴重危害水稻的生長。水綿生長在稻田水面上,使田間的水溫和泥溫降低;附在水稻植株上,造成植株表面潮濕,妨礙植株的通透性,呼吸不暢,易引起水稻爛秧和葉鞘腐敗病等;造成水稻根系周邊氣體交換不良,產生硫化氫、沼氣毒害水稻,導致根部發(fā)黑甚至爛根,嚴重影響水稻根系吸收功能,進而影響地上部的生長發(fā)育,降低稻谷的產量和稻米品質[8,9]。
剛毛藻(Cladophora)為綠藻綱,剛毛藻科,是絲狀、綠色的分支狀藻類,集結生長時看起來很像是個墨綠色絲球。剛毛藻屬于高等藻類,其體內所含有的葉綠素與高等植物是一樣的,對低二氧化碳的適應能力很強,當水中二氧化碳不足時,很快就能利用碳酸當成碳元素的來源,因此剛毛藻對低環(huán)境適應比一般水草要快,量多時危害魚苗生長[10]。
水網藻(Hydrodictyon reticulatum)是大的群體型的綠藻,狀囊形,長度可達數10 cm,自由懸浮于水面,廣泛分布于富含有機物的不大流動或靜止的淺水里,為水稻田一般性雜草。在有機質豐富的水體中繁殖迅速,繁殖能力很強,生長的溫度范圍較廣。生長時,一方面大量消耗稻田水中養(yǎng)料,使田水貧瘠,浮游生物不能大量繁殖,影響田間放養(yǎng)的魚類生長;另一方面因其附著在養(yǎng)殖動物的鰓、頰、額等處,使其活動困難,攝食減少,嚴重時窒息死亡。另外,水網藻在田間養(yǎng)殖溝水面漂浮張開成大網狀,還可造成大批淡水養(yǎng)殖動物被纏住游不出而死亡[11,12]。水綿、剛毛藻、水網藻都屬于綠藻綱,生產上統(tǒng)稱為青苔。
稻魚共生不僅能夠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更重要的是能夠獲得良好的生態(tài)效益。稻田養(yǎng)殖中,田塊長期覆水,曬田時間較少,特別是夏季高溫天氣,由于養(yǎng)殖魚類,水體營養(yǎng)豐富,容易發(fā)生藻害,降質減產[13,14]。因此,如何用綠色生態(tài)的方式有效地防控有害藻類成為廣大農民非常關注的問題。結合水稻(一季稻)生長時期從四個季節(jié)(春、夏、秋、冬)簡述有害藻類的有效防控。
(1)徹底清田消毒。3月初氣溫回升后,結合稻田耕作,翻耕田底10~20 cm并暴曬一星期左右,翻耕后干撒生石灰(每公頃用生石灰1100~1500斤,撒勻),然后田間灌水淹沒翻耕土壤,浸泡約10 d。通過高溫強堿(強堿是暫時的,1周左右即可恢復正常)可殺死青苔、藍藻等有害藻類孢子種原。其次,用生物腐植酸或生物黃腐酸降解死亡尸體,避免清田后的二次污染。從源頭控制青苔以及病蟲害的爆發(fā),為中后期養(yǎng)殖打下基礎。
(2)搞好稻田工程建設,嚴格清潔水源。一季稻一般在5月底至6月初插秧。插秧前要做好稻魚工程建設,開挖魚溝、魚凼等;可進行烤田,通過陽光暴曬可曬死青苔、藍藻等;嚴格控制水源和清理進水渠道,進水口用密網遮實,用30目以上的雙層尼龍網或鋼絲網過濾水源,避免青苔等有害藻類或孢子體進入田中。
(3)及時培肥水質,防止青苔滋生。青苔易生長在清瘦淺水田中,水位需保持在20~40 cm,一次性施足有機肥作基肥(用發(fā)酵好的腐熟糞肥旋耕田里,每公頃1500 kg左右),使水色變濃,阻隔青苔的光合作用,把田底的青苔扼殺在萌芽狀態(tài)[15~17]。
(1)放養(yǎng)前水體處理。魚類等養(yǎng)殖動物一般在水稻(中稻)插秧后10~15 d(返青后)放入田間,也就是6月中旬左右。在放入養(yǎng)殖產品前需密切觀察水里是否有青苔、藍藻等有害藻類。發(fā)現有害藻類時,潑灑草木灰,同時配合益生菌和紅糖,快速控制,同時換水?;蛱镩g養(yǎng)殖圍溝、魚凼進水60~80 cm,根據田間水體的營養(yǎng)情況,在放苗前5~7 d,施用有機無機復合營養(yǎng)素和芽孢桿菌劑,培育促進浮游生物生長的良好水體,營造魚類健康生長的水環(huán)境。
(2)放養(yǎng)中期田間水體水質的調控。放入養(yǎng)殖產品后,隨著氣溫的升高和餌料的投入,水體營養(yǎng)豐富,容易發(fā)生藻害,要及時控制。
人工方法。根據有害藻類的生長特性,采用“割、拉、水、肥”綜合清除措施效果較好。割:用鐮刀將水草割掉,同時將田底青苔攪動后撈出。拉:用底綱和上綱對折的夏花網從一端緩慢的拉向另一端,將漂浮的青苔集中撈出。水:待大部分有害藻類撈出后,灌注新水50 cm以上。肥:讓水在最短的時間內快速變肥,使池水呈茶褐色,透明度在30 cm以內。該方法雖然費工費事,但清除徹底。
以菌治藻。潑灑凈化水質的凈水菌,如芽孢桿菌凍干粉,用量900~1500 g/hm2,以快速營造良好的水色、降低田間養(yǎng)殖溝水的透明度,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劑改良水質,及時分解有機質,避免水底富營養(yǎng)化。
以藻治藻。培養(yǎng)有益藻類(小球藻、硅藻等)來控制有害藻類。如利用復合益藻種、多元肥水膏等,定向繁殖有益藻類,快速肥水;保持田間養(yǎng)殖溝水體透明度30~40 cm。
生物濾食。利用具有食性偏好的水生動物濾食水體藻類以達到控制和去除藻類的目的。如放養(yǎng)一定數量的濾食性魚類(白鰱、花鰱、白鯽等),由于藍藻顆粒較大,更容易被濾食性魚類攝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藍藻的生長。實踐表明,放養(yǎng)一定數量的濾食性魚類,可極大地降低藍藻爆發(fā)的可能性[18~21]。
藥物殺滅。必要時使用藍藻克星等藥物配水潑灑,清晨使用,注意打撈殘體,殺滅后及時換新鮮水入稻田。
科學投喂。在適溫范圍內,日投飼率為2%~6%,水溫低時可適當減少。利用有益菌和微藻營養(yǎng)素改良水質,防止水中殘餌與代謝廢物過度積累,促進優(yōu)良浮游微藻相的穩(wěn)定,通過菌—藻協同的生態(tài)作用,達到凈化田水的目的[22]。
水稻收割后,及時曬田,使用解毒類產品降解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等有毒物質,調節(jié)水體pH值,保持水質良好,降低藻類死亡分解對養(yǎng)殖產品產生二次毒害[23]。
青苔、藍藻等有害藻類大多是以孢子進行繁殖。冬天孢子在泥土里休眠,一到氣溫回暖就破土而出,所以冬季稻田要排干積水,翻耕、曬田,使用生石灰干撒消毒處理,徹底清田和消毒,阻止有害藻類的孢子越冬,從源頭控制[24]。
總的來說,有害藻類的防控就是嚴格預防,及時控制,杜絕爆發(fā)。冬春季節(jié)做好預防,嚴格從源頭控制;夏秋季節(jié),及時處理,防止爆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