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梅,王影,王軍杰,梁俊,趙子德,魏彬彬
作者單位:中國中醫(yī)科學院眼科醫(yī)院,北京 100040
患者潘某,男,52歲。因左眼上瞼下垂1個月余,以“左眼上瞼下垂原因待查”于2016年1月20日收住我院?,F(xiàn)病史:患者1個月前出現(xiàn)左眼上瞼下垂,晨輕暮重,休息后緩解,無復視、言語不利及飲食嗆咳,未見肢體乏力及呼吸困難等癥狀。未予系統(tǒng)診治,患者自覺癥狀逐漸加重。2015年10月因慢性丙型肝炎合并慢性肝炎所致氨基轉移酶升高,外院予以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 100 μg皮下注射,每周一次;利巴韋林片300 mg,口服,每日三次;雙環(huán)醇片25mg,口服,每日三次;利可君片20mg,口服,每日三次;水飛薊賓膠囊70 mg,口服,每日三次。在治療4周后出現(xiàn)左眼上瞼下垂癥狀,自覺癥狀逐漸加重,在治療8周后停藥。既往病史:1991年曾行膀胱癌部分切除術,術后未行放、化療等其他治療,術中有輸血史,具體用量不詳。抽煙10余年,每日40支。家族史:父母及胞弟均體健,家族中無與患者類似病史者。眼科檢查:右眼視力1.0,前后節(jié)未見異常,眼球運動各方向均到位;左眼視力1.0,左眼平視時上瞼遮蓋瞳孔約2/3,達4點至8點位,睜眼時左側額肌代償性收縮。雙眼瞳孔對光反射存在。復視像檢查:未見異常。輔助檢查:冰試驗(+),疲勞試驗(+),新斯的明試驗(+)。頭顱磁共振成像未見異常。臨床診斷:(1)眼肌型重癥肌無力;(2)藥物源性眼肌麻痹?
重癥肌無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指主要由乙酰膽堿受體抗體介導、細胞免疫依賴、補體參與,主要累及神經(jīng)肌肉接頭處突觸后膜的乙酰膽堿受體的獲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2014年初,歐洲神經(jīng)病學聯(lián)盟將眼肌型重癥肌無力 (ocular myasthenia gravis,OMG)定義為無力局限于眼外肌和提上瞼肌的重癥肌無力[1]。而上瞼下垂在OMG患者中最為常見,可累及單側或雙側,多不對稱且時有波動;其次為眼球活動障礙和復視。其發(fā)病原因包括自身免疫、被動免疫及藥物源性因素等。MG平均發(fā)病率約為7.40/(10 萬人·年)[女性 7.14/(10 萬人·年), 男性7.66/(10萬人·年)]。MG在各個年齡階段均可發(fā)病。在40歲之前,女性發(fā)病率高于男性,在40~50歲之間男女發(fā)病率相當,在50歲之后,男性發(fā)病率略高于女性[2]。西方國家OMG占MG患者的17%~25%,但在亞洲地區(qū),尤其是中國住院患者中OMG占全部MG患者的58%[3]。而且對于重癥肌無力定量評分高、合并糖尿病等因素的OMG進展為全身型重癥肌無力的比例更高[4]。
本例患者受累肌肉以眼輪匝肌為主,癥狀典型,有明確的晨輕暮重、休息后緩解、疲勞后加重的特點,冰試驗陽性、疲勞試驗陽性及新斯的明試驗陽性,進一步明確了眼肌型重癥肌無力的診斷。
眼肌型重癥肌無力應與單純累及眼外肌而不影響瞳孔的疾病相鑒別,而對于本例患者,主要應與眼咽型肌營養(yǎng)不良 (oculophargngeal muscular dystrophy,OPMD)相鑒別,OPMD屬于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癥,是三核苷酸重復片段擴增突變所致,多在40歲以后發(fā)病,且呈進行性加重,表現(xiàn)為不對稱性的上瞼下垂和眼肌麻痹,并伴有吞咽肌麻痹和近端肢體無力,有家族遺傳史。
MG是一種神經(jīng)肌肉傳導障礙的疾病,其病因及發(fā)病機理未明。本例患者的發(fā)病過程中,在干擾素(IFN)相關治療第4次后出現(xiàn)上瞼下垂癥狀。IFN在治療丙型肝炎的臨床應用中可見到以下相關副作用[5]:(1)流感樣癥狀最常見;(2)血液系統(tǒng)不良反應主要有中性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3)神經(jīng)精神系統(tǒng)癥狀主要有抑郁、狂躁、失眠;(4)皮膚病變主要有皮膚瘙癢、皮疹、注射局部反應、脫發(fā)、皮膚干燥;(5)內(nèi)分泌及代謝性疾病有甲狀腺功能異常,糖尿??;(6)其他少見不良反應,如間質性肺病、視網(wǎng)膜病變、體質量減輕、腹瀉、脫發(fā)、聽力喪失、耳鳴、口腔潰瘍等。因此,MG并不是IFN相關治療的常見副作用。
然而該例患者既往丙型肝炎、膀胱癌病史。通過既往文獻學習,考慮這些基礎疾病也增加了OMG發(fā)病的易感性。1995年Batocchi A P首次報道了2例在進行干擾素 α-2b(interferonα-2b,IFNα-2b)治療期間出現(xiàn)MG的病例,第1例患者為膀胱癌術后行IFNα-2b治療9次后出現(xiàn)癥狀,并明確診斷重癥肌無力;第2例患者為應用IFNα-2b治療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在治療15次后確診為重癥肌無力。兩位患者予以吡斯的明等治療后癥狀均好轉[6]。1996年又有國外文獻報道6例41~64歲男性患者應用IFN后出現(xiàn)重癥肌無力,5例為惡性腫瘤,1例為丙型肝炎。其中丙型肝炎患者年齡最大,肌無力出現(xiàn)最早,用藥6周時即已出現(xiàn);惡性腫瘤患者肌無力出現(xiàn)在3~5個月,年齡大者出現(xiàn)較早[7]。隨后又有IFNα和利巴韋林治療慢性丙型肝炎致重癥肌無力相關報道[8]。
綜上所述,膀胱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慢性活動性丙型肝炎、有家族史的丙型肝炎、伴有牛皮癬的白血病等患者在應用IFN時出現(xiàn)MG的臨床表現(xiàn)及抗乙酰膽堿受體(AChR)抗體滴度增高,停用IFNα并給予相應抗膽堿酯酶與激素治療后癥狀好轉,但AChR抗體持續(xù)存在[9]。因此,對有遺傳傾向或自身免疫傾向的患者應考慮其誘發(fā)重癥肌無力的可能性。治療期間應注意自身免疫性疾病相關指標的監(jiān)測[10]。必要時停用IFN,并需密切觀察并定期復查。目前尚未有應用其他藥物時檢測到抗乙酰膽堿受體(AChR)抗體滴度增高的相關報道,因此,該患者的發(fā)病考慮與IFN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而該患者的癥狀僅表現(xiàn)在單眼、單條肌肉上,是否與其IFN應用劑量相關,仍需進一步研究明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