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榮群 鄧 賢 嵇麗娜 范雪敏
作者單位: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基礎醫(yī)學院(杭州310053)
林之翰,字憲百,號慎庵,別號苕東逸老,清代康雍間浙江烏程(今湖州市)人,長于中醫(yī)診斷,著有《四診抉微》、《嗽證知原》和《溫疫萃言》三部醫(yī)書[1]。年少嗜讀,博覽群書,崇尚岐黃之術(shù),周游四方,虛心請教,學識日漸淵博。“迨業(yè)成行世,遠近敦請者,戶外之履恒滿”,因此累積豐富經(jīng)驗,并且心存高尚醫(yī)德,濟世之志。然而明清以前,醫(yī)家往往多重望色與診脈,四診中脈診的地位特別突出,脈學文獻成為診斷學專著主流[2]。過于重視脈診而輕視其他三診,有違岐黃之四診合參之旨,故林氏搜集整理古今有關(guān)四診之精要,詳論診法,參合病理,終得編撰而成《四診抉微》。作為中醫(yī)診斷學的重要參考書籍,當前學術(shù)界對于該書的研究甚少,筆者通過對《四診抉微》全書研究,分析總結(jié)林氏在《四診抉微》中的主要學術(shù)思想如下。
林氏云:“余輯是編,先集經(jīng)文,繼附先哲之神髓,”所搜集的內(nèi)容,析理深刻,切合實用,除了《黃帝內(nèi)經(jīng)》、《難經(jīng)》、《脈經(jīng)》、《傷寒雜病論》、《針灸甲乙經(jīng)》等傳世之中醫(yī)經(jīng)典著作,還摘錄了從宋至清以來的名家理論,堪稱“勤求古訓,博采眾長”。在體例編撰方面,林氏在名家醫(yī)理旁加入自己的注釋以闡明其奧義,為了方便誦記更是附以簡文概括,文簡意深。該書一至三卷先望診,后聞、問診繼之;四至八卷,則更為詳盡的論述切診;后附管窺附余一卷,重點分析浮、沉、遲、數(shù)諸脈,多為林氏個人見解,補敘前述之未備。如其論述《察形氣》,先引《素問·玉機真臟論》:“凡治病察其形氣色澤,脈之盛衰,病之新故,乃治之,無后其時?!备嬷t(yī)者診察時務必重視的三點,隨后列舉《素問·三部九侯》、《靈樞經(jīng)》等關(guān)于通過不同的形氣色澤、脈搏、病程的長短判斷疾病之愈后。
對于一些有爭議的觀點,林氏在摘錄的同時會在批注中闡明其不妥之處,并舉例以詳細論述,如《望診·察形氣》引李東垣:“病來潮作之時,精神增添者,是為病氣有余;若精神困乏,是為病氣不足…若喘息氣促氣短,或不足以息,為不足,當瀉當補,全不在此,只在病勢潮作之時,精神困弱,語言無力,懶語者急補之。”林氏直言東垣之見有失偏頗,并列舉出傷寒熱病之人,熱甚傷氣,精神困倦,言語無力,乃大實有羸狀也,并提示一定要留意其脈象,通過其大實熱之脈證方可斷定其是實證,脈證合參,才能把握真實病情。又如《望診·察形氣》摘錄引用《內(nèi)經(jīng)》:“陽引而上,陰引而下,則欠;陰陽相引,故曰無病,病亦即愈?!绷质涎裕骸按酥豢芍赋醪≥p淺者言,若病久虛脫,呼欠連綿不已者,最為危侯?!敝T如此類,不勝枚舉,可見林氏的博采眾長并非全部推崇,而是建立在自己臨床經(jīng)驗之上的審慎繼承。
岐黃之要,關(guān)隘在診,辨陰陽,分虛實,斷表里,四診合參,此乃診病之要?!饵S帝內(nèi)經(jīng)》奠定了四診方法的基礎,《難經(jīng)》則明確提出四診的基本概念。在《六十一難》中,將四診概括為:“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圣,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足以見得四診在中醫(yī)診療體系中的作用和地位。然林氏所處時代大多醫(yī)家重脈診而輕望、聞、問三診,“大違圣人合色脈之旨矣。殊不知望為四診最上乘工夫”故林氏在望診中,詳論了顏面、目、鼻、唇、口、耳、舌、毛發(fā)、額、眉、項、爪甲、齒等部位的各種形色變化,并論述了察色望診判斷生死逆順的方法。在談《察形氣》以辨清虛實,并指出“邪盛正虛,當瀉其邪,以扶正氣”引用張景岳之“得神者昌,失神者亡”,詳細論述了氣血盛衰與外形之實踐意義和診察方法。后有“察五色”、“察五官”、“診血脈”、“診毛發(fā)”諸篇,皆在論述望診在四診中之重要性。本書舌診內(nèi)容豐富,林氏從察舌部入手,對各色舌象加以歸納總結(jié),除引用《舌鑒》、《五法》、《正義》、《準繩》外,還有很多參考了林氏臨床診療的經(jīng)驗,如在《黑苔舌》中:“擦之、拭之,即凈而不復生吉;拭之不去,即去而復生者,必兇也?!绷质显谂⒅醒缘溃骸昂谏嗵Γ毞衷餄?,及刮之堅松,以定虛實為要?!泵鞔_了黑舌苔的診察要點。林氏對兒科的望診論述同樣甚是詳盡,著重強調(diào)望診在古稱啞科的兒科尤為切要,因小兒診病,無從發(fā)問,而窮詰病因,惟賴望色察紋以驗之。不但有小兒指紋和虎口的觀察方法,還增設《幼科經(jīng)證考》從病機至小兒六癥,綜合歷代醫(yī)家診療經(jīng)驗,結(jié)合圖例,詳細論述兒科的相關(guān)四診。
《聞診》篇主要說明如何聽取患者的聲息語言。開篇《聽音論》,闡明發(fā)音機理及五臟正音;以聲音之清濁辨疾病之陰陽、寒熱、虛實等;以失守變動應五臟六腑;更有臟診、診內(nèi)外、診諸痛、診壞癥等,內(nèi)容甚是詳盡?!秵栐\》具體內(nèi)容則從人品起居、嗜欲苦樂著手,包括性別、年齡、職業(yè)、婚配、境遇、習俗等。林氏十分推崇《景岳全書》,以張景岳的“十問歌”為提綱,全面了解患者病情、發(fā)病治療過程及周圍環(huán)境等。黃雪琪等[3]認為,《四診抉微》除了有《人品起居》、《嗜欲苦樂》等與心理有關(guān)的篇章外,還提出了“診詐病”、“診神志”等觀點,這樣一些詳細而具體的項目,是現(xiàn)代社會醫(yī)學和現(xiàn)代心理診斷中個案法的先聲。
《切診》從四至八卷,附余一卷,論述診法之要,繼而分析脈以胃氣為主,詳述其部位、方法,以及辨脈總論,并且效仿《瀕湖脈學》的體例,列述29脈的形成、鑒別、主病、病脈宜忌、運氣要略等。如《無脈》篇中,林氏直言:“凡大吐后,有脈伏二三日不出者…不可因其脈無,而遽斷為死證也。”其后附有《管窺附余》一卷,重點介紹原脈體用,對脈診暢抒己見,并將書中重要部分編成四言歌訣,以便記誦,卷中關(guān)于脈證的諸多分析,大多是林氏結(jié)合自身臨床體會的經(jīng)驗之談,切實可用。
縱觀《四診抉微》全書,同樣存在令后世醫(yī)家爭議不斷的部分,如《妊娠傷寒觀面色舌色法》中“面赤舌青細尋看……面青舌赤沫出頻,母死子活定知真?!眱H通過受孕母親的唇舌色澤便推論母子愈后吉兇;如《妊娠辨分男女外驗有四》中“受孕后,身更輕快,更健壯,其性常喜,面色加紅,是男胎也……若胎是男,必四十日后,即兆運動,女則運動遲,必在三月后矣。”憑借受孕母親的日常運動,飲食喜好等判斷胎兒性別;如《女人受孕內(nèi)外皆有徵驗者七》中“眼懶看,俗謂慈眼也,眼變?yōu)槲ⅫS,…懶厭美好之物,反喜粗糲之品,及咸酸辛辣之味”詳述女性受孕后前四個月的眼部、心情、喜好、嗜食等諸多外在表現(xiàn)的異常;如《驗胎貴賤壽夭法》中“婦人懷胎,凡男抱母,女背母?;蛏匣蛳拢瑸樨蔡?,或左或右,為壽胎…女胎,母氣不足,神多亂。母聲清,生福壽之男;母聲濁,生孤苦之子。”根據(jù)胎兒的體位、胎動情況、受孕母親的神志情況等。筆者認為以上四篇,實屬以偏蓋全,有違四診合參之旨,且唯心主義略重,在傳統(tǒng)醫(yī)學與時俱進不斷發(fā)展的今天,應逐步擯棄,審慎參考,切不可當真。
《四診抉微》是四診合參具體應用的重要診法書籍,林氏在諸多醫(yī)家都重視脈診而輕視其余三診的時代,通過系統(tǒng)地收集總結(jié)古今有關(guān)四診的精要,博采眾長,加以分類敘述,編撰《四診抉微》。在書中對于歷代醫(yī)家所著中不妥之處林氏直言不諱,審慎繼承,提出不同觀點;林氏強調(diào)在診療過程中四診合參的重要性,并且提出四診之中首重望診。當然,審慎繼承的學術(shù)思想同樣值得后世醫(yī)者效仿,對于書中婦科婦人妊娠之驗胎七征、外驗四兆等更帶有唯心主義色彩,應以審慎的態(tài)度參考學習,需理性分析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