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紅霞
【摘要】摘要:課堂練習是學生自主學習的一種重要手段,提高課堂練習設計的質(zhì)量,不僅是學生加深理解和鞏固所學知識,將所學的知識運用于實際的基本途徑之一,也是檢測課堂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指標,更是實施素質(zhì)教育、減輕學生負擔的時代要求。
【關鍵詞】關鍵詞:搖籃文化:有效的課堂練習設計
搖籃文化隱喻培養(yǎng)未來人才的文化,在學?!皳u籃文化”的背景下,深入課堂,開展有效的課堂練習設計的實踐和研究,可以提高學校教育教學質(zhì)量,加強學校規(guī)劃的推進,促進學校搖籃文化的形成。
一、具有搖籃文化特點的有效課堂初步凸顯。
在學校教學管理過程中,加強具有搖籃文化特點的有效課堂的打造,通過課堂練習設計,注重對學生基本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關注學生學習習慣的養(yǎng)成,凸顯教學的有效性。并初步凸顯具有搖籃文化特點的有效課堂特征:三個“原則”,三個“立足”,三個“有利”的特點。
三個“原則”,即:基礎型原則,整體性原則,多樣性原則?!叭齻€立足”,即:立足于促進學生和有效課程目標的全面和諧發(fā)展,立足于學生自身發(fā)展需求和個性特長發(fā)展的差異性,立足于學生主動學習和主動發(fā)展的需求。三個“有利”,有利于在減輕學生過重課業(yè)負擔的基礎上為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夯實基礎,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需要的科學知識、學習能力和生活方式,有利于學生興趣愛好的培養(yǎng)和個性特長的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二、新課程背景下有效教學理論深入人心。
在課堂中,練習的時間是寶貴的、有限的,很多教師一節(jié)課下來,學生做了許多練習,但還是沒有掌握該掌握的知識。課堂練習設計,是對整個課堂練習活動的預設,它指向整個練習過程,具有主體性、針對性、層次性、靈活性等獨特而鮮明的特點。因此教師要提供合理的練習層次,滿足學生參與學習與實踐的機會,使學生在設計合理的練習中完善對知識的掌握與理解。有效練習設計,為學生減輕學習負擔,教師提高教學效率,大大降低教學勞動量成本,減少低效學習和低效教學提供了理論依據(jù)。
三、“有效課堂練習設計”的優(yōu)化策略總結(jié)形成。
(一)明確練習目的,做到有的放矢
1、練習目標要明確
教學目標是一切教學活動的出發(fā)點和最終歸宿,整個教學過程都受教學目 標指導和支配,我們在設計課堂練習題時,首先要圍繞課標要求和教師用書,制定出適當而明確、具體、易操作、易檢測的課時目標;而后再深思熟慮,圍繞教 學目標設計練習題,指導學生進行語言文字訓練,逐步靠攏目標,最終達到目標。三年級下語文《給予樹》一課中,“用聯(lián)系上下文的方式理解詞語沉默不語、如愿以償”為課文主要教學目標,根據(jù)這個教學目標,我設置了這樣的課堂練習:
我讓學生自讀第二第三自然段,并且思考:文中的“我”為什么要變生氣了呢,學生說是因為小女孩金吉婭只買了50美分一大把的棒棒糖,一個人坐在車上沉默不語。這時,我設計了一個口頭練習,讓學生展開想象:金吉婭嘴上什么都不說,但是在她的腦子里是不是什么都不想?如果在想,會想些什么?對此,孩子們展開了熱烈的討論,并梳理出以下幾種可能性:有的說,金吉婭可能心里非常擔心,擔心媽媽會生氣;也有的說,金吉婭內(nèi)心可能非常愧疚,因為她沒有給兄弟姐妹買很好的禮物;還有的小朋友說,金吉婭心里面非常糾結(jié)、猶豫,在想著怎么跟媽媽和兄弟姐妹解釋……學生的回答林林總總,最后得出結(jié)論,金吉婭內(nèi)心是非常愛自己家人的,但是她選擇了幫助小姑娘,但是因為這個,她心事重重、沉默不語。經(jīng)過這樣一番交流和理解,孩子們不僅對“沉默不語”這個詞有了深入的理解,更是對文章內(nèi)容和人物情感加深了印象。
2、教材運用要充分
語文教材中,尤其是新實施的統(tǒng)編教材中,有很多漂亮的圖片,形式多樣、內(nèi)容豐富,有童話、游園、郊游、運動會等等,這些主題情景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了豐富的教學資源。作為教師要領會主題圖的豐富內(nèi)涵,還要合理地把握主題圖的呈現(xiàn)形式,更要根據(jù)學生的認知基礎和已有經(jīng)驗靈活,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主題圖,有了情景圖的啟發(fā),結(jié)合教師的精心編排和合理運用,課堂教學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學《夜書所見》時,我讓學生看著圖:假設你是那位獨棲孤館、透過窗戶看到不遠處籬笆間有盞燈火的詩人,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學生很容易從圖上“梧桐葉、籬笆、兒童捉蟋蟀、一燈明”的畫面中,體會到詩人深夜難眠,孤單而思念家鄉(xiāng)的情境。進入這種意境之后,再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與詩人對話,與自己同伴對話,漸漸把古詩這種“陌生”言語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言語,提高言語智能水平。
3、練習設計要用心
練習是課堂教學反饋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課堂當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學生的認知特點,精心用心設計練習,喚起學生的自主參與意識。在一年級《荷葉圓圓》教學中,讓學生能夠理解“荷葉圓圓的,綠綠的?!边@個句型,并能夠加強練習,我設計了這樣的引入環(huán)節(jié):出示荷葉圖片,學生從不同的角度觀察,回答:綠油油的荷葉、圓圓的荷葉、大大的荷葉等。老師再告訴學生,也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如——綠油油的荷葉,圓圓的荷葉。這句話,也可以說成:荷葉圓圓的,綠綠的。接著,老師圖片出示了一只蘋果,以及句式:蘋果( ??)、( ???)。學生就能夠踴躍舉手回答:蘋果圓圓的、大大的、紅紅的、甜甜的……這樣根據(jù)學生的實際認識水平,層層推進,讓學生能夠在老師的啟發(fā)下很好地通過觀察和想象,開展語言訓練,很好地達成教學目標。
(二)拓展練習內(nèi)容,加強練習效果
1、注重情境創(chuàng)設
“生活無處不是語文”,語文課堂中,教師要以學生的眼光看世界,為學生創(chuàng)設生動的生活情景,讓學生在不知不覺、輕松愉悅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下,調(diào)動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觀察,去發(fā)現(xiàn)、研究,去追憶、再現(xiàn),去想象、推斷,去剖析、感悟,使他們在學習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語文。當然,所設立的情境對學生而言是真問題而不是假問題,是值得研究的問題而不是似是而非的問題。真實的情境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內(nèi)心,學生會感受到親切、自然,從而產(chǎn)生探究的興趣。 情境的設計一是來自生活中的素材;二是借助信息化的手段,模擬真實的生活場景和虛擬的時間和空間。在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有沖突的教學情境是活潑的、靈動的、開放的,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與合作,同時,它能引發(fā)學生的發(fā)散性思考和深度思維,促進深度學習的發(fā)生。
2、適當利用媒體
多媒體技術(shù)的特點是圖、文、聲、像并茂,生動逼真。多媒體教學以它的形象性、直觀性、趣味性、豐富性等特點,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寓教于樂。
在教學《蘇武牧羊》一課時,文中介紹到西漢中期,為了和平,漢武帝派蘇武為使者出使匈奴。在19年中,蘇武在極其艱難的困境中寧死不屈,忠誠于民族和漢武帝,心堅如鐵,毫不動搖。這故事雖然感人,但是因為距離學生非常久遠,而且是一個歷史故事,一部分孩子很難在情感上引起共鳴,為此,我找出了二胡演奏的樂曲《蘇武牧羊》,播放給孩子們聽。孩子們在這樣幽怨的樂曲聲中,仿佛身臨其境,感受到了蘇武在出使的過程當中,遭遇到的環(huán)境的惡劣以及條件的艱苦,內(nèi)心油然而生對人物的敬佩之情。在隨后的朗讀訓練當中,學生的情感自然被激發(fā),尤其是在讀到蘇武在惡劣的環(huán)境當中,頑強忍受各種折磨時,聲情并茂、情感真摯。
3、設計挑戰(zhàn)任務
在語文課堂中,如果過多的“問”和“答”,往往把一篇優(yōu)美的文章進行“肢解”,使學生不能從整體上感悟一篇文章。所以要通過設計幾個“主問題”,讓師生圍繞這些“主問題”對文本進行解讀,這種方法能夠引導學生從整體上感知文本,使語文閱讀課真正做到美讀、美聽、美析,從而讓學生感悟到語文真正的美。這樣的主問題往往具有一定的挑戰(zhàn)性,也就是挑戰(zhàn)任務,在語文閱讀教學過程能夠起到主導作用、支撐作用,能從整體參與性上引發(fā)學生思考、討論、理解、品析、創(chuàng)造的重要提問或者問題。挑戰(zhàn)任務是經(jīng)過概括、提煉的,是教師精心閱讀課文與精心思考的思想結(jié)晶,是一種可以引動整體性閱讀的教學問題,挑戰(zhàn)問題對課文內(nèi)容和教學過程都有著內(nèi)在的牽引力,具有“牽一發(fā)而動全局”的作用。
(三)豐富練習形式,滿足不同需求
1、有趣味性和多樣性
教師要打破傳統(tǒng)課堂練習的模式,使課堂練習形式不拘于寫,而是聽、說、讀、寫有機融合,將演、評、畫、游戲、形式與聽、說、讀、寫巧妙結(jié)合,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其主動練習。一年級語文課堂是學生識字認字的主要陣地,但是一年級的孩子,注意力集中時間比較短,容易分心和好動,老師在課堂當中可以設計“叫號游戲”的課堂練習,就是把新學的生字寶寶依次編成號碼,老師可以和學生共同完成這個練習游戲。老師邊拍手一邊問學生:1號1號是什么?學生也一邊拍手一邊回答:1號1號大大大。老師繼續(xù)問:3號3號是什么?學生回答:3號3號小小小……這樣的叫號游戲,打破了傳統(tǒng)的識字教學方法,變成游戲的形式,使學生有參與的熱情,在游戲當中不僅激發(fā)了他們學習生字的興趣,更是讓他們對學的生字牢記在心。
2、有層次性和開放性
一個班級學生存在個別差異,每個學生的基礎都不一樣,對他們的要求就不可能統(tǒng)一,設計課堂練習也要考慮到這個因素,盡量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得到很好的訓練。為此,教師在設計時應掌握不同學生水平的差異,分層練習,因人評價,有的放矢,使全體學生通過課堂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各有收獲。
我們班級有兩個學生的學習能力相對弱一點,一個叫小任,一個叫小李。在平時課堂練習過程當中,我總會根據(jù)他們兩個人的實際情況調(diào)整練習要求,難度降低。如在初讀課文環(huán)節(jié),讓每個學生自己帶著思考去課文。但是對于他們,我就要求把課文讀通讀順讀準確即可。由于他們朗讀課文的速度比較慢,有時候連這個要求都不能做到,那么我就選擇課文中的重點片段,讓他們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把重點課文片段認真讀一遍,這樣他們在課堂上也就有了屬于自己的收獲。
3、有發(fā)散性和創(chuàng)造性
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課堂練習的設計,來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使其創(chuàng)造性地練習。因為活動性、實踐性的作業(yè)無現(xiàn)成的東西可照搬,無固定模式可遵循,教師必須轉(zhuǎn)變思想觀念,著眼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在認真鉆研教材、充分了解學生、及時捕捉信息、深入細致思考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設計課堂練習,使學生在自覺自愿,動情愉快地完成練習的過程中增長見識,形成能力。
比如在教學《放風箏》一課詩,文中有很多關于白云的描寫,第一自然段中:三月的一天,幾朵白云在空中悠悠的飄著。第五自然段中:天空又靜了,連云兒也好像不高興的徘徊著。第七自然段中:云兒多么純潔,就如同孩子的心。結(jié)尾:朵朵云兒也似乎高興的笑了。在課堂練習設計的過程中,我讓學生思考:這幾句描寫白云的句子,僅僅是為了寫白云嗎?作者還有沒有其他意圖?學生通過思考和聯(lián)想判斷出,這些白云的描寫是為了襯托作者的心情,以及小男孩美好的心靈。應該說這樣的寫作方法,對一個三年級的學生來說,原先接觸的比較少,透過文字看文字背后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培養(yǎng)了學生思考的能力。
(四)重視練習指導,凸顯人文關懷
1、練習準備指導重方法
課堂練習是教師精心準備的,但是也離不開學生的準備。學生的預習完成情況將直接影響到課堂練習的完成情況。對于低年級的學生,這就顯得尤為重要。
零起點的教學背景下,低年級學生回家是沒有書面作業(yè)的,預習的全部通過口頭完成,這就需要老師制定非常詳細、可操作的預習要求。在二年級語文《植物媽媽有辦法》中,我布置的預習要求是:能正確地朗讀全詩,讀出夸獎植物媽媽的語氣;能借助插圖,說一說植物媽媽有哪些傳播種子的好辦法。為了檢測學生的完成情況,我制定了項目的評價標準,明確優(yōu)秀、良好、合格和需努力的標準。這樣的預習要求,重在興趣與習慣的觀察,主要以學生自評、家長評的方式來檢查與落實,重在激勵學生按時、認真完成作業(yè)。而了解學業(yè)成果的情況,主要是通過授課次日的課堂交流,或者教師當面檢查的方式進行。
2、練習過程指導重全面
為了更好地達到練習效果,教師要重視對練習過程的指導,要把對練習的指導融會貫通到學生練習的整個過程當中。三年級下的語文學習要求中,有一個重要的練習,就是復述。對復數(shù)的指導,要在課堂當中時時刻刻體現(xiàn)出來。三年級下有一篇課文《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科普小童話,作者用非常生動有趣的語言介紹了一個牛的胃的結(jié)構(gòu)以及反芻科普知識。故事當中,有一只蟋蟀叫紅頭,她不小心被大黃牛吃進了肚子里面,然后在肚子里面旅行。在設計時,有一個練習是讓學生借助“先……接著……然后……最后……”,來復述紅頭在牛肚子里面旅行的過程。為了能夠一步一步指導孩子,我這樣設計課堂練習。首先出示課文的7到17自然段,讓學生自己讀一讀,從里面找出所有表示紅頭在牛肚子里面旅行的句子。然后我把這四句句子重新組合在一起,給他們四個連接詞,讓他們把這四句句子連起來,也是紅頭在牛肚子里面旅行的過程,最后我把整理出來的四句句子,讓學生根據(jù)回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紅頭在牛肚子里面旅行的過程。由于前面的一個層層的指導和推進,孩子們已經(jīng)能夠比較完整和流利地說出來,也很好地達到了預先設置的教學目標。
3、練習結(jié)果指導重典型
練習結(jié)果指導的目的是反饋練習的結(jié)果,讓學生了解自己知識掌握情況及學習水平,糾正錯誤,彌補不足,加深鞏固對知識的理解。在練習講評的過程當中,尤其要注重對學生典型錯誤、或者是典型問題的指導。這在學生的作文指導方面顯得尤為有用。
三年級下有一篇習作《我真了不起》,要求是通過一件具體的事情寫出自己了不起的方面。三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基本可以寫出完整通順的話語,對作文的篇幅結(jié)構(gòu)也有了一定的把握能力,他們欠缺的是,選擇合理的素材的能力。在看了學生寫的作文草稿以后,我在作文講評課上,主要圍繞如何進行合適的作文題材的選擇進行指導。我羅列了三個比較典型的錯誤,比如跑題現(xiàn)象、主題模糊、事例過小等,通過這樣的典型錯誤的分析,孩子們就自己能夠判斷出,這篇文章所應該要選擇的合適的素材是什么?學生們自己進行了梳理,找到了可以寫的三個方面的素材類型,比如反映自己思想好的,學習好的,能力強等,然后再選擇一件合適的事例來說明清楚。文章,有了主題,又有了合適的素材,再加上孩子們已經(jīng)基本有了一定的表達能力,這篇作文就能基本上能夠滿足三年級作文的要求。
【參考文獻】參考文獻:
[1][1]彭邁,吳立著:《追夢者的足跡》華南理工大學出版社 2011年1月
[2]袁振國編著:《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學出版社2002年7月
[3] (美)斯考隆(Skowron,J)著;陳超,郄海霞譯:《有效教學》教師備課指南—有效教學設計.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
[4]凱·M·普賴斯 卡娜·L·納爾遜著: 《有效教學設計:幫助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第四版)(教育新視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04月
[5]鐘啟泉著:《讀懂課堂》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年0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