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武義縣第一人民醫(yī)院(武義,321200)
《察舌辨癥新法》由清末民國初年劉瑞恒所撰,系劉氏臨證30余年舌診經(jīng)驗的總結(jié)之作。據(jù)該書序言記載,清宣統(tǒng)二年(1910年),江蘇鎮(zhèn)江醫(yī)家袁桂生等創(chuàng)辦《醫(yī)學(xué)扶輪報》,劉亦鼓舞附驥并分任印費報料。因稿源不足,曾將其所授徒之《察舌新法》作為該報文稿連載,后因辛亥革命停刊而中斷。民國五年(1916年),有紹興醫(yī)會、上海醫(yī)會不少老讀者致信向袁桂生等索閱全稿,劉遂抄錄全稿并加序后送《紹興醫(yī)藥學(xué)報》社予以刊發(fā),版權(quán)歸于《紹興醫(yī)藥學(xué)報》社。
該書先論“舌苔原理”、“看舌八法”,次按黃苔、白苔、無苔分類先作總論后論分別診斷法,再論苔色變化預(yù)后、苔之退駁、燥潤、厚腐與厚膩、舌短舌強,并對黑苔類進行了補充敘述。其中,論黃苔12種、白苔13種、無苔11種。相比《敖氏傷寒金鏡錄》、《傷寒舌鑒》等舌診專著,該書簡潔明了、短小精悍,僅4400余字,純以察舌辨證,以生活所見實物色彩描述舌苔顏色,雖無圖譜,然亦極為直觀形象,是一本實用型的舌診基礎(chǔ)理論微著作?,F(xiàn)將其主要學(xué)術(shù)特點及臨床經(jīng)驗概述如下。
本書第一篇討論“舌苔原理”,先提出舌乳頭的概念,并對其進行了形象的描述:“形如芒刺,摸之棘手?;螂[或見,或大或小,或平滑,或高起,隨時隨癥,變易不定?!焙筇岢錾嗵Ξa(chǎn)生的原理:“苔即胃中食物腐化之濁氣,堆于乳頭之上,此舌苔所由生也?!辈⒅赋錾嗵癖∽兓c飲食及其胃中腐濁的關(guān)系。至于苔色,他認為“以黃色為正”,而白色則是“胃中陽氣被飲食抑遏,胃中正色不能直達而上”所致,若見“青綠之色”,則預(yù)后不良。從中可以看出,劉氏主張黃苔為人體正常舌苔,是胃之陽氣蒸騰而形成。推究其因,抑或黃苔為其所處時代和地域之人群正常體質(zhì)的舌象表現(xiàn)。
該書描述舌苔顏色,多以生活所見實物色彩表示,如:“黃黑相間,如鍋焦黃色”、“黃如蠟敷舌上”、“白如豆?jié){敷舌”、“白如旱煙灰色”等等,既生動形象,又易于掌握,使醫(yī)患一目了然。
劉氏認為,臨床常見的黃苔主要有12種。其中,由于溫?zé)嵋鸬挠?種,因濕溫所致者有3種,由陰虛津虧或陽氣抑郁者有3種,另有正黃、嫩黃、黃腐苔3種,病因病機各有不同。
溫?zé)嵋婞S苔:苔色老黃,為溫?zé)醾魅胫薪龟柮?;苔黃如粟米染著,為胃陽太旺以致胃熱;苔黃如虎斑紋,乃氣血兩燔之候。
濕溫見黃苔:牙黃無孔謂之膩苔,是中焦有痰;苔黃如蠟敷舌上,系濕溫痰滯之候;水黃苔,即黃而潤滑,為痰飲停積,是濕溫正候。
苔黃而舌干:可見苔黃如炒枳殼色,干枯而不潤澤;或黃黑相間,如鍋焦黃色,摸之棘手,看之不澤;或黃而兼灰青。其因有二:一為胃熱傷陰;二為濕濁、痰飲、食積、瘀血阻抑陽氣,津不上承。辨別方法,當參脈診。
另外,苔色正黃,為溫病初期;苔嫩黃為用藥得當,胃陽初醒之吉兆;至于黃腐苔,當辨其虛實,實則可下,若中有直裂,為氣虛,不可下,當補氣。
劉氏一反白苔多寒濕的觀點,主要論述痰熱、暑熱、燥邪、氣郁或誤補誤燥導(dǎo)致白苔,足見其為“火熱論”和“陰不足論”者。
白苔因于傷寒:薄白如米飲敷舌,為傷寒初期表現(xiàn),無表證者為飲停膈上;白如豆?jié){敷舌須診脈辨別是傷寒、中寒、濕邪或痰飲,而薄白不潤澤、舌質(zhì)不甚紅者為傷燥表證。
白苔因于痰熱或暑熱:白而厚如豆腐腦鋪舌,為痰熱內(nèi)蘊;白而疏如米粉鋪紅,為傷熱、傷暑;白如粟米成顆粒,系熱邪在氣分;似白非白,如畫工以脂調(diào)粉,名雪青色。淺者如雪青湖縐色,此乃熱邪入營初期;深者如雪青杭綢色,此乃暑熱二邪已入血分。
白苔因于燥邪或氣郁:白如糙石糙手,乃因燥傷胃陰或清氣被抑不能生津,當以脈診分別。
白苔因于誤燥誤補:白如旱煙灰色(無論潤燥)、白如銀錠底、白如豆腐渣堆舌(如中心開裂,則為氣虛反似實癥之候)、白如豆腐筋堆舌(白苔厚而有孔,如豆腐煮熟有孔者曰筋),皆為熱癥誤燥之變苔;白如銀色(光亮如銀)或如銀錠底(有孔如銀錠底式),為熱癥誤補引起。
《察舌辨癥新法》設(shè)專篇論述無苔舌象。其中,熱入營血以致?lián)p傷氣陰3種、陰陽兩傷1種,燥結(jié)傷陰2種,氣陰兩虛5種,虛實病機各異。
熱傷氣血陰陽而無苔:質(zhì)紅無苔,為熱邪初入營分,或者傷食胃氣不能上升,或憂思郁抑陽氣不能上升;質(zhì)紫無苔,乃熱入營分,氣營兩燔;舌上無苔,質(zhì)光如鏡,為胃陰胃陽兩傷,或因頑痰膠滯胃中,須以脈診參斷;質(zhì)干如刺無苔,紫而干者為熱傷陰液,紅而干者系氣不化津,亦須參以脈診。
燥結(jié)傷陰,其苔花剝:中凹如駁去,乃胃有燥結(jié)傷陰,或大腸有燥屎久留不去之候;苔上見圓暈,分二三色,為燥金內(nèi)結(jié),燥屎不下之癥。
氣陰虧虛,苔有裂紋:中有直溝,如刀背印成,為陰液元氣皆虛;舌質(zhì)橫裂,乃素體陰虧;舌生裂紋如冰片紋,是老年陰虛常見舌象;前半光滑無苔,后根上有肉瘤二粒,如舌肉色,為陰虛癆癥之象;表面無苔,而皮內(nèi)有一塊如錢大,或黃或白,為正氣不足,血液虧虛,或有痰凝之候,須以脈診參斷。
苔色變化順象:治療用藥得當,舌苔由白轉(zhuǎn)黃,由黃而退,退后復(fù)生新薄白苔,此謂順象。
苔色變化逆象:若治療用藥不當,則苔由黃轉(zhuǎn)白,由白轉(zhuǎn)灰,由灰變黑,此乃逆象。
舌苔真退為吉兆:舌苔由化而退,由厚而漸薄,由板而生孔,由密而漸疏,由有而漸無,由舌根外達至舌尖,由尖而漸變疏薄,由退而復(fù)生新苔,此皆吉兆。
舌苔驟退或斑駁為兇兆:若驟然退去甚則全無,不復(fù)生新苔,斑駁散離而不連續(xù),此為病邪內(nèi)陷之兇兆。皆因誤用攻伐消導(dǎo)之劑,或誤用發(fā)散藥,損傷胃氣胃陰所致。
以苔色、苔質(zhì)變化,判斷疾病順逆吉兇預(yù)后,值得借鑒。
指出,舌苔厚腐與厚膩不同。腐者,如腐渣、如腐筋(豆腐煮熟有孔者曰筋)、如豆腐堆鋪,其邊厚為陽有余,忌用溫燥宣化之劑,尤忌發(fā)表,而宜清降導(dǎo)下。若中有直槽,則為氣虛不能運化,宜補氣,不得因苔色尚白而用辛溫解表或宣散燥濕之劑;而厚膩則中心稍厚,其邊則薄,無毛孔,無顆粒,像用光滑之物刡刮過一樣,系濕濁、痰飲、食積、瘀血、頑痰為病,陽氣被陰邪所抑,治宜宣化。一為陽氣有余,一為陽氣被抑,兩者不得混淆。
綜上所述,劉恒瑞之臨證筆記《察舌辨癥新法》,誠為憑舌辨證不可多得的實用型臨床參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