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思 段海莉 胡蕊 魏向群(通訊作者)
(昆明醫(yī)科大學第四附屬醫(yī)院 云南 昆明 650032)
目前,有學者提出腺苷一磷酸激活的蛋白激酶(adenosine monophosphate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過氧化物酶體增殖物激活受體γ輔激活因子1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receptor γ coactivator-1α,PGC-1α)/Ⅲ型纖連蛋白組件包含蛋白5(type Ⅲ domaincontainingprotein 5,FNDC5)信號軸[1]。AMPK可磷酸化激活PGC-1α,促進FNDC5基因的表達,FNDC5被蛋白水解酶剪切后形成的可分泌多肽片段即為鳶尾素(Irisin)。鳶尾素是一種N-糖基化的蛋白質激素,它由111個氨基酸組成,其序列具有高度的保守性。運動能顯著上調骨骼肌FNDC5mRNA和外周鳶尾素水平,故過度運動后血清鳶尾素在骨骼表達,這種過度表達參與了體重減輕、肌肉的炎性因子及氧化應激有關,因此,血清鳶尾素能增加能量的消耗,改善糖、脂代謝,減輕胰島素抵抗,并能溫和的減輕體重。近年來很多研究表明鳶尾素與高血壓疾病、新生兒出生體重方面有密切相關。
鳶尾素是由運動所誘導產生的,并能通過肌組織釋放,它的作用機制為:刺激皮下的白色脂肪組織轉化為棕色脂肪組織,從而增加能量輸出,增加能量的消耗,并能夠改善胰島素抵抗,其對胰島β細胞分泌有保護作用[2]。錢萬斌[3]等人的研究表示:隨著糖代謝異常的病情一步步加重時,血清鳶尾素的水平將出現先逐漸上升至高峰后遞減的趨勢,當發(fā)生糖尿病時,鳶尾素水平可降至正?;€水平甚至更低。故血清鳶尾素水平可能作為糖尿病的一種新標記物引用,鳶尾素的值可能作為預測糖尿病病程的一個新指標。
大量研究顯示血清鳶尾素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呈負相關,血清鳶尾素水平隨著冠狀動脈病變加重和斑塊不穩(wěn)定性升高而下降,提示鳶尾素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展有關。Wang等人[4]研究發(fā)現,給予外源性鳶尾素可以保護血管內皮,減輕內皮損傷程度,其鳶尾素防治動脈粥樣硬化機制包括:(1)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炎癥反應;(2)改善胰島素抵抗;(3)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減少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故鳶尾素對于治療冠狀動脈病變是一個新的治療方向。
研究顯示,鳶尾素通過激活AMP依賴的蛋白激酶(AMPK)一蛋白激酶B(Akt)一內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通路促進內皮細胞一氧化氮的釋放,進而降低高血壓大鼠的血壓。FNDC5過表達可顯著降低肥胖小鼠的血糖、胰島素和血壓[5]。研究發(fā)現,正常的胎盤組織中可檢測到鳶尾素的前體-FNDC5,輕度子癇前期患者母體血清鳶尾素水平顯著低于正常人,且與妊娠正常組相比,孕晚期的血清鳶尾素水平較低[6]。因此,鳶尾素水平降低與高血壓疾病、先兆子癇的發(fā)病相關,可作為一種新的預測因子。
鳶尾素通過將白色脂肪組織轉變?yōu)樽厣窘M織來介導運動相關的能量消耗,新生兒中棕色脂肪細胞較多,但隨著年齡的增加棕色脂肪細胞逐漸減少,血鳶尾素水平將會逐漸降低。研究表明,新生兒臍帶血鳶尾素水平與出生體重呈正相關,血鳶尾素降低會緩解嬰兒期脂肪的儲備,增加新生兒的總耗能,進而導致生長遲緩及體重減輕,而小于胎齡的嬰兒血清鳶尾素水平降低,在未來成年后可能會促進晚年生長發(fā)育和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7]。故新生兒出生血清鳶尾素水平可能是成年肥胖和代謝綜合征的潛在生物標志物。
鳶尾素是一個新發(fā)現的肌肉因子,鳶尾素被認為是肥胖和代謝綜合征的預測因子,對于鳶尾素的在疾病研究和運用還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和探索,本文對鳶尾素的新功能的進行總結,希望鳶尾素的新功能能為臨床治療相關疾病提供依據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