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祖鳳
(昭通市職業(yè)教育中心 657000)
人工孵化是指通過人為模仿母雞孵蛋的行為,制造適宜的環(huán)境對雞蛋進行孵化。影響人工孵化效果的因素有點很多,對孵化技術水平要求高。本文結合生產(chǎn)實際,淺析影響人工孵化效果的主要因素,提出人工孵化的關鍵技術措施,以供廣大養(yǎng)雞戶參考。
種蛋受精率是指受精蛋數(shù)占入孵蛋數(shù)的百分比,種蛋受精率的高低是影響孵化效果的直接因素,受精率越高,孵化率就越高。一般要求種蛋合格率達到90%以上[1]。
種蛋合格率是指母禽在規(guī)定產(chǎn)蛋期內(nèi)所產(chǎn)符合要求的種蛋數(shù)占產(chǎn)蛋總數(shù)的百分比。種蛋合格率越高孵化率和健雛率越高,一般要求種蛋合格率達到98%以上。
1.3.1 溫度
溫度是禽蛋孵化的主要因素,直接影響孵化效果。如果后期溫度高于胚胎所需的正常溫度,并持續(xù)時間較長,出殼時間早,會使雛雞臍部收縮不良。溫度低會使雛雞出殼時間普遍推遲,雛雞卵黃吸收不好,大肚皮多,同時很多胚胎不能出殼[2]。
1.3.2 濕度
濕度可使胚蛋受熱均勻,并使蛋殼變脆,有利于小雞啄殼出雛。胚胎在整個孵化期內(nèi)對濕度的適應范圍較寬,但最適宜的濕度為50%~65%,出殼時濕度為70%。
1.3.3 通風
良好的通風有利于胚胎氣體交換和胚胎散熱,在胚胎發(fā)育過程中需要新鮮空氣。孵化器在溫度適宜條件下應盡可能地供給胚胎正常發(fā)育所必需的新鮮空氣。
1.3.4 翻蛋
翻蛋可避免胚胎與蛋殼膜粘連,使胚胎各部分受熱均勻,有利于胚胎運動,提高孵化率。
2.1.1 選擇受精率高的種蛋
外購種蛋時要了解種雞場疫情情況、品種、種雞群的健康狀況、飼養(yǎng)管理水平等,種蛋應來源于健康、無經(jīng)蛋傳播的疾病、高產(chǎn)、受精率達90%以上的種雞群[3]。
2.1.2 選擇合格率高的種蛋
(1)新鮮:一般種蛋產(chǎn)出后1 周內(nèi)為新鮮蛋,最好是3~5d的種蛋,保存時間越長越不新鮮,孵化率越低。(2)清潔:種蛋的蛋殼表面必須清潔,無糞污、無血跡、無破蛋液、無霉、無污物等。(3)蛋形:合格種蛋呈橢圓形,大頭鈍圓,小頭尖銳。過長、過圓、兩頭尖和中間腰鼓等都不選為種蛋。(4)蛋重:應選擇蛋重適中、大小均勻的種蛋。(5)蛋殼質(zhì)地:蛋殼應致密均勻,厚薄適度,無裂紋、無沙眼和破損。
2.2.1 溫度
孵化器適宜溫度:整批入孵時采用變溫孵化,1~5d 為38.9~38.3℃,6~12d 為38.3~37.8℃,13~18d 為37.8~37.3℃,19~21d 為37.3~37.0℃,溫度控制為“前期高,中期平,后期低”。分批入孵時采用恒溫孵化,每5~7d 分批交錯上蛋1 次,新蛋和老蛋相互調(diào)節(jié)溫度,使孵化溫度恒定在一個值上即1~18d 為37.8℃,19~21d 為37.3℃。孵化室溫度應控制在22~26℃,能有效保證孵化器內(nèi)的溫度。
2.2.2 濕度
一般在整批孵化時,濕度應掌握“兩頭高,中間低”的原則:第1~7 天為60%~70%,第8~19 天為50%~55%,第19~21天為65%~70%。一般在分批孵化時,第1~18 天濕度保持在55%~60%,第19~21 天濕度保持在65%~70%。
2.2.3 通風
當雞胚孵化到18~19d 后開始用肺呼吸,需消耗大量氧氣,并排出二氧化碳。在保證溫濕度的前提下,通風孔應全部打開,加大孵化器的通風換氣量。
2.2.4 翻蛋
一般將孵化器設定為每2h 翻蛋1 次,雞胚翻蛋角度為45~90°。入孵后第2 天開始翻蛋,第19 天移盤后就停止翻蛋。
(1)一照:雞胚孵化到第5~7 天進行,把無精蛋、死胚蛋、弱胚蛋剔除。(2)抽驗:雞胚孵化到第10~11 天進行。(3)二照:雞胚孵化到第19 天進行,逐個照檢胚蛋,剔除死胚蛋。(4)移盤:移盤又稱落盤,就是胚蛋孵化到第18~19天時進行二照后將胚蛋從孵化器移人到出雛器內(nèi)孵化。
根據(jù)出雛的整齊度確定揀雛次數(shù),一般每天揀雛3~4 次,雛雞全身羽絨干后才能揀雛,揀雛時動作要快要輕,立即放入保溫箱內(nèi)。
綜上所述,種蛋的人工孵化時間長,影響孵化效果的因素諸多,對孵化條件和技術水平要求高,任何一個不符合胚胎發(fā)育要求的孵化條件都會影響孵化效果,造成一定的經(jīng)濟損失。因此,生產(chǎn)中要重視影響孵化率效果的因素,提高孵化率、健雛率和雛雞成活率,獲得良好經(jīng)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