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芳
(甘肅省崆峒區(qū)畜牧獸醫(yī)局花所工作站,744000)
胎衣不下是母畜特別是母牛常見的產后疾病。牛出生后12小時至24小時,仍未完全排出胎衣,即為胎衣不下。下面從發(fā)病原因、臨床癥狀、中藥療法等方面做一介紹,供大家借鑒參考。
1.1 營養(yǎng)、年齡等因素原因。如孕期營養(yǎng)缺乏、身體虛弱、母牛年齡過大、子宮虛弱、運動不足等。
1.2 疾病因素。妊娠疾病導致子宮內膜和胎膜粘連;奶牛流產等。
1.3 胎兒因素的原因。對于胎兒過大或雙胞胎,使子宮過度擴張,收縮緩慢。
1.4 生理因素。奶牛子宮體及子宮角粘膜上有四排圓形的子宮肉阜。它們是子宮壁和胎膜的結合,它們在懷孕期間特別大。胎盤屬于絨毛葉型,結合緊密的絨毛葉型胎盤,是牛容易發(fā)生胎衣不下的生理基礎。
牛產犢后努責不止,沒有排出或只發(fā)現一部分胎盤,超過12小時仍未完全排除時;母牛努責微弱或停止,使胎衣滯留于體內,一般沒有全身癥狀。
胎衣不下繼發(fā)的癥狀有:產科炎癥、陰道分泌物渾濁、有異味的液體,引起急性或慢性子宮內膜炎;嚴重者可導致病原微生物從子宮進入血液,腐敗的產物直接吸收到血液中,導致體溫升高和敗血癥,導致奶牛死亡;胎衣不下治療不當,多數影響繁殖能力。
在過去,更多的手術剝離方法被用于牛胎衣不下的治療。該方法簡單易行,但在實踐中發(fā)現存在許多缺點:一是容易撕裂絨毛葉,造成子宮損傷或出血,危害母牛生命;二是造成人為污染,病原微生物趁機會感染子宮,導致繼發(fā)性疾病;第三,剝離不完整,易殘留胎衣碎片。
針對外科治療中存在的缺陷,我們在實踐中探索了以中醫(yī)為基礎的保守治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1 中藥方劑是益母生化散,原產于產后惡露,產后腹痛。主要成分為益母草120g、當歸70g、川芎40g、桃仁30g、炙甘草35g、炮姜25g。每天3次,用于灌服或拌料。上為1次量,每日3次,為灌服或拌料。
3.2 注射中藥針劑魚腥草注射液,每次45ml.必要時配合頭孢噻呋鈉,應用縮宮素為輔助。
益母草是一種具有活血化瘀、溫熱經絡、刺激子宮、促進子宮平滑肌收縮的藥物;而牛的氣虛血瘀兼有氣虛血瘀,以當歸、川芎補血行血和血,以桃仁活血化瘀,收縮子宮,排出胎衣和惡露,促進子高復原。魚腥草具有清熱解毒、化膿利尿等功能,廣泛應用于獸醫(yī)臨床。廣泛用于治療肺炎、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發(fā)燒、子宮疾病等。用于抑制子宮內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過去,縮官素稱為催產素,主要引起子宮收縮,導致宮頸張開,主要有促進生產的作用,此時用于排出胎盤。關于應用子宮收縮的時間,我們認為最佳時間是分娩后12小時至24小時。分娩前后,雌激素水平升高到正常水平以上,雌激素能增強子宮收縮力,增加子宮平滑肌對催產素的敏感性,雌激素水平和對催產素的刺激作用隨時間降低。因此,催產素在分娩2天和3天后效果不好。至于使用的劑量,越大越好,一般適合100個單位,一些農民和獸醫(yī)片面強調大劑量的藥物,但會導致子宮頸口繼續(xù)收縮(類似痙攣),更不利于胎兒衣物排出。
總之,中藥保守治療牛胎衣不下更安全、有效,效果優(yōu)于傳統(tǒng)的手術剝脫法。它具有徹底清洗惡露、恢復快、無后遺癥等特點,值得推廣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