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前,信息技術已經被廣泛應用于教育教學,當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相融合時,課堂氛圍更和諧,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更高,課堂容量加大,教學效率會明顯提高。教師要準確把握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整合的內涵與實質,遵循必要性、整合型、創(chuàng)造性、互補性等原則,揚長避短,趨利避害,充分利用教學資源的作用,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引導學生健康成長。
【關鍵詞】信息技術 ?語文教學 ?課程整合 ?素質教育 ?運用 ?效率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51-0029-02
以前語文課程重在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而現(xiàn)在語文教學不僅要提升學生的聽說讀寫的能力,更要提高學生發(fā)現(xiàn)、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和探究精神。在新課改和素質教育背景下,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相整合,更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信息技術與語文課程的整合改變過去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學習方式,教師要在遵循客觀教育規(guī)律的基礎上勇于實踐,大膽創(chuàng)新,努力提升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相整合的時效性。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教學整合的優(yōu)勢
(一)教學理念不斷更新
借助信息化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該模式將信息技術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主要輔助手段,促進了語文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突破了傳統(tǒng)的講授法,改變了教師中心地位,確立了學生主體,以學生為中心,引導學生不僅掌握課內基本的知識,更要把課內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到課外學習和生活中。
(二)教學目標多元化
借助信息化教學,語文的目標是綜合的、多元的,它不在只是針對于簡單的生字詞和課文內容的講解,或者不在局限于一兩個環(huán)節(jié)的實施,它更是“三維目標”的綜合體現(xiàn)。因為信息技術的介入,課堂容量增大,所以當堂學習的課文中的知識、能力、學習過程以及情感價值觀,都可以在信息技術的輔助下輕松完成。
(三)教學資源豐富形象,有利于分層教學
信息技術將原來黑白文字、單一教學方式變成了文、音、圖、形為一體的形象生動情景,加之網(wǎng)絡資源的龐大,更新速度快,教師可以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借助網(wǎng)絡資源,把語文課所要掌握的知識利用多媒體呈現(xiàn)出來,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更有利于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滿足不同類型的學習者的需求。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接受習慣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內容,設計訓練和復習方案,采取不同形式進行輔導。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教學整合的目標與原則
(一)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教學整合的目標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教學整合,不只是把信息技術作為一種課堂演示工具,不是語文知識展示與信息技術運用的簡單結合。真正的“整合”,要以語文課為整合的主體,以實現(xiàn)語文課程目標為根本點,使信息技術成為語文課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創(chuàng)設數(shù)字化教學情境,轉變學生傳統(tǒng)的認知與研究習慣,改變死板的學習方式、教學方式,構建新的教學模式,促進教育教學變革,促進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有效提升。
(二)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教學有機整合的原則
1.必要性和平衡性原則
信息技術應該是為主體課程服務的,所以,在語文課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使用要精而到位,借助信息技術手段時,必須做到針對性強,重點突出,避免片面或強行的融合,做到效率與效果平衡,形式與內容兼顧。
2.互補性和整體性原則
信息技術的使用要與語文課內容形成互補關系,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彌補傳統(tǒng)教學的不足,但信息化教學不可能也不應該完全取代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在語文課教學過程中,信息技術的使用要和傳統(tǒng)教學方式相結合,同時發(fā)揮它們的優(yōu)勢,揚長避短,以實現(xiàn)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
3.漸進性原則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教學的整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教師的執(zhí)教水平和學生的接受水平都要有一個由弱到強的發(fā)展過程,而且學校的硬件和軟件設施也要有一個健全完備的過程,所以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教學的整合要杜絕急功近利的思想。
三、提高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教學整合實效的措施與策略
任何知識都不會孤立地存在,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教學整合,要以知識的整合為載體,以經驗的整合為保障,以情境感受、活動體悟和價值討論的整合為手段,以課程設計的整合為核心,形成更高層次的教育教學形式。
(一)形成以主題為中心、以任務來驅動的學習方式
有任務,有目標才是學生學習的動力。將語文課的學習目標、任務、教學內容以及實施途徑與學生實際生活聯(lián)系,與社會經驗聯(lián)系,滲透其它學科的學習,綜合課內外所學,提出探究性問題,為學生提供運用信息技術的契機,圍繞教學主題和核心內容進行任務驅動式教學;設置有難度梯度的問題,讓學生帶著挑戰(zhàn)問題的心理進行探究性學習。這樣不僅有效的開闊了學生的視野,更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
(二)建構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堂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教學整合,為師生交流提供了方便。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是課堂的設計者,是信息的引領者,是學生體驗探究與情景實踐中的輔導者,是學生課后鞏固的引導者和監(jiān)督者;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要充分發(fā)揮學習主動性,敢于并善于利用信息技術發(fā)現(xiàn)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他們是協(xié)作活動的參與者,是高效信息化教學的建構者。
(三)發(fā)揮信息技術多元化作用
信息技術是一種輔助教學的工具,具有多元化的作用。教師和學生要能夠合理利用信息技術獲取學習內容和學習資源,創(chuàng)設新穎的便于探究和感悟的情境,開展協(xié)商學習和討論學習,發(fā)揮信息技術構建知識體系、提供實踐機會的作用,利用其再現(xiàn)文章情景的功能,培養(yǎng)學生觀察和感悟思考能力,拓展學生的視野與思維。這些多元化的作用有效地保障了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提升。
(四)發(fā)揮信息技術創(chuàng)造信息工具的作用
信息技術在給我們的課堂提供大量有效信息的同時,還要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創(chuàng)造信息的可能性。教師或者教師引導學生制作課件、視頻等教學資源時,師生要對網(wǎng)絡信息進行必要的信息甄別和加工,要勇于質疑,要結合自己的教學和學習的實際情況制作信息化教學資料,抄襲和照搬都不利于學生高效的學習,更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
四、反思與總結
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教學的有機結合是一項較為復雜而龐大的工程。一方面要處理好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性之間的關系,處理好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關系,處理好各種新型教學模式之間的關系;另一方面,我們必須認識到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教學整合不只是模式的融合,更是一種觀念的融合,是各種能力的融合??傊獙崿F(xiàn)信息技術與語文課教學的有效融合,就要求教師要遵循語文課程教學的規(guī)律,立足學科特點,合理高效利用信息技術手段,使學生在知識的學習、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積極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形成方面獲得最大的收益,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1]呂海蓮,王小輝.信息技術與課程深層次整合實踐——構建雙主型數(shù)字化教學環(huán)境[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14,26.
[2]苑永波.信息化教學模式與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比較[J].《中國電化教育》.2001,08.
作者簡介:
李曉風(1968.08-);女;甘肅崇信人;漢族;專科;一級教師;研究方向:英語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