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萍,趙 君
(贛州師范高等??茖W校,江西贛州 341000)
紅色文化課程是黨的群眾路線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高校開展紅色文化課程除了讓高校大學生對黨的歷史、對紅色文化有清楚的認識外,也是為培養(yǎng)合格黨員提前進行的一項篩選性工作。黨的群眾路線是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時提出的,當時中國共產黨雖然通過“三灣改編”建立了有絕對領導權的武裝革命軍隊,但軍隊戰(zhàn)斗力參差不齊的問題十分突出。在軍隊戰(zhàn)斗力下降的情況下,毛澤東卻發(fā)現(xiàn)羅榮桓所在的軍隊戰(zhàn)斗力十分突出,進一步分析后發(fā)現(xiàn)其戰(zhàn)斗力突出的主要原因在于該部成員中有較多的黨員,這使得黨組織在下達命令時都有組織有核心有靈魂,而黨的建設也由此開始成為中國發(fā)展建設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紅色文化既包括遺址、遺物等的物質遺產,也包括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在內的非物質文化精神,高校紅色文化課程主要傳承的是紅色文化中非物質資源。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江西就是中國紅色文化的搖籃,作為紅旗升起的地方,江西有著眾多紅色文化資源。但雖然紅色文化資源眾多,江西在紅色文化傳承上卻并不十分理想,紅色文化課程也并不十分受學生的歡迎,這種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原因在于江西高校大部分學生來自江西本地,對于紅色文化早已耳熟能詳,因此對于沒有新意的紅色文化課程往往興致不高。整體來看,江西各高校都開設有與紅色文化相關的課程,有的課程為網課,而有的課程則為選修課,這些紅色文化課程都沒有強制要求學生參與,多為對紅色文化有興趣的學生提供。另外,除專門的課程外,在中國近代史和思想政治教育這兩門必修課上都有針對紅色文化的專題講解,針對學生設計并保留了對基本紅色文化的宣傳。
雖然學生對紅色文化的關注度在下降,但中國領導層對紅色文化的重視正在加深,早在2015年黨中央和國務院就聯(lián)合印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宣傳思想工作的意見》這一重要文件,這使得各高校都不同程度地在加強思想宣傳工作,而紅色文化正是思想宣傳工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
在深受紅色文化影響的江西,宣傳和推廣紅色文化精神是江西各高校思想工作的基本工作內容之一,但在實際進行紅色文化課程資源開發(fā)過程中發(fā)現(xiàn),紅色文化課程的創(chuàng)新十分困難。首先,大部分學生大體上知曉江西發(fā)生過的紅色文化故事,這使得從紅色文化故事上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課程變得困難;其次,在精神內涵上,紅色文化中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也多次被人們提及,但這些精神有較強的時代和現(xiàn)實背景,雖然這些精神中都包含吃苦耐勞等有較大實際意義的精神卻無法讓現(xiàn)代的學生有強烈的帶入感而收效甚微,紅色文化精神難以很好地和現(xiàn)代生活融合同樣是其創(chuàng)新難的重要表現(xiàn);最后,紅色文化課堂教學流程依然是教師主動講授學生被動接受,學生在課堂上沒有真正參與到紅色文化的推廣中來,對自身也沒有紅色文化繼承者的身份認識,教學流程創(chuàng)新難也是紅色文化創(chuàng)新難的突出表現(xiàn)。
認識終究是要在實踐中才能得以確認并鞏固的,然而,在人人安居樂業(yè)的現(xiàn)代社會,推廣紅色文化精神實踐變得越來越困難。一方面,學校怕學生在戶外實踐活動中發(fā)生安全事故而在進行紅色文化精神實踐過程中束手束腳;另一方面,高校實際能夠提供的紅色文化精神實踐方案十分傳統(tǒng),要么是邀請學生以話劇的方式演繹紅色文化中的經典故事,要么就是集體去紅色文化遺址游覽參觀??梢?,在校園推廣紅色文化精神實踐的現(xiàn)代化依然有較大障礙,依然是紅色文化課程資源進一步挖掘的重點方向。
紅色文化精神并不僅僅只有吃苦耐勞精神、艱苦奮斗精神還有很多與時代緊密相連的精神如創(chuàng)新精神、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等,但紅色文化課程在對這些表現(xiàn)并不十分突出的精神上難以深入。如在井岡山革命中,老一輩中國共產黨人積累了大量的與人民群眾溝通交流的經驗,并由此提出了統(tǒng)一戰(zhàn)線、武裝斗爭、黨的建設這“三大法寶”,但實際上,由于政治敏感,幾乎所有紅色文化課程教師都不會在課堂中對這“三大法寶”進行過多的深入講解,這一定程度上使紅色文化課程失去了應有的靈魂。政治敏感也是紅色文化課程難以繞過的門檻,教師無法違背史實去編撰故事,也無法越過思想政治宣傳的紅線,只能在紅色文化課程中有限度地對紅色文化中的敏感話題進行講解,而這種限制不僅降低了紅色文化課程的吸引力也降低了教師積極推廣和建設紅色文化課程的動力。
紅色文化課程不論在內容上、精神上還是教學流程上有創(chuàng)新和改進的必要,而井岡山精神中發(fā)動群眾的力量正是紅色文化課程資源創(chuàng)新開發(fā)的重要方式。高校可以以翻轉課堂的方式,邀請各參與紅色文化課程的學生主動開發(fā)紅色文化課程資源,讓學生去思考如何宣傳和推廣紅色文化,并由教師學生在課堂中的紅色文化傳播。這種方式不僅改變了傳統(tǒng)的紅色文化課程的教學方式,還使得學生在學習紅色文化中的身份發(fā)生了轉變,學生不再簡單地作為紅色文化的被動接受者,而是以紅色文化繼承者的身份傳播著紅色文化。
將學生作為紅色文化課程資源開發(fā)的主體可以從以下幾點出發(fā):首先,以小組和專題的形式要求學生在課前準備紅色文化講解的PPT等教學資料,教師僅提供必要的糾正和審核作用,全部紅色文化課程資源由學生自己去收集并推廣;其次,選擇班級內愿意積極主持紅色文化課程的學生組織課堂教學活動,由學生自己去分配任務,其中表現(xiàn)優(yōu)異者可以被寫入入黨推介材料之中;最后,對于不愿積極參與紅色文化課程準備的學生,要求他們就紅色文化精神寫5000字或以上的心得體會,以學生的實際行動作為紅色文化得以推廣落實的依據??傊?,翻轉課堂的課程教學方式要求學生作為實施教學方案的主體,教師僅起著監(jiān)督作用,以自主學習自主教學的方式推動學生對紅色文化的認識。
為保障學生的安全,學校會盡可能避免安排學生進行戶外實踐,但實踐作為建議學生知識掌握水平的重要工具,其在不同的課程中都或多或少的出現(xiàn),將紅色文化課程實踐與這些課程相融合也是本校的一次創(chuàng)造性的探索。由于紅色文化故事與現(xiàn)代背景差異較大,我們在對紅色文化的實踐探索中采取的方式是把紅色文化精神融入專業(yè)課的課程實踐活動之中。如在電氣自動化專業(yè)的課程設計實踐中,我們與教師商討后,將畢業(yè)設計的時間由7天壓縮在了3天,學生需要在期末考試后連續(xù)3天在實驗室內以合作的方式完成畢業(yè)設計“貼片收音機”的焊接任務,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求學生積極交流溝通,務必讓每一個學生都學會基本的焊接操作,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僅對班委等成績優(yōu)秀的同學進行了紅色文化精神的宣傳和指導,要求他們組織學生互相幫助,發(fā)揮紅色文化中的艱苦奮斗、吃苦耐勞的精神、發(fā)揮團隊精神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最終,這些學生以兩天的時間高效的完成了畢業(yè)設計實踐任務,而這背后是學生一天12個小時在實驗室的艱苦奮斗,班級全體30名學生都實現(xiàn)了貼片收音機的成果運作。這次實踐使我們對紅色文化的課程實踐有了新的認識,未來,我校將在其他專業(yè)的實踐課程中以這種方式探索方式文化的課程實踐,以更加貼近時代的方式落實紅色文化精神的實際實踐工作。
傳統(tǒng)紅色文化中很多故事可能由于政治敏感而難以深入,這是紅色文化難以深入的重要原因。但從紅色文化的延伸來看,其精神的精髓在新時代依然有精彩表現(xiàn),尤其是在中國大范圍的扶貧工作推進過程中,紅色文化故事又有了可以抒寫的新篇章。為人民服務是紅色文化的精髓之一,培養(yǎng)為人民服務的人才隊伍也是紅色文化的重要教學任務,而把我國扶貧工作進展以及扶貧工作中的感人故事納入紅色文化的課程資源之中也就有了思想依據。本校在紅色文化課程進行翻轉課堂的教學改革過程中,并沒有限制學生對紅色文化故事發(fā)生的時代,僅要求學生收集的資料中應符合紅色文化精神,而學生也給與了我們這些教師較大的驚喜。部分學生的家鄉(xiāng)正好屬于扶貧工作的重點,這些學生基本親自見證了扶貧工作給家鄉(xiāng)帶來的改變,因此他們把扶貧工作中的感人故事記錄在PPT中,這些故事都很小很平淡,有的是村委會積極說服某家人去附近新建的養(yǎng)殖場工作,有的是扶貧工作者半夜接電話送老人去醫(yī)院,這些工作平鋪直敘十分平淡,但卻真正提高了當?shù)厝说纳铙w驗,而為人民服務在這里也不再僅僅是一種口號,而是一種紅色文化的時代傳承,是中國共產黨不忘初心的表現(xiàn),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前景光明的前兆。把扶貧工作與紅色文化課程結合是本次課程改革探索中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是人民群眾智慧的重要體現(xiàn),我們會在接下來的課程中更多地把紅色文化與扶貧工作這一時代話題結合,以時代特色進一步深化紅色文化的內涵,從而使我們的學生能夠更好地成為紅色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把紅色文化課程與扶貧工作結合是本次研究的一項重要創(chuàng)新,這說明了紅色文化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活力,紅色文化中的艱苦奮斗精神、為人民服務的精神等依然具有時代意義,依然是推動中國發(fā)展進步的重要動力,而這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變得更加偉大的重要依據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