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鋒,侯哲生,王云隆
(煙臺大學 土木工程學院, 山東 煙臺 264000)
近年來,我國公路交通事業(yè)發(fā)展迅猛,公路隧道豎井的數(shù)量隨之增加,其中豎井襯砌的安全性評價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榮烏高速營爾嶺隧道排煙豎井為例,結合其設計支護參數(shù),采用三維巖土分析和隧道有限元軟件MIDAS/GTS NX對周邊環(huán)境和其施工過程進行模擬計算,依據(jù)模擬結果對其豎井施工方法和襯砌支護的安全性進行評價。
榮成—烏海高速,簡稱榮烏高速,榮烏高速是連接山東省榮成市和內(nèi)蒙古烏海市的高速公路,全長1 820 km。本文所選取的案例為榮烏高速河北徐水至淶源段營爾嶺隧道,該隧道設計為雙向六車道通行,采用分離式隧道施工的特長公路隧道,其中隧道左線長約5 656 m,隧道右線長約5 677.3 m。隧址區(qū)地形地貌復雜,山體走勢曲折;屬于丘陵地貌,剝蝕程度較低;受隧道所處山體的自然坡度大的影響,隧道線位內(nèi)相對高差達到913 m,其中最高處標高1 618 m,最低處標高705 m[1]。
隧道運營通風設計,洞內(nèi)分別在K103+311和K103+441處設聯(lián)絡風道。聯(lián)絡風道內(nèi)設置軸流風機,通過互補通風滿足運營要求。
隧道排煙設計,考慮排煙區(qū)段較長,隧道設排煙豎井一座,設置在樁號K104+439與K104+430左右線中間處,豎井井口標高926 m,井深88 m,成井直徑5.20 m,最大開挖直徑6.52 m(包含5 cm預留變形量),距離右線出口761 m。兩隧道均設置排煙橫洞與之連接。豎井正常情況下不啟用,僅在火災情況下視火災發(fā)生的不同部位結合防災預案正確開啟來排煙,排煙區(qū)段分4 900 m和800 m兩個區(qū)段排煙。
豎井區(qū)地質圍巖級分別為IV級、V級,井口段20 m為V級圍巖,井身段均為IV級圍巖,均為太古界中風化花崗片麻巖呈侵入接觸,巖體較破碎至較完整,埋深較大以擠壓破壞為主,IV級圍巖,跨度5 m~10 m無自穩(wěn)能力,短期內(nèi)可能會導致小范圍塌方事故的發(fā)生;跨度小于5 m可穩(wěn)定數(shù)日至一個月。V級圍巖無自穩(wěn)能力,跨度小于5 m可穩(wěn)定數(shù)日,該級別圍巖主要分布在洞口段,中密至密實狀,開挖后應及時做好襯砌,穩(wěn)定周邊圍巖。
隧道地下水主要為基巖裂隙水,水量較小,洞內(nèi)地下水出水狀態(tài)為點滴狀或雨淋狀。
豎井工程除井口部設置了單層SSm明洞襯砌外,其余地段均采用復合式襯砌;復合式襯砌是在豎井開挖完成后進行初期支護的施工,待其達到設計強度后施工二次襯砌;初期支護由系統(tǒng)錨桿、雙層鋼筋網(wǎng)、格柵鋼架、噴射混凝土組成,一般情況下二次襯砌采用素混凝土,以方便施工,但在V級圍巖以及洞口淺埋地段為了保證隧道的施工安全和整體的結構穩(wěn)定性,二次襯砌使用鋼筋混凝土施工。另外初期支護與二次襯砌之間鋪設300 g/m2土工布、1.5 mm厚單面自粘防水板作為復合防水層。
依據(jù)新奧法原理來設計營爾嶺隧道豎井的施工與襯砌支護,即充分發(fā)揮豎井圍巖的自穩(wěn)能力,輔以錨桿和噴射混凝土等支護手段。豎井井口段采用明挖法,設置鎖扣圈,井身段的復合式襯砌參數(shù)依據(jù)現(xiàn)場踏勘的圍巖情況、水文地質條件以及埋置深度來靈活確定。
豎井二次襯砌在初期支護完成后進行,采用自下而上翻模施工。為減少豎井基礎的受力,沿豎井方向每隔20 m設置一道壁座,見圖1。
圖1豎井襯砌示意圖
在三維豎井模型中,使用MIDAS/GTS NX提供的實體單元來模擬地質圍巖,使用板單元來模擬混凝土襯砌,使用植入式桁架來模擬錨桿。巖體本構模型為彈塑性模型,采用莫爾-庫侖理論[2-4]。巖體及材料的物理力學參數(shù)如表1所示。
表1 巖體及材料的物理力學參數(shù)
考慮到豎井開挖過程中不需要考慮邊界以外的地質條件,所以建模時需要規(guī)定三維豎井模型的邊界。一般情況下,地下工程模型建模時模型邊界通常取距離洞徑各方向的3D~5D。該豎井模型取豎井往外擴展5D為本模型的計算邊界。豎井底部往下擴展50 m,豎井模型最終選取的尺寸為184 m×30 m×148 m。豎井三維模型見圖2,有限元網(wǎng)格劃分見圖3。
圖2 豎井三維模型圖
圖3有限元網(wǎng)格劃分
在三維模型模擬計算中,以整體坐標系為準,需要對模型前后左右以及底面等五個平面進行位移約束,模型頂面為地表面,是自由面,不需要添加約束。
本次三維豎井建模使用的軟件是MIDAS/GTS NX,該軟件能夠自動判斷模型的外圍區(qū)域并生成邊界條件[5-6]。
豎井主體大部分處于Ⅳ級圍巖中,巖體質量相對較好,根據(jù)本工程的具體情況,擬采用反井法施工該排煙豎井。首先采用反井鉆機鉆Φ250 mm的導孔,直至導孔鉆透至排煙橫洞,將導孔鉆頭在此卸下,接上Φ1.4 m的擴孔鉆頭,再由下往上擴孔鉆至井口,形成直徑1.4 m的導井,然后正向爆破開挖,由導井溜渣至井底。出渣完成后及時進行初期支護,待全部開挖及初期支護完成后,自下而上分段翻模施工二次襯砌[7-11]。
Von Mises準則是馮·米塞斯于1913年提出的一個屈服準則。Von Mises準則的值通常稱為Von Mises等效應力,其考慮了第一、第二、第三主應力。一般情況下,模型內(nèi)部的應力分布情況用Von Mises應力等值線來表示,通過分析其應力變化情況來對模型的疲勞,破壞等進行評價。
Von Mises應力值的計算:
(1)
其中σeff代表Von Mises應力,σ1、σ2、σ3分別代表第一、第二、第三主應力。
在MIDAS/GTS NX模型后處理結果中,提供了Von Mises應力,Von Mises應力表示在一定的變形條件下,當材料的單位體積形狀改變的彈性位能(又稱彈性形變能)達到某一數(shù)值時,材料就屈服;換言之,當單元體的形狀改變比能達到一定程度,材料開始屈服。使用該準則來評價豎井初期支護的受力情況是比較適合的[12-13]。
豎井開挖后,初期支護所受的Von Mises應力如圖4~圖6所示。
整個施工模擬過程中,最大Von Mises應力出現(xiàn)在豎井與連接橫洞交界處,最大Von Mises應力值為4.58 MPa,安全系數(shù)計算如下:
(2)
式中:k表示安全系數(shù),max(σs)表示初支結構所受的極限抗拉力,取最大Von Mises應力值4.58 MPa,σR表示初支結構等效抗拉承載力,取值為7.6 MPa[14]。
圖4 第1步開挖完成并進行初期支護后Von Mises應力圖
圖5 第11步開挖完成并進行初期支護后Von Mises應力圖
圖6全部開挖完成并進行初期支護后Von Mises應力圖
通過計算可知,該豎井模型初支結構的最小安全系數(shù)為1.66,由此可得初支結構所受到的圍巖應力較小,根據(jù)《公路隧道設計規(guī)范》[15](JTG D70—2004)及《公路隧道設計細則》[16](JTG/T D70—2010),該初支結構的設計是合理可靠的。
從Von Mises應力圖上可以看出,豎井在進行初期支護后,Von Mises應力呈線性變化,且較為平緩;從X和Y方向來看,Von Mises應力基本呈對稱分布,Z方向的Von Mises應力變化是隨著豎井深度的增加呈線性增大的趨勢,初支結構所承受的Von Mises應力最大值位于豎井深度最大處,故在開挖完成后都應及時進行初期支護,并且每個開挖循環(huán)的進尺不宜過大,防止Von Mises應力過大導致圍巖失穩(wěn)以致于上部初期支護的垮塌。
在MIDAS/GTS NX模型后處理結果中,提供了已經(jīng)進行初期支護后的圍巖塑形區(qū)分布圖以及位移圖。
3.3.1 圍巖塑性區(qū)分布情況
通過圖7可以看出該豎井施工模擬結果中的井壁圍巖沒有出現(xiàn)塑性區(qū),根據(jù)莫爾-庫侖材料屈服準則可知,該豎井初支結構沒有出現(xiàn)屈服情況,存在足夠的安全儲備,再一次說明該初支結構的設計是安全可靠的。
圖7等效塑形應變分布圖
豎井的開挖使得原先主要承受上部土體壓力的井底掌子面出現(xiàn)應力重分布現(xiàn)象,應力釋放導致井底掌子面發(fā)生上拱,產(chǎn)生拉應力,故每個開挖循環(huán)的井底掌子面都會發(fā)生應力集中現(xiàn)象,如圖8所示,應力集中現(xiàn)象隨著豎井開挖深度的增大而越發(fā)的明顯。
圖8井底應力集中現(xiàn)象
3.3.2 圍巖位移場情況分析
豎井開挖完成后的整體位移較小,且以豎井中軸線為中心,兩邊位移呈對稱分布,如圖9所示。
圖9豎井整體位移
豎井圍巖在初支結構的約束下,位移和應力值均滿足結構安全性的要求,豎井的整體穩(wěn)定性也滿足要求。
(1) 從Von Mises應力圖上可以看出,豎井的圍巖應力是隨著開挖深度的增加而逐漸增大的,故初期支護應緊隨開挖進度,并且每隔一段距離應設置一個壁座,豎井上部20 m所處位置是V級圍巖,故壁座所隔距離應相應的減小。
(2) 在整個豎井模擬施工過程中,每一開挖循環(huán)結束時,井底都出現(xiàn)了應力集中現(xiàn)象,并且隨著開挖深度的增加而越發(fā)明顯,剪應力也隨之增大,所以開挖結束后應加強掌子面處井壁的支護,盡快進行初期襯砌。
(3) 豎井與連接橫洞交界處是高應力聚集區(qū),所以在結構設計中應進行加強處理,保證交界處存在足夠的安全儲備,豎井施工完成后應及時進行該處的二次襯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