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楠楠
作為中國法治文明發(fā)展中的重要轉折期,唐宋時代的法律考試制度①本文使用的“法律考試”概念,是從廣義上理解的:凡內容與法律知識相關(如試判、斷案、律令大義等)的考試,都是本文討論的對象。之盛,素為學界所稱道。自唐朝初年“明法科”開科取士以來,統(tǒng)治者對法律考試的推行可謂不遺余力。在承襲唐代“明法科”以及吏部“試判”的基礎上,宋代統(tǒng)治者又逐漸創(chuàng)設了專業(yè)的選拔中央高級法官的“試刑法”考試、官學教育中的“律學公試”以及胥吏“試法”等法律考試科目。宋神宗熙寧變法時期,法律考試制度更是發(fā)展到了頂峰。
法律考試制度的繁榮發(fā)展,反映了唐宋統(tǒng)治者追求政治清明與司法公平的理想,體現了唐宋之際國家治理模式的重大轉變。宋太祖、太宗雖以武力獲取天下,但在建國伊始,他們很快就在治理國家方面轉向了重視法制的軌道。完善法律考試制度,提高司法官的法律素養(yǎng),也正是統(tǒng)治者構建理想司法秩序、追求司法公正的有效手段之一。
有關唐宋時期的法律考試制度,學界已有一定關注,徐道鄰、卓帆、莫家齊、季懷銀、霍存福、陳景良等均有文論及。但有關研究成果,大多還停留于靜態(tài)的制度梳理階段。事實上,唐宋時期法律考試制度的發(fā)展并不是斷裂靜止的,而是一個連續(xù)的歷史過程。法律考試始于唐而興于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選舉制度與唐宋司法傳統(tǒng)的內在關聯,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本文以唐宋法律考試制度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為關注點,并試圖闡釋制度發(fā)展背后所蘊含的理性與經驗。
唐代法律考試制度的建立,標志著傳統(tǒng)中國司法文明的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紀元。而宋代法律考試制度的發(fā)展,展現了宋朝統(tǒng)治者對唐制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
在傳統(tǒng)中國最為繁盛的時代——唐代,統(tǒng)治者為更好地貫徹國家法令制度,在中央官學中設立了律學館,首次于科舉考試中創(chuàng)設“明法科”考試制度,極其重視對法律專業(yè)人才的培養(yǎng)與選拔。為了提高官僚群體的法律素質和實際吏能,吏部銓選中設立了“試判”考試。但與此同時,我們也可以看到:終唐之世,整個法律教育和法律考試制度仍然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
就唐代“明法科”考試而言,它是科舉考試中常設的六科考試之一,是中國歷史上首創(chuàng)的專門法律考試科目。參加“明法科”考試的人員主要有兩類:一是“在館學而舉”者,即律學館學習的生員;二是“不在館學而舉”者,即州縣逐級選拔出來的鄉(xiāng)貢考生①(唐)杜佑:《通典》卷15《選舉三》,北京:中華書局,1988年,第353頁。。按《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凡明法,試律七條、令三條,全通為甲第,通八為乙第?!雹冢ㄋ危W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44《選舉志上》,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第1162頁??梢姡瞥跄甑摹懊鞣啤笨荚囈嚶善邨l,令三條,通八條以上方為合格。盡管唐代“明法科”之創(chuàng)設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但其在當時的社會地位并不高,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明法科”的應試者數量不多。由于受過專門的律學教育,律學生在“明法科”應試者中應該是功底最好的。但在整個中央官學教育系統(tǒng)中,律學生的數量很少。律學員額最多時也僅為五十人,而整個國子監(jiān)六學總生員名額為二千二百一十人,相比之下,律學生僅占2.3%③(唐)杜佑:《通典》卷53《禮十三》,第1468頁。。此外,唐代“明法科”的錄取人數與興盛的“進士科”錄取人數亦形成鮮明的對比?!短妻浴吩疲骸斑M士科始于隋大業(yè)中,盛于貞觀、永徽之際??N紳雖位極人臣,不由進士者,終不為美,以至歲貢常不減八九百人。”④(五代)王定保撰,陽羨生校點:《唐摭言》卷1《散序進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3頁??梢姡拼M士科每年錄取人數近乎千人,而相比之下,“明法科”相當冷清。不但錄取員額沒有定數,且錄取人數較少,每年大約只有三五名,有的年份甚至出現空闕的現象。從教學規(guī)模與考試規(guī)模來看,這一時代的“明法科”考試不可能是一門熱門的考試。
第二,“明法科”及第者的政治地位不高。清人王鳴盛曾對唐代科舉制度有所評價:“若律書、算學,雖常行,不見貴,其余各科不待言。大約終唐世為常選之最盛者,不過明經、進士兩科而已?!雹荩ㄇ澹┩貘Q盛:《十七史商榷》卷81《取士大要有三》,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5年,第703頁。盡管唐代科舉考試制度中“明法科”始終都是一門常設科目,但是在明經、進士兩科備受推崇的時代環(huán)境中,“明法科”一直都處于最下科的地位。此外,從唐代“明法科”及第者仕宦情況來看,其初任職務品階較低,且與法官職業(yè)的銜接并不密切,仕宦生涯大多止于州縣,鮮有躋身高位者。
就唐代“試判”考言,“試判”是吏部主持的旨在考察選人的法律素養(yǎng)以及行政能力的一種考試。唐代吏部常選的主要內容有四項,即身、言、書、判,也被稱為“銓選四事”?!耙运氖聯衿淞迹阂辉簧?,二曰言,三曰書,四曰判。”⑥(唐)李林甫:《唐六典》卷2《尚書吏部》,北京:中華書局,1992年,第27頁。而其中,“判”是銓選考試的關鍵?!段墨I通考》云:“吏部則試以政事,故曰身,曰言,曰書,曰判。然吏部所試四者之中,則判為尤切,蓋臨政治民,此為第一義,必通曉事情,諳練法律,明辨是非,發(fā)摘隱伏,皆可以此覘之?!雹撸ㄋ危R端臨:《文獻通考》卷37《選舉十》,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092—1093頁。除吏部常選須“試判”之外,吏部科目選中的“書判拔萃”與“平判入等”科也要“試判”。
盡管“明法科”的創(chuàng)置標志著傳統(tǒng)中國法律考試制度的正式確立,但從實際影響上來看,吏部銓選“試判”的社會影響更大?!懊鞣啤敝皇强婆e考試中的一個科目,每年錄取人數不過寥寥數人,而吏部“試判”的應試者要遠遠多于“明法科”。舉子出官以及六品以下秩滿待遷之文職官員敘官都要參加吏部主持的“試判”。相比之下,唐代“試判”制度也有其特點。
其一,盡管“試判”考題與法律知識有一定的關聯度,但其成績優(yōu)劣的評判標準則主要在于判詞工整和辭藻華麗與否。
從唐代“試判”考題的具體內容來看,無論是吏部常選“試判”還是科目選中的“書判拔萃科”與“平判入等科”,考題大多涉及為政臨民中遇到的具體實際問題,應試者的首要任務是必須根據相關律令條文規(guī)定,對案件作出正確的處理意見。據《通典》記載:“初,吏部選才,將親其人,覆其吏事,始取州縣案牘疑議,試其斷割,而觀其能否,此所以為判也?!雹伲ㄌ疲┒庞幼?,王文錦、王永興等點校:《通典》卷15《選舉三》,第361,361頁。由是知,“試判”的目的是考察選人的吏治才干。正如馬端臨所言,“試判”乃是“臨政治民”的第一要義,要求選人處理地方州縣長官在實際政務中出現的實際疑難案件,確實能考察選人的“諳練法律,明辨是非”的實際政務能力②(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7《選舉十》,第1092—1093頁。。
然而,“試判”的重點并不在于判決是非曲直,更重要的是如何遣詞排句,引經據典。文句辭藻是否華麗,是判定等第高低的重要依據。更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考題的重復性,考題難度也不斷下降,來源于實際政務的考題已經不足為難。“后日月浸久,選人猥多,案牘淺近,不足為難,乃采經籍古義,假設甲乙,令其判斷。既而來者益眾,而通經正籍又不足以為問,乃徵僻書、曲學、隱伏之義問之,惟懼人之能知也?!雹郏ㄌ疲┒庞幼跷腻\、王永興等點校:《通典》卷15《選舉三》,第361,361頁。于是,主考官不得不假擬案件,采經書古義以為考題。到后來,考官為了為難學生常常于僻書隱義之中出偏題、怪題。至此,“試判”也失去了初衷,這樣的試題也無法考察選人的實際政務能力。
其二,“試判”的目的在于提高一般官吏的實際政務能力,而非培養(yǎng)專業(yè)的法律人才。唐代“試判”的應試者是已有出身的及第舉子和秩滿待遷的低級文官。這種考試的設置目的在于考察應試者的實際吏能,應試者也往往將其視作晉身之資。就其試中者的為官經歷來看,他們登科后授予的職官與法官職業(yè)幾乎沒有什么直接聯系。
晚唐五代以來,武人擅權弄法給人民帶來了深重苦難。在深刻反省司法弊政之后,北宋建國伊始,統(tǒng)治者很快就恢復了法律考試制度。在恢復科舉考試的契機之下,“明法科”考試很快就得以復置,而“試判”也在參酌“《選舉志》及《通典》”的前提下于宋太祖建隆三年(962)恢復。宋代統(tǒng)治者在承襲唐代法律考試制度的基礎上,不斷對法律考試制度加以改革,使之逐漸完善,最終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高峰。與唐代相比,宋代法律考試制度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其一,法律考試科目增加。由于統(tǒng)治者對法律之學的重視,宋代法律考試科目大為增加。除承襲原有的“明法科”考試與吏部“試判”之外,宋代還新創(chuàng)設了多種法律考試科目,除選拔中央專任法官的“試刑法”考試、官學教育中的“律學公試”、進士及諸科試律考試和胥吏試法考試之外,在徐道鄰先生的《宋朝的法律考試》一文中還提及宋代武臣子弟、宗子出官、流外入流的考試都考察法律知識,甚至還要求國子監(jiān)中的畫學生也要讀律④徐道鄰:《宋朝的法律考試》,《中國法制史論集》,臺北:志文出版社,1975年,第188頁。。
其二,考題設計更靈活,且更貼合實際。就“明法科”的考試內容而言,起初比較單一,僅以試律令為主要形式,要求應試者熟記現行律、令的具體條文。為提高應試者的綜合素質,“明法科”逐漸增加了經義知識的內容。如上文所言,按《新唐書·選舉志》記載,唐朝初年的“明法科”考試要試律七條,令三條,通八條以上方為合格⑤(宋)歐陽修、宋祁等:《新唐書》卷44《選舉志上》,第1162頁。。而到后來,“明法科”又增加了試策和貼經的考試內容。據《唐大詔令集》記載的高宗永隆二年(681)八月的一條敕令所云:“自今已后……明經每經帖試錄十帖得六已上者,進士試雜文兩首,識文律者,然后并令試策……其明法并書、算貢舉人,亦量準此例,即為恒式?!雹蓿ㄋ危┧蚊羟螅骸短拼笤t令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59年,第549頁。由此看來,永隆二年之前,“明法科”只有律令的考試內容,而至此詔令頒布后,攻習“明法科”的舉子也必須具備一定的儒學經義知識。
宋承唐制,宋初的“明法科”不僅要試律令,也要試經義。《宋史·選舉志》記載了宋朝初年“明法科”的考試內容:“凡明法,對律令四十條,兼經并同《毛詩》之制?!雹撸ㄔ┟撁摰龋骸端问贰肪?55《選舉志一》,北京:中華書局,1977年,第3605頁。真宗景德二年朝廷將“明法科”的考試內容又更定為通試七場,其中五場試律令,兩場試小經⑧(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61,真宗景德二年十二月已卯,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1376頁。。所謂“試小經”,就是考察《周禮》、《論語》、《爾雅》和《孝經》知識。
直至宋仁宗慶歷四年(1044),“明法科”增加了“試斷案”的考試內容。這一改革增強了“明法科”的專業(yè)性,更強調考試與具體實踐的接軌?!懊鞣圃笇Υ罅x者,并立甲乙罪犯,引律令斷罪。每道所斷與律令相合,文理可采者為通,五通為合格。其中深明律意,文理俱優(yōu)者,仍為上等。”①(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等點校:《宋會要輯稿》選舉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第5299頁。試律令主要考察考生對律令的記誦,而試斷案則更為靈活且重于實踐。其考試方式是“假立甲乙罪”,即假設案件,讓考生運用相適應的律令條文進行擬判?!昂下闪?,知法意,文理優(yōu),為上等。”②(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147,仁宗慶歷四年三月乙亥,第3565頁。要求考生作答時使用律令條文合理,并且通曉法意,文理通順。
而熙寧六年(1073)創(chuàng)置的“新科明法”,則一律試以律令、《刑統(tǒng)》大義和斷案,完全取消了經義的考試內容。元豐二年(1079)七月十八日,朝廷有規(guī)定,參加新科明法的考生在試斷案時,可以自備法條③(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等點校:《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四,第5531頁。此條亦見于(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99,神宗元豐二年七月甲申,第7273頁。。由此可見,試斷案的考試方式十分靈活,應試者必須明晰法意,徒有記誦而不知法理者肯定很難過關。
就吏部銓選中的“試判”制度而言,“試判”要求應試者完成二百字左右的富有文學色彩的擬判。發(fā)展到后來,“試判”開始脫離實際,以出偏題怪題難倒選人為目的,成為了一種無聊的文字游戲。五代時期的“試判”考規(guī)不嚴,合格標準也較低,選人對考試的重視程度也不高,故而,馬端臨稱五代時期的“試判”已經“徒為文具”④(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7《選舉考十一》,第1106頁。。吏部銓選“試判”之制在綿延了四百余年之后,終于在北宋熙寧變法時期進行了重要改革。熙寧四年(1071)后,吏部銓選不再“試判”,而與“試刑法”考試一樣,以試斷案和試律令大義為考試內容。
其實,宋代法律考試制度經過不斷的發(fā)展與完善,各種類型的法律考試制度的確立基本都要參酌“試法官例”,即以“試刑法”考試制度為參照開展。其考試基本上以試律令大義和試斷案為主要內容。與唐代僵化的考察方式相比,宋代法律考試制度的考題設計的確更面向具體的實際生活,更注重與實踐接軌,解決實際問題。
其三,“試法入仕人”的政治地位大為提高。由于統(tǒng)治者對法律專業(yè)人才的格外重視,宋代的讀書人通過參加各類法律考試之后,其仕途發(fā)展要順暢得多。特別是在熙寧變法時期,明法及第者可謂朝中炙手可熱的人物。據《宋會要輯稿》載,熙寧六年(1073)四月朝廷頒布詔令:“比許應明法舉人止愿依法官條試斷案大義者聽。如合格,仍編排在本等人之上,令定所試場第及考格式樣行之?!雹荩ㄇ澹┬焖奢?,劉琳、刁忠民等點校:《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四,第5531頁?!靶驴泼鞣ㄖ姓?,吏部即注司法,敘名在及第進士之上?!雹蓿ㄔ┟撁摰龋骸端问贰肪?55《選舉一》,第3620頁。此條亦見于(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31《選舉考四》。從史料記載中的具體情況來看,宋代“明法及第人”躋身高位的幾率也遠遠高于唐代。
總之,宋代的法律考試制度種類之多、考題設計之靈活、政治待遇之優(yōu)厚,是傳統(tǒng)中國的其他任何朝代所不能比擬的。
唐宋之際法律考試制度的發(fā)展,日趨強調考試內容的專業(yè)性與具體操作性,通過法律考試的人才也逐漸走向了職業(yè)法官之路。特別是宋代“試刑法”考試制度的創(chuàng)置,更是暗含著現代法律考試制度的基因。
盡管法律考試制度始于唐代,但終唐之世,法律考試制度仍然處于初步發(fā)展階段。無論是“明法科”考試還是吏部銓試中的“試判”,就試中者的仕宦發(fā)展來看,其實都與法官職業(yè)的關聯不大。而法律考試制度發(fā)展到宋代,其專業(yè)性不斷增強。法律考試也成為了應試者仕宦沉浮之契機,他們中很多人因此開始了法官職業(yè)生涯,其中多有問鼎中央法司之最高職位者。
一方面,舊有的法律考試制度由于專業(yè)性不強,越來越脫離實際的需要,“明法科”與“試判”逐漸受到冷落。宋代,最先遭致廢置的便是為唐士子所推重的“書判拔萃”科。在法律考試最為興盛的熙寧變法時期,舊“明法科”改為“新科明法”,而后也逐漸走向消亡。紹興十六年(1146)二月三十日,朝廷詔令:“熙寧以來,詔罷諸科,許令曾應明經及諸科舉人,依法官例試斷案、《刑統(tǒng)》義。至崇寧元年,上件解省額盡歸為進士解省額訖。兼見今自有官人許試刑法,其新科明法欲自后舉廢罷?!雹伲ㄇ澹┬焖奢?,劉琳、刁忠民等點校:《宋會要輯稿》選舉一四,第5532頁。由是可知,“新科明法”最終消亡的原因就在于,其選拔法律人才的功能已經被專業(yè)化程度較強的“試刑法”考試所取代。
另一方面,新設的法律考試制度由于專業(yè)化程度高,其選拔的人才符合實際需要而越來越受朝廷的重視。身處變革時代的趙宋君臣開始認識到:單純依靠詩書禮儀已經難以維持王朝的統(tǒng)治秩序。一方面,為提高官員經世致用的能力和法律素養(yǎng),趙宋歷代君主幾乎在選舉制度的每一個考試環(huán)節(jié)都設置了法律考試,要求所有官吏習法讀律。宋人秦觀曾直言:“臣聞古今異勢,不可同日而語。以今天下,而欲純用詩書,盡去法律,則是腐儒不通之論也。”②(宋)秦觀撰,徐培均箋注:《淮海集箋注》卷14《法律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第563頁。就連反對變法的司馬光也承認“律令敕式,皆當官者所須”③(宋)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371,哲宗元祐元年三月壬戌,第8979頁。。另一方面,趙宋君臣也認識到:“法官之任,人命所懸?!雹埽ㄋ危├顮c:《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47,真宗咸平三年五月丙寅,第1021頁。為選拔能夠勝任中央高級法官職務的合適人選,統(tǒng)治者專門設置了“試刑法”考試,以挑選通文學法理之士擔任專職司法官。
筆者以為,盡管唐宋時期的傳統(tǒng)中國并不存在現代法學意義上的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任何一門唐宋法律考試科目與現代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制度在內容上也無法完全一一對應,但是在唐宋法律考試科目中,專業(yè)化程度最高且最具現代法學意義上的法律職業(yè)資格考試之特征的考試,就是宋代“試刑法”考試。
所謂“試刑法”,是由刑部、大理寺或審刑院等司法機關主持的選拔專職司法官的考試,符合一定條件的現任及任滿待遷轉的官員,可以自己申請投考,在史籍中亦稱“試刑名”、“試斷案”及“試刑法官”。
“試刑法”考試的內涵包括如下四端:其一,“試刑法”的主考機關是中央司法機關;其二,“試刑法”考試一般要求應試者必須“明于格法”且“品行無玷”;其三,“試刑法”考試以試律義、試刑名和試斷案為主要內容;其四,成績優(yōu)秀的“試中刑法人”可直接出任專職司法官之職,次優(yōu)者亦可獲得法官后備人員之資格。盡管“試刑法”考試也是官員選任考試的一種,但較之“明法科”與“試判”,“試刑法”考試的專業(yè)性更強,“試中刑法人”的職業(yè)化更為突出。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試刑法”考試一般由中央司法機關,如刑部、大理寺或審刑院等主持并統(tǒng)一命題。
具體而論,有官闕的中央司法機關一般不直接主持考試,而是由其他機關主試,或者與其他機關一起交互主持考試。如真宗咸平二年(999)三月,審刑院舉詳議官的“試刑法”考試,是由大理寺主持試斷案三十道⑤(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等校點:《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五,第3425,3426,3426,3429頁。此條亦見于同書刑法一,第8274,8275,8275,8277頁。。景德二年(1005)三月,大理寺舉斷官,刑部舉詳覆官的“試刑法”考試,則采取的是“二司互考”的方式⑥(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等校點:《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五,第3425,3426,3426,3429頁。此條亦見于同書刑法一,第8274,8275,8275,8277頁。。盡管考試內容都是試斷案五道,但試大理寺斷官的“試刑法人”由刑部主試,而試刑部詳覆官的“試刑法人”則由大理寺主試。同年六月又規(guī)定:選任刑部、大理寺、三司法直官與副法直官的“試刑法”考試由朝廷差官與刑部、大理寺、三司交互考試⑦(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等校點:《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五,第3425,3426,3426,3429頁。此條亦見于同書刑法一,第8274,8275,8275,8277頁。。
為避免泄露考題,維護考試的公平性。仁宗天圣元年(1023)三月又規(guī)定:“試刑法”考試可以由多個機關共同主持考試,“令審刑院、大理寺知判官內輪差一員,與斷官一員赴御史臺同共考試”⑧(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等校點:《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五,第3425,3426,3426,3429頁。此條亦見于同書刑法一,第8274,8275,8275,8277頁。。至此,御史臺也成為主持“試刑法”考試的主要機關。慶歷二年(1042)八月,又詔令御史臺:“考試選人試律斷案并舉選到刑部、大理寺法官等,令與審刑院擘畫關防,精加考試,無令僥幸。余依前后條敕施行?!雹幔ㄇ澹┬焖奢嫞瑒⒘?、刁忠民等校點:《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三,第5521頁。由是知,審刑院也與御史臺一起成為“試刑法”考試的共同主考機關。
“試刑法”對應試者的法律素養(yǎng)和道德品質有一定的要求。首先,應試者必須具備一定的法律素養(yǎng),朝廷屢次頒布詔令,要求“試刑法人”必須熟悉律令條文,明于格式法令,熟習書判,并且能夠引用詳明,考試時能夠做到適用法條準確,罰當其罪。端拱二年(989)九月二十九日,首次“試刑法”考試就明確要求應試者必須是“應朝臣、京官如有明于格法者”①(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等校點:《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三,第5520,5521—5522,5520,5521—5522頁。。真宗咸平二年(999)三月,詔審刑院舉詳議官,也要求“試刑法人”能夠做到“引用詳明”②(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等校點:《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五,第3425,3426,3427,3425,3426,3427,3429,3425,3426,3426,3426頁。此條亦見于同書刑法一,第8274,8275,8275,8274,8275,8275,8278,8274,8275,8275,8275頁。。景德二年(1005)六月朝廷詔令銓司推薦“習書判者”參加選拔大理寺三司法直官、法直副官的考試③(清)徐松輯,劉 琳、刁忠民等校點: 《宋會要輯稿》職官 一五,第3425,3426,3427,3425,3426,3427,3429,3425,3426,3426,3426頁。 此條亦見于同書刑 法一,第8274,8275,8275,8274,8275,8275,8278,8274,8275,8275,8275頁。。大中祥符元年(1008)正月,亦規(guī)定“試刑法人”須“閑習法令”④( 清) 徐 松輯 , 劉琳 、刁 忠 民等 校 點: 《 宋會 要輯 稿 》職 官 一五 , 第3425,3426,3427,3425,3426,3427,3429,3425,3426,3426,3426頁 。此 條 亦見 于 同書 刑法 一 ,第8274,8275,8275,8274,8275,8275,8278,8274,8275,8275,8275頁 。。
同時,“試刑法人”的另一個要求是必須具備干謹無遺、操履無玷的品質。中央法司事務繁重,事關人命,法官必須具備謹慎干練的個人素質和內在修為。此外,擔任中央法司之法官職務者,必須是品行良好、清正廉潔之人,特別是歷任不得曾犯贓濫,這也是中央法司職務的內在要求。朝廷屢次頒布詔令舉行“試刑法”考試時,皆明確對“試刑法人”的個人品行提出特別要求。如真宗咸平二年(999)三月,詔審刑院舉詳議官,就要求選擇“操履無玷者充任”⑤(清 )徐 松輯 ,劉琳 、刁 忠民 等校 點:《 宋會 要輯 稿》 職官一 五, 第3425,3426,3427,3425,3426,3427,3429,3425,3426,3426,3426頁。此 條亦 見于 同書 刑法一 ,第8274,8275,8275,8274,8275,8275,8278,8274,8275,8275,8275頁。。景德二年(1005)六月頒布詔令選擇大理寺三司法直官、副法直官時也要求“試刑法人”具備“干謹無遺”的品質⑥(清 )徐松 輯, 劉琳、 刁忠 民等校 點: 《宋會 要輯 稿》職 官一 五,第3425,3426,3427,3425,3426,3427,3429,3425,3426,3426,3426頁。 此條 亦見于 同書 刑法一 ,第8274,8275,8275,8274,8275,8275,8278,8274,8275,8275,8275頁。。而大中祥符元年(1008)正月頒布的舉辦“試刑法”考試的詔令則明確要求“試刑法人”必須“歷任無贓濫”⑦(清 ) 徐松 輯 ,劉 琳、 刁 忠民 等 校點 :《 宋 會要 輯 稿》 職官 一 五, 第3425,3426,3427,3425,3426,3427,3429,3425,3426,3426,3426頁。 此 條亦 見 于同 書刑 法 一, 第8274,8275,8275,8274,8275,8275,8278,8274,8275,8275,8275頁 。。天圣二年(1024)十月,仁宗皇帝特下詔令規(guī)定:“內有逐任出入人罪者,今后勿差充刑獄官?!雹啵ㄇ澹┬焖奢嫞瑒⒘?、刁忠民等校點:《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五,第3425,3426,3427,3425,3426,3427,3429,3425,3426,3426,3426頁。此條亦見于同書刑法一,第8274,8275,8275,8274,8275,8275,8278,8274,8275,8275,8275頁。
“試刑法”是最強調法律專業(yè)知識的考試。它以試《刑統(tǒng)》大義、試律令以及試斷案為考試內容,既重視理論與法令熟記,也考察應試者法律實務處理能力。
據《宋會要輯稿》記載,熙寧三年(1070)朝廷下詔:“京朝官、選人歷官二年以上,無贓罪,許試刑名。委兩制、刑法寺主判官、諸路監(jiān)司奏舉,歷任有舉主二人,亦聽就試。日試斷獄一道、刑名十事至十五事為一場,五場止。又問《刑統(tǒng)》大義五道,斷獄通八分已上,不失重罪,合格?!雹幔ㄇ澹┬焖?輯,劉琳、 刁忠民等校 點:《宋會 要輯稿》選 舉一三,第5520,5521—5522,5520,5521—5522頁。由于此詔令確定“試刑法”考試制度前后須試六場,因此也被后來稱為“熙寧刑法六場格式”。就考試內容和合格標準而言,熙寧三年(1070)確定的“試刑法”考試考察應試者法律素養(yǎng)的方式較為全面。除原有的試斷案和試律義之外,還增加了試《刑統(tǒng)》大義。同時,“試刑法”考試的規(guī)范性也大大增強,按規(guī)定考試共分為六場:前五場,每場試斷案一道、試刑名十到十五道,最后一場又試《刑統(tǒng)》大義五道。其中試斷案必須通八分已上,不失重罪,方為合格。
宋代成績優(yōu)秀的“試中刑法人”有可能直接獲官,擁有優(yōu)先授任中央法司法官以及路、州專職司法官的資格。具體而言,試中刑法人的任職崗位有:審刑院詳議官[真宗咸平(999)二年三月]⑩(清 ) 徐松 輯 ,劉 琳 、刁 忠 民等 校 點: 《宋 會 要輯 稿 》職 官 一五 , 第3425,3426,3427,3425,3426,3427,3429,3425,3426,3426,3426頁。 此條 亦 見于 同 書刑 法 一, 第8274,8275,8275,8274,8275,8275,8278,8274,8275,8275,8275頁。;大理寺詳斷官[景德二年(1005)三月二十四日]?(清)徐松輯 ,劉琳、刁忠民等 校點:《宋會要輯 稿》職官一五,第3425,3426,3427,3425,3426,3427,3429,3425,3426,3426,3426頁。此條亦見 于同書刑法一,第8274,8275,8275,8274,8275,8275,8278,8274,8275,8275,8275頁。;刑部詳覆官[景德二年(1005)三月二十四日]?(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等校點:《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五,第3425,3426,3427,3425,3426,3427,3429,3425,3426,3426,3426頁。此條亦見于同書刑法一,第8274,8275,8275,8274,8275,8275,8278,8274,8275,8275,8275頁。;刑部、大理寺、三司法直官、副法直官[景德二年(1005)六月]?(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等校點:《宋會要輯稿》職官一五,第3425,3426,3427,3425,3426,3427,3429,3425,3426,3426,3426頁。此條亦見于同書刑法一,第8274,8275,8275,8274,8275,8275,8278,8274,8275,8275,8275頁。;大州俸多處司法參軍和錄事參軍[仁宗天圣十年(1032)二月]?(清 )徐 松輯 ,劉 琳、 刁忠民 等校 點: 《宋 會要 輯稿 》職 官一五 ,第3425,3426,3427,3425,3426,3427,3429,3425,3426,3426,3426頁 。此 條亦 見于 同書 刑法一 ,第8274,8275,8275,8274,8275,8275,8278,8274,8275,8275,8275頁。等。
熙寧三年(1070)以前的“試刑法”考試,其主要職能在于臨時選拔中央法司法官,由中央法司法官的官闕決定錄取的人數。成績最優(yōu)的前幾名可以直接充任法官,而成績稍次的幾名就無法得到相應的推恩獎勵。這一情況自熙寧三年(1070)后得到了改善。按規(guī)定“試中刑法人”根據成績分為三等。試中第一等之人,可授任審刑院、大理寺和刑部的法官之任。如法官有闕,也可以從第二等與第三等人中選拔。此外,第二等和第三等雖不能直接充任中央法司法官,但也可以獲得相應的循資和減少磨勘的優(yōu)待。一般來說,試中第二等的選人可以免循一資,京朝官可以減二年磨勘;試中第三等的選人可以免選,即可以不經守選而直接赴吏部注授差遣,京朝官也可以減一年磨勘?(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等校點:《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三,第5520,5521—5522,55205521—頁。。
為進一步鼓勵選人和京朝官參加“試刑法”考試的熱情,朝廷也不斷提高“試中刑法人”的推恩獎勵。據史料文獻的記載,熙寧六年(1073)春舉辦的“試刑法”考試,其獎勵就有了大幅提高:“試中刑法莫君陳遷一官,為刑法官;及四人送法寺試斷案,或充提刑司檢法官;次五人各循二資;十一人各循一資;余各不依名次路分指射差遣一次,及止免試注官,京朝官比類酬獎?!雹伲ㄋ危├顮c:《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43,神宗熙寧六年三月己巳,第5925頁;(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等校點:《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三,第5523頁。并且,這種獎勵并非臨時性的,次年五月,朝廷就從制度上對提高后的推恩獎勵予以確定。按規(guī)定,“試中刑法人”依成績次序分為五等:“試中刑法,第一等選人除詳斷官;第二等循兩資;第三等京朝官減二年磨勘,選人循一資;第四等京朝官減一年磨勘,選人堂除一次;第五等京朝官先指射優(yōu)便差遣,選人免試注官?!雹冢ㄋ危├顮c:《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253,神宗熙寧七年五月甲子,第6200頁。《宋會要輯稿》亦載此條,參見(清)徐松輯,劉琳、刁忠民等校點:《宋會要輯稿》選舉一三,第5523頁。
現代法學理論認為法官的獨立人格至少包含兩個要素:首先,法官是否具備獨立行使司法權的素質;其次,法官能否不受外部力量的干預自行作出判決。就宋代“試中刑法人”在仕宦歷程中所展現的法律素質而言,他們明經識典,詳于刑書,具備良好的法律專業(yè)知識和理性思維;同時他們氣節(jié)高尚,對司法工作又有著強烈的使命感和認同感,在司法活動中能夠做到不為權貴所屈服,不為利益所誘惑。不論將來是否因公正執(zhí)法而招致報復,他們依然堅守自己的職業(yè)操守底線,堅持依法斷案。如此種種皆表明,宋代以“試中刑法人”出身而就任法官職務者,已頗具現代職業(yè)法官的特征??傊?,通過“試刑法”這一考試機制培養(yǎng)出來的法律專業(yè)人才,在宋代司法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唐宋法律考試制度的發(fā)展,有力地推動著官員知識結構的改善,影響著社會結構的變動,反映了宋代司法傳統(tǒng)的近世化轉型趨向。
在推進司法制度建設的過程中,統(tǒng)治者的施政舉措也常常受到保守派的嚴厲批評,而這些批評也常常成為推動司法制度改革的阻礙。有關“經義”與“法律”、“儒臣”與“法吏”的選擇似乎一直存在著爭議。這兩對命題之間似乎始終存在著一種緊張關系,幾乎涉及任何一次重大司法制度的改革。盡管重視司法的觀念一直受到主張“以詩書禮義治國”的保守派的沖擊,但畢竟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單純的人倫道德已不足以解決現實生活中復雜多變的矛盾與沖突,司法的職業(yè)化發(fā)展趨向也成為時代和現實之需要。
其一,唐宋法律考試制度的建立與發(fā)展,不僅有力地推動了官員知識結構的改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撼動甚至扭轉了官員僅以通曉儒家經義即可為官的慣例,為士大夫階層的精神風貌注入了新的元素和風氣。
陳景良先生認為:“宋代,士大夫從事司法工作的途徑大略有四條:第一,名公巨卿奉旨參加朝中重大疑難案件的討論和定斷,如宋神宗時對‘阿云之獄’的爭論;第二,州、縣長官作為親民之官,直接參與案件的審理;第三,作為中央三大司法機關的專職官員及州縣‘法司’、‘獄司’的官員專門負責司法工作;第四,臨時被差遣,負責審理或糾察、復核朝廷指派的案件。由于宋朝十分重視法律教育和法律考試,故士大夫不論從以上哪一種途徑參與司法,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法律知識和參加宋朝的法律教育及法律考試?!雹坳惥傲迹骸秲伤位实鄯伤枷胝撀浴?,《南京大學法律評論》1998年第2期。筆者以為,先生所言甚是。就考試制度而論,作為中國歷史上最為輝煌的一個朝代,唐朝開歷史之先河,于科舉考試中首創(chuàng)了專門的法律考試制度。同時唐代統(tǒng)治者于吏部銓選中建立的“試判”制度也對士人的知識結構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為在“試判”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唐代士子常常在私下里進行各種擬判練習。“試判”雖旨在考察應試者的行政能力,但其判題設置也與法律知識有著一定的關聯性。宋朝統(tǒng)治者在承襲唐制的基礎上,又于選官制度中創(chuàng)設了多種法律考試。宋神宗熙寧變法時期,法律考試制度也發(fā)展到了頂峰,“試法入仕人”的政治地位大為提高??梢哉f,這一時期的法律考試遍布取士與舉官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盡管喜刑名、精案牘者仍為士大夫所不器,但身處變革時代的他們也認識到,單純依靠詩書禮儀已經難以維持帝國的統(tǒng)治秩序,由是,通曉法律也成為宋代士大夫的時代風貌之一。
其二,唐宋法律考試制度經統(tǒng)治者在總結成敗的基礎上不斷改革,逐漸確立了以“試刑法”作為選拔法官后備人員的考試制度,這一制度的推行直接促進了初具職業(yè)化傾向的法官群體和階層的形成。
盡管唐宋時期法律考試的科目很多,但并非所有的“試法入仕人”皆以法律考試為契機而走上了法官職業(yè)之路。法律考試科目不同,“試法入仕人”對法律知識的掌握程度也不同。從制度設計來說,“試判”并非專為選拔法官而設的考試制度,發(fā)展到后來,“試判”逐漸脫離了政務實踐而徒為文具,最終廢置。而作為首創(chuàng)的法律考試制度,“明法科”也幾經廢置,最終也于紹興十六年(1146)走向消亡。而獨有“試刑法”于北宋初年創(chuàng)設,并在熙寧變法時期進入了鼎盛發(fā)展時期,盡管南宋時期士人應試“試刑法”考試的熱情并不高,但“試刑法”考試制度卻一直存在??梢?,“試刑法”考試制度旨在建立一種從基層官員中選拔具備法律素養(yǎng)的人才來擔任中央法司法官的法官培養(yǎng)模式,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宋史》云:“宋取士兼習律令,故儒者以經術潤飾吏事,舉能其官?!雹伲ㄔ┟撁摰龋骸端问贰肪?30列傳第八十九,第10638頁。相較于帝國體制下的其他官員,“試中刑法人”的知識結構有所不同:他們熟讀儒家經典,同時又通曉律義,詳于刑書,正是文學、法理兼通的復合型人才。他們既有儒家所提倡的人文精神,更兼具明刑善斷的司法職業(yè)素養(yǎng)。
從知識結構的構成來看,有的“試中刑法人”出身于法官世家,自小就受到家學的影響,他們對法律知識耳濡目染,宋代的莫君陳及其曾孫莫濛均試中“試刑法”②參見(宋)莫君陳:《月河所聞集》跋,民國嘉業(yè)堂本;(宋)樓鑰撰:《嘉泰吳興志》卷十七之五,收錄于《宋元方志叢刊》,第4825頁。。在備考各種選拔考試的同時,他們掌握了儒家經義和法律知識。他們曾擔任直面百姓生活的低級文官,熟悉民間糾紛的解決規(guī)則以及基層司法審判活動的基本程序。因此,他們在出任中央高級法官之時,能夠從容面對復雜的疑難案件?!霸囍行谭ㄈ恕币栽囍小霸囆谭ā笨荚嚍槿松D折的契機,開始了職業(yè)法官生涯,他們絕大多數都因出色的斷案才能流芳史冊。
“試法入仕人”以參加法律考試作為仕宦發(fā)展的契機,從而參與到國家治理實務之中。特別是宋代“試中刑法人”這一具有專業(yè)法律素養(yǎng)和實際政務經驗的法官后備群體,他們正是唐宋社會變革時期司法改革實踐工作的推動者與實踐者。他們的存在一定程度地反映了宋代司法傳統(tǒng)的近世化轉型趨向③有關“宋代司法傳統(tǒng)的近世化轉型趨向”的討論,可參見陳景良、吳歡:《宋代司法公正的制度性保障及其近世化趨向》,《河南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而對這一群體的深入研究,也是我們深刻理解宋代司法傳統(tǒng)和傳統(tǒng)司法文明的重要面向。
其三,唐宋法律考試制度的發(fā)展,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成為影響社會階層升沉的因素之一。唐宋之際,選舉制度發(fā)生了重大轉折。取士制度發(fā)生了從“選舉必由簿狀”到“取士不問家世”的重大轉變,科舉取士逐漸成為了文官選任的主要方式。在門閥政治體制下,家族出身不同的士人,其入仕和升遷的機會是不平等的。而科舉取士制度的建立,改變了原來的世族階層與寒素階層對立的局面,促使二者之融合,也使得中產之家子弟逐漸占據了政治舞臺。從這個意義上說,科舉制度對唐宋社會階層的變動的影響是不容小覷的。但是,以唐宋法律考試的發(fā)展歷程作為觀察的具體視角,我們也可以發(fā)現,作為唐宋選舉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考試制度對唐宋社會階層的變動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由于時代對士人的知識結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統(tǒng)治者在為官擇人方面也十分重視官員的吏能。由是,工于吏事、通曉法律也逐漸成為唐宋士人應具備的基本素養(yǎng),法律之學作為經世致用之學也逐漸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法律考試種類的增加、參考資格的放寬以及考試規(guī)則的逐漸細化,推動了整個選舉制度逐漸向理性化發(fā)展,同時也為寒素子弟提供了更多公平競爭的機會,催生了法官家族及座主門生、同年故交等新型社會關系的出現。從這個意義上說,法律考試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士族階層的沒落,從而逐漸成為影響社會結構變動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