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權
(重慶市巫山縣云鴻醫(yī)院 重慶 404700)
從事中醫(yī)臨床推拿十7年以來,我在中醫(yī)傳統(tǒng)康復理論臨床經(jīng)驗中分析和總結各種治療頸椎病的臨床癥狀,鉆研出首先明確診斷,不同癥狀的頸椎病采用相應的辯證施術與放射影響檢查,頸椎病得到了比較好的療效。
本次搜集的材料,是我臨床按摩工作2002年—2019年1月1日推拿治療的20000多余人頸椎病,其中男7730余人,女12270余人。年齡最小的7歲,最老的99歲以12歲至75歲為最多。病程最短者2天,最長者61年。頸椎病分類:神經(jīng)根型4328人,椎動脈型5752人,交感神經(jīng)型644人,混合型4684人,脊髓型782人,頸型3932人。職業(yè)分類:行政管理人員8480人,教師、醫(yī)生護寺4524人,建造加工生產(chǎn)公共服務人員4064人,農(nóng)民2042人,其他職業(yè)890人。
頸椎病臨床癥狀病因病基分析:
概述,頸部有七個椎體,其特點是在脊椎中體積最小,中體積最小中體積最小,活動頻慮最高,靈活性最大,負重較大。椎骨有七塊,椎間盤有五個,脊神經(jīng)有八對,椎間孔有六對。
該方法可有效加強患者局部的血液循環(huán),還能使患者肩部上臂、胸背、頸部等部位的肌肉,從而達到排解疲勞、解痙鎮(zhèn)痛的效果。
讓患者處于仰臥姿勢,從其頭部的與面部的中上方至百會隙開天門數(shù)遍,然后于患者面部的中上方額頭部分陰陽數(shù)遍,再按揉百會至印堂,按揉左右太陽隙上部血管及神經(jīng)三至五次,后再進行揉撥太陽隙至視神沖隙區(qū)域,再推揉銀湘至睛明和暫住到百會三至五次,再從加車至承江經(jīng)過聽功耳門與聽繪至太陽隙,輕揉患者面部,以放松神經(jīng)與肌肉,按拿頭部雙側以加強患者該區(qū)域的血液循環(huán),從而起到放松頭皮緩減緊張的效果,最后輕輕扣擊頭部以振動為益。施術者處于患者的側斜方,一手用多指法操作,按撥患者頸椎附近血管及雙側韌帶,然后一手從枕骨下部托起患者頭部,另一手置于患者額頭部,兩手一起向頭頂方作拔身法,按撥頸椎周圍韌帶。完成上述步驟后,對患者頸椎的雙側后應用多指揉法,就用頸椎的側扳法左右各一次,以最大程度的放松患者的頸椎,力度均勻?qū)ΨQ,點印堂隙百會隙銀湘隙睛明隙暫住隙承江隙甲車隙聽功與耳門和聽會隙太陽隙。然后就在點按尖外舒尖余曲池合骨,雙臂同此。最后通過拔身法放松患者雙臂。
將患者置于俯臥位,醫(yī)師站立于床側,對患者頸椎及兩側進行拇指或多指揉壓3~5遍;拇指按、頸椎間隙頸夾脊,風池-大柱線,崗上肌,肩胂3~5遍;對患者肩背部進行3~5次掌根揉壓。
目的是擴大患者椎間隙剝抬連,并糾正患者小關節(jié)錯位。
(1)醫(yī)師立在床頭方位,患者呈仰臥姿勢,兩手需扶住床邊,醫(yī)師一手拖住患者枕骨下緣,另一手拖住患者下頜,進行中立位至曲位(15度)至深位(15度),再回到中立位,以此步驟持續(xù)性技伸2~3分鐘,然后在技伸的條件下,作向左向右的頸部旋轉,當旋轉時感受到有明顯阻力時,表明以旋轉至最大限度,此時醫(yī)者兩手向相反方向稍加用力,則常聽到一連串響聲。
(2)舒筋活絡松解法:患者坐式,醫(yī)者立于后,對患者的上背部、頸肩部運用揉搓法、拍打法、旋拳滾法等方式,以讓患者剛到放松。
(3)對癥施治:對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患者選用天頂、天宗、肩井、曲池等穴位,彈撥患者的臂叢神經(jīng)干,舒五指。對椎動脈交感神經(jīng)型頸椎病患者,選六風池、百會、天柱、太沖、太陽、涌泉。
4.1.1 患者俯臥位,醫(yī)者位其旁。
(1)在頸部兩側施揉法、撥法或拿法3~5遍,點按風池、百勞穴。
(2)纏推、按壓揉項韌帶3~5遍,對壓痛點和陽性反應物重點施術。
(3)在兩側斜方肌施拿法、揉法或扌袞法3~5遍,點按肩井穴。
(4)沿脊柱兩側(胸1~胸7)施揉法、撥法3~5遍,點按肩外俞穴、肩中俞。
(5)在肩胛岡下部施揉法、扌袞法3~5遍,點按天宗穴、岡下酸痛點。
4.1.2 患者呈仰臥位,醫(yī)者立其旁側。
(1)揉鎖骨下緣3~5遍,點按氣戶穴。
(2)拿、揉患側上肢3~5遍,點按曲池、合谷穴。
(1)風寒濕型:在頸肩部施擦法0.5~1分鐘,點按風池、風府、風門、曲池穴。
(2)氣滯血瘀型:沿背部膀胱經(jīng)施推法、揉法或捏法3~5遍,點按膈俞、肝俞、脾俞、膻中、曲池穴。
(3)痰濕阻絡型:沿頭部督脈及膀胱經(jīng)、膽經(jīng)路線施揉法、推法3~5遍,點按中府、中脘、陰陵泉、豐隆穴。
(4)肝腎不足型:沿背部膀胱經(jīng)施推法、揉法3~5遍,擦腰骶部0.5~1分鐘,點按肝俞、腎俞、三陰交、太溪穴。
(5)氣血虧虛型:捏脊3~5遍,點按膻中、血海、足三里、膈俞穴。
(1)頸型:重點撥、揉或拿頸肩部斜方肌、菱形肌,點按百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
(2)神經(jīng)根型:對患者頸部的阿是穴、肩外俞、天宗、岡下酸痛點、小海穴重點施術,彈撥患者臂叢神經(jīng)干。
(3)椎動脈型:對患者風池、天柱、風府、百會穴、太陽穴重點施術。
(1)頸椎病一直是我國中老年人群眾的多發(fā)病。由于該病癥患病部位及其周邊組織結構相對復雜,因此,一旦頸椎組織位置發(fā)生任何變化都會出現(xiàn)一系列臨床癥狀,對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都會造成嚴重的影響。從100人患者職業(yè)類別分析,本病的病因與頸椎長期處于不良狀態(tài)有關。因此,醫(yī)師在治療患者的同時要囑咐患者配合頸部鍛煉,睡臥時保暖,枕頭不宜過高。
(2)根據(jù)以往的臨床觀察總結可知,頸椎病及其相關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往往不只是單個頸椎結構發(fā)生了病變,而多是因為臨近幾個頸椎均發(fā)生了病變。頸椎X片和拇指觸診,脊圖定位法,都證明了這一點。本法對患者頸椎進行不同角度的撥伸,其作用力落在多個椎體上,因此可以同時對多個椎體起到糾正的作用,從而到達緩解肌痙孿、擴大椎間隙、減輕和消除病變組織對周圍神經(jīng)和血管的壓迫和刺激等作用。
(3)頸椎病患者可每日進行一次推拿治療,直至相關癥狀體征基本消失后,即可停止治療。對頸部肌肉僵硬,疼痛劇烈的患者,不可強行操作,以免對患者造成更大的損傷。
(4)該方法對患有頸椎結合、頸椎腫瘤、類風濕性脊柱炎、頸椎脊椎空洞癥等疾病的患者嚴禁使用。
(5)對于癥狀較輕的脊髓型頸椎病患者,可以試用頸椎牽引治療,重癥要手術。
李某某,男,60歲,退休行政干部,2005年6月前來我就診治療。自述近三個月以來,頸痛活動功能受限,右上臂前臂腕指麻痛無力微縮部分償失知覺,需口服止痛片方能入睡。頸牽,射頻術,封閉,穴位注射,小針刀松解術,穴位埋線都無效。
檢查:患者頸椎中、下段發(fā)生向右側彎癥狀,4-7頸椎處有異常放射性壓痛,臂叢牽拉手法陽性,X線CT和MRI磁共振以正側位顯示:5-6頸椎后外側有骨墜形成,項恝帶鈣化,診斷頸椎?。ㄉ窠?jīng)根型)。
治療:采用本法連續(xù)治療15次,麻木、疼痛、無力等相關癥狀基本消失,目前已恢復日常工作中。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綜上所述總結如下: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是指頸部的椎體、關節(jié)、韌帶、肌肉和椎間盤發(fā)生退行性改變,引起鈣化、損傷、增生或關節(jié)紊亂,刺激或壓迫脊神經(jīng)根、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jīng)引起一系列的綜合征狀.近年來,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工作和生活方式的改變,如從事低頭工作人員的增長,電腦和家庭轎車的增多,使頸椎病的發(fā)病率逐年上升,也逐漸年輕趨勢。頸椎病的治療是推拿醫(yī)生和患者相互的,推拿醫(yī)生要掌握專業(yè)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jīng)驗才達到一定的治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