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波濤 陳軍玲 陳曉偉
浙江省天臺縣中醫(yī)院 浙江 天臺 317200
我們在臨床應用穴位埋線治療慢性結腸炎,取得較為滿意的療效?,F(xiàn)報道如下。
選擇本院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的慢性結腸炎患者38例,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齡20~45歲。隨機分為穴位埋線組、針刺組。穴位埋線組男10例,女9例;平均病程5.1±0.3月;平均年齡35±9歲。針刺組男10例,女9例;平均病程5.0±0.4月;平均年齡36±9歲。兩組病程、年齡、性別無顯著性差異(P>0.05)。西醫(yī)診斷符合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第七次全國消化病學術會議制定《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共識意見》標準,選擇臨床類型屬于慢性持續(xù)型、復發(fā)型結腸炎活動期,結腸鏡檢查可見黏膜細顆粒狀彌漫充血、糜爛、潰瘍、水腫等。中醫(yī)診斷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主癥為腹脹、腹痛、腹瀉、便溏伴有黏液。
2.1 穴位埋線組:選取天樞、大橫、中脘、氣海、關元、上巨虛、足三里、大椎、至陽、脾俞、腎俞、肝俞。具體操作步驟:先在患者大腿內(nèi)側(cè)埋線1~2個穴位,觀察1~2天,無明顯不良反應者再行穴位埋線。操作時患者不宜過饑、過飽,避開月經(jīng)期、妊娠期。根據(jù)取穴的不同,背部穴位取俯臥位,其它穴位取仰臥位,做好進針點的標記,消毒局部皮膚,右手持針,左手兩指繃緊或捏起進針部位的皮膚,右手持穿好線的埋線針快速刺入皮膚。將針刺入皮膚0.5~1cm,稍作提插,當出現(xiàn)針感后邊推針芯邊退針,將強生3-0可吸收線置于皮膚下或肌層,再將埋線針拔出,針孔處用消毒的干棉球按壓。每周1次,1周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2.2 針刺組:選取天樞、大橫、中脘、氣海、關元、上巨虛、足三里、大椎、至陽、脾俞、腎俞、肝俞。具體操作步驟:根據(jù)取穴的不同,背部穴位取俯臥位,其它穴位取仰臥位,做好進針點的標記,消毒局部皮膚,背部穴位平刺,腹部和四肢穴位直刺,右手持針,左手兩指繃緊或捏起進針部位的皮膚,右手持針灸針快速刺入皮膚。將針刺入皮膚0.5~1.5cm,稍作提插,當出現(xiàn)針感后留針30min,同時腹部用紅外線治療,距離皮膚一般20~30cm,以患者溫熱舒適為度。出針后針孔處用消毒的干棉球按壓。每天治療1次,每周治療5次為1個療程,連續(xù)治療3個療程。
3.1 療效評定標準:治愈:臨床癥狀消退,腸鏡檢查黏膜病變已經(jīng)痊愈;有效:臨床癥狀好轉(zhuǎn),腸鏡檢查腸黏膜病變好轉(zhuǎn);無效:臨床癥狀、腸鏡檢查均沒有好轉(zhuǎn)。
3.2 兩組療效比較:見表1。
慢性結腸炎屬于“泄瀉”“痢疾”范疇,其病機在于正虛邪戀,屬于寒熱錯雜。飲食不規(guī)律、寒濕熱等外邪侵襲,引起濕熱蘊結、氣血凝滯,血瘀則膿,氣滯則痛,濕勝則瀉。本病病程長,慢性反復發(fā)作,以腹痛、腹瀉為主要特征,黏液便、便秘或泄瀉交替性發(fā)生,時好時壞,纏綿不斷?!鹅`樞·終始》言“久病者,深內(nèi)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穴位埋線系針灸治療的延伸,將人體可吸收的線埋入到穴位中,通過“長效針感效應”持續(xù)刺激穴位,改善癥狀,調(diào)節(jié)機體平衡,既能補充針灸的長時性,又縮短針灸的耗時性,提高治療持續(xù)性;可縮短治療操作時間,方便患者,減輕痛苦,提高患者的滿意度。穴位埋線具有一次治療、長時間足量刺激之功,可以減少長期針刺對患者生活工作的影響。其長效刺激穴位,激發(fā)經(jīng)氣,剛好具有“深內(nèi)而久留之,間日而復刺之”的特點。
本觀察顯示,穴位埋線療法對慢性結腸炎有較好的療效,隨著穴位埋線療法技術及工具的改進,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所接受,具有良好的發(fā)展前景。其操作簡單,經(jīng)濟安全,無不良反應,有較好的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