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阿元
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是臨床常見疾病, 主要由長期不健康飲食及胰島素作用效果下降等因素導(dǎo)致。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的血糖及血脂水平可能出現(xiàn)異常升高, 并出現(xiàn)消瘦、食欲下降、乏力等癥狀, 隨疾病發(fā)展可逐漸侵襲各臟器組織及血液循環(huán)系統(tǒng), 誘使腎病及心腦血管等危重癥疾病發(fā)生, 嚴重威脅患者健康。因此, 臨床有必要及時給予有效治療, 控制其病情的同時, 使其得到康復(fù)。本院圍繞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治療開展研究, 其中47 例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療, 旨在為明確阿托伐他汀治療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的臨床效果及價值, 整理報告如下。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 年2 月~2018 年10 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94 例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 納入標準[1]:①患者經(jīng)血糖檢測結(jié)果顯示:糖化血紅蛋白≥6.5%, 空腹血糖≥7.0 mmol/L;②均符合《中國2 型糖尿病合并血脂異常防治專家共識》中疾病診斷標準;③明確并自愿參與研究;④同意接受藥物治療;⑤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嚴重神經(jīng)系統(tǒng)認知功能障礙;②合并嚴重臟器受損或器質(zhì)性疾?。虎蹖ρ芯坎捎盟幬锎嬖谶^敏者;④抗拒治療開展;⑤參與其他研究者。采用均衡分組法將患者分為參與組和研究組, 各47 例。研究組中男25 例, 女22 例;年齡34~77 歲,平均年齡(55.5±7.2)歲;病程2 個月~7 年, 平均病程(4.1±1.4)年。參與組中男26 例, 女21 例;年齡34~78 歲, 平均年齡(55.4±7.6)歲;病程2 個月~7 年, 平均病程(4.3±1.4)年。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參與組采用常規(guī)藥物治療, 包括β 受體阻滯劑、抗凝劑、血小板聚集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硝酸鹽類藥物等。研究組輔以阿托伐他汀治療, 阿托伐他汀鈣片(輝瑞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1408)口服, 10~20 mg/次, 1 次/d,于睡前服用, 可根據(jù)患者病情嚴重程度對藥物劑量進行調(diào)整,但≤80 mg/d。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治療2 個月,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及治療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甘油三酯、總膽固醇水平。療效判定標準[2]:顯效:治療后, 其總膽固醇下降至正常水平或≥20%, 甘油三酯下降至正常或≥40%, 血糖指標有顯著降低;有效:治療后, 患者總膽固醇下降10%~20%, 甘油三酯水平下降20%~40%, 血糖指標有明顯改善;無效:治療后, 患者血糖及血脂各指標均無明顯變化??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1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情況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為2.13%(1/47), 其中肝功能損害1 例;參與組患者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為17.02%(8/47), 其中惡心2 例、頭暈2 例、乏力2 例、失眠2 例;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顯著低于參與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021, P=0.014<0.05)。
2. 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 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7.87%(46/47), 其中顯效36 例、有效10 例、無效1 例;參與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76.60%(36/47), 其中顯效24 例、有效12 例、無效11 例;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參與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553, P=0.002<0.05)。
2. 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甘油三酯及總膽固醇水平對比 治療前, 研究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甘油三酯及總膽固醇水平分別為(8.14±1.23)mmol/L、(7.55±1.32)%、(2.16±0.52)mmol/L、(6.84±1.03)mmol/L, 參與組分別為(8.16±1.22)mmol/L、(7.54±1.37)%、(2.14±0.54)mmol/L、(6.88±1.03)mmol/L, 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甘油三酯及總膽固醇水平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079、0.036、0.183、0.188, P=0.937、0.971、0.855、0.851>0.05)。治療后, 研究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甘油三酯及總膽固醇水平分別為(5.69±0.56)mmol/L、(5.22±0.35)%、(1.34±0.23)mmol/L、(4.25±1.10)mmol/L, 均低于參與組的(7.21±0.49)mmol/L、(6.17±0.38)%、(1.84±0.22)mmol/L、(5.20±1.12)mmol/L,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4.004、12.607、10.770、4.149, P=0.000、0.000、0.000、0.000<0.05)。研究組和參與組患者治療后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甘油三酯及總膽固醇水平均低于治療前,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t=12.428、11.697、9.887、11.783、4.954、6.606、3.527、7.569, P=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01、0.000<0.05)。
2 型糖尿病又稱為成人發(fā)病型糖尿病, 是指由于胰島素分泌功能及作用下降導(dǎo)致血糖升高形成的疾病。據(jù)臨床資料[3]記載, 由于患者血糖長期處于較高水平而未能得到控制,便會誘使脂蛋白酶活性、卵磷脂膽固醇轉(zhuǎn)酰酶等活性降低,促使高血脂疾病發(fā)生。目前臨床約有40%患者可合并高血脂, 導(dǎo)致臨床治療難度增加的同時加重了患者各組織臟器的損傷。
以往臨床針對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多采用常規(guī)治療, 即β 受體阻滯劑、抗凝劑、血小板聚集劑、鈣離子通道阻滯劑、硝酸鹽類藥物等, 主要針對患者血糖及血脂等指標進行控制, 從而減緩病情發(fā)展[4-7]。但是在具體治療中,單純給予貝那普利治療卻無法對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病情進行改善, 且治療后部分患者存在惡心、頭暈、乏力、失眠等不良反應(yīng), 影響患者治療體驗及療效。
阿托伐他汀是臨床第三代他汀的代表藥物, 在調(diào)血脂及預(yù)防心腦血管疾病方面療效顯著, 給藥后能夠?qū)?-羥基-3-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 還原酶及膽固醇進行抑制及阻滯膽固醇在肝臟的生物合成, 從而達到降低血漿膽固醇和脂蛋白水平的目的。阿托伐他汀治療是根據(jù)患者自身狀態(tài)調(diào)節(jié)血脂指標, 有效控制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甘油三酯等血脂指標, 使患者自身基礎(chǔ)恢復(fù)至正常水平;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臨床給予阿托伐他汀治療能夠有效預(yù)防心腦血管疾病形成, 使患者以良好生理狀態(tài)接受治療, 進一步對其健康提供保障[8-10]。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 研究組患者的不良反應(yīng)發(fā)生率2.13%(1/47)顯著低于參與組的17.02%(8/4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021, P=0.014<0.05)。研究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97.87%(46/47)顯著高于參與組的76.60%(36/4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9.553, P=0.002<0.05)。治療前, 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甘油三酯及總膽固醇水平對比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甘油三酯及總膽固醇水平均低于治療前, 研究組患者的空腹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甘油三酯及總膽固醇水平均低于參與組, 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2 型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患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療效果顯著, 使患者血糖及血脂指標得到控制, 并減少不良反應(yīng)對患者健康及療效造成的影響, 值得應(yīng)用于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