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述強
知道有個地方叫蒲廟實際上已經(jīng)很久了,但一直沒有機會走近它。人與人的相識是需要機緣的,人與地方的相遇,也需要機緣。機緣巧合才行。
2017年,我在崇左市大新縣五山鄉(xiāng)三合村駐村扶貧的時候,發(fā)動社會力量修筑了一條屯內(nèi)道路,路修好后,需要刻一塊路名碑,因為是名家書法,需要手工刻,以顯其精微。找遍大新縣,也找不到手工刻碑的人,也就是說,這門工藝在當?shù)匾呀?jīng)失傳了。全部換上電腦刻碑。電腦設(shè)備解決不了的,用電鉆刻。后來也是機緣巧合,鄉(xiāng)政府一個干部找到了他的舅舅,他的舅舅在南寧一所師范學校當美術(shù)老師。美術(shù)老師帶上他家祖?zhèn)鞯囊话宴Y子來到了五山鄉(xiāng)三合村,錚錚淙淙的金石之聲在村莊響了兩天,吸引了遠遠近近的老老少少前來觀看。人們已經(jīng)很久很久沒有聽到這樣的聲音了,這聲音里,收藏有日漸遠去的鄉(xiāng)愁。
必須說明的是,這位美術(shù)老師執(zhí)教的學校就在蒲廟。為什么民間失傳的技藝能夠在蒲廟找到?我當時并沒有仔細深思,因為,我與蒲廟相遇的緣分依然沒有到來。
終于,機緣成熟。南寧市邕寧區(qū)組織文學采風活動,我有機會走近蒲廟。一個原來如此近切的地方!蒲廟鎮(zhèn)是南寧市邕寧區(qū)政府所在地,市中心有公交車可以抵達。經(jīng)了解,邕江邊的這座古鎮(zhèn)建鎮(zhèn)的年代不算久遠,距今不過兩百多年。因為舊時代水路交通的緣故,以商業(yè)立鎮(zhèn)。如果不會珍惜,一個地方縱然擁有兩千年的歷史,文物也可能毀滅殆盡。而兩百年的歷史,會保存的話,足以留下可觀的文物。愛惜和不愛惜,效果很不一樣。如果沒有呵護,很快就會青苔漫延,雜草叢生。據(jù)考蒲廟鎮(zhèn)建圩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至今287年。城區(qū)內(nèi)有文物保護單位七處和北觥壯族古民居等一批文物古跡。這里是廟宇的圣地,有著豐盈的廟宇文化,是繽紛信仰的搖籃,也是相互尊重、理解的樂園。由于水路交通發(fā)達,近代以來,很多外省的商人云集在這座南方古鎮(zhèn),他們帶來布匹、絲綢、鹽巴,從這里運走上好的白糖。他們同時帶來了他們的信仰,在這里獲得尊重。繼而相互接納、共享,這是動人的人類共處圖景。數(shù)一數(shù),蒲廟鎮(zhèn)有五圣宮、阿婆廟、三圣宮、十八奶娘廟、軒轅廟、北帝廟、遠寧祠和忠義祠等。祠廟眾多,堪稱南方小鎮(zhèn)奇觀。光是孟蓮村的那蓮古圩,土地廟就有八座。那蓮古渡口的石碑上還刻有鐘馗的畫像。
在蒲廟所有廟宇中,最殊勝的當數(shù)五圣宮,建廟時間與建鎮(zhèn)時間同步,可見古人對信仰的珍視。五圣分別是北帝、龍母、天后、三界、伏波。北帝亦稱北帝真武帝君、玄武、真帝、黑帝等,為中國古代神話中的北方之神,亦稱水神,主要職責司水,亦可抵御災害。由于邕江貫穿整個邕寧區(qū),八尺江在蒲廟附近匯入邕江,水路通暢的地方遇暴雨容易發(fā)生水患,因此,江邊留下不少北帝廟。龍母是梧州和廣東悅城一帶信奉的神。天后是福建和臺灣人信奉的媽祖林默娘。三界是壯族民間之神,有些地方尊稱為三界公爺。伏波是東漢名將馬援,他躍馬瘴煙,南征交趾,建立卓越功勛。所到之處,除暴安良,發(fā)展水利農(nóng)耕,傳下千古美名。珠江水系伏波廟星羅棋布,可見伏波將軍在南方精神譜系中占有重要地位。信奉這些神靈,民間認為可以求財?shù)秘?、求子得子,還可以驅(qū)邪避兇、家宅安寧,出行平安。供奉的五個神靈中,有兩位女性神。五圣宮廟貌莊嚴,塑像、雕刻精粹入神,栩栩如生。建筑材料當年由廣東船載以入。建廟至今翻修過三次??梢娝谄褟R民間社會的重要性。殿后有百年古木, 與之相依的五圣宮的瓦頂上始終不見一片落葉,這與橫縣伏波廟的說法一致。橫縣伏波廟始建于東漢,是整個珠江流域年代最早、規(guī)模最大的伏波廟,其大殿瓦頂也是一葉不積,干干凈凈。到底是物理學原因還是另有玄機,我們不得而知。五圣宮大殿瓦頂上的那一片潔凈,我非常愿意理解為蒲廟人用心呵護的一片凈土。他們愛護的不僅僅是有形的廟宇,也是無形的廟宇。每年農(nóng)歷三月十二的“蒲廟開圩日”,周邊群眾敲響鏗鏘激越的八音,自發(fā)云集五圣宮前開展活動。用五色糯米飯供奉神靈,舞龍、舞獅、搶花炮娛神,人們通過這種方式來紀念蒲廟先祖,感念恩德。
最引人注目的是這一天的分粥活動。這活動用以紀念蒲廟得名的老阿婆。蒲廟開圩前是荒山野嶺,叫蠻瘴麓。位于邕江支流八尺江畔的那蓮古圩為商業(yè)重鎮(zhèn),來往船只眾多,由于八尺江水位淺,大船進不去,只能在邕江蠻瘴麓停泊。久而久之,這里便成了貨物的集散地。自然而然,便有人設(shè)攤賣粥,緩解往來客商饑餓。其中有個善良的老太婆,她的粥攤最為紅火,但她對貧困潦倒者只送不賣。她的精神感化了很多人,佛教說的婆子心切,恐怕也莫過如此了。老阿婆去世后,人們立廟紀念她,稱為阿婆廟。因為讀音上“婆”與“蒲”相近,久而久之,這個地方便叫蒲廟了。從“婆廟”到“蒲廟”,這就是蒲廟的來歷。當我獲得這一珍貴的信息時,那一瞬間,這個詞語的本意像一道亮光,照亮了我記憶深處的事物,那幾乎被隱藏的事物。我想起了我童年時候的一座山,它叫婆廟山。
我的童年是在外婆家度過的,那個地方叫寺門。因為嶺上有個象山寺,寺廟的門口就在嶺下,嶺下的小圩鎮(zhèn)自然就叫寺門。后來象山寺毀了,偌大的寺廟居然片甲不留!但是“寺門”這個名字卻是長長久久地留了下來。文字存活的能力遠比實物強大。所以李白有詩“屈平詞賦懸日月,楚王臺榭空山丘”,柳永詞“繁華處,悄無睹,唯聞麋鹿呦呦”。幾陣風吹過,多豪華的王家宮殿講散就散,了無痕跡!外婆家在寺門轄區(qū)的一個小村里,村頭有一座山叫婆廟山。從圩鎮(zhèn)到村里,不是寺就是廟,可見我從小生活的環(huán)境潛伏著許多我不甚了解的信息。這些廢棄的廟宇寺觀,它們盡管消失了,但它們的名字仍然在觀念和語言中存活,甚至還會對我們產(chǎn)生這樣或那樣的影響。婆廟山下有個洞,黑乎乎的,每次經(jīng)過我都十分驚恐,總是害怕洞里竄出個什么怪物來。如果有大人作伴,我還勉強敢望上幾眼,如果我一個人經(jīng)過,就只有慌亂奔跑的份。后來我發(fā)現(xiàn)山下有個小小的廟,壘幾塊磚,蓋幾片瓦,就是這座小小的廟,讓整座山獲得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婆廟山。婆廟山在我的童年生活中是個神秘的存在,讓我十分驚恐。也許是因為山腳參天古木遮天蔽日,此中暝昧失晝夜,讓我感到寒氣逼人。又也許是那個深邃的洞口讓我感到不可捉摸橫生沒來由的恐懼。說實話,即使是今天,我可能仍然不敢走近那個洞。除了這些物理現(xiàn)象讓我敬畏,我想,“婆廟山”三個響當當?shù)臐h字也給我一種威嚴感。因為“婆廟”二字,整座山充滿神秘的氣息。
但我卻在婆廟山下度過了最愉快的童年。婆廟山下的小學是我的啟蒙學校。眼前蒙昧的霧氣,是鄉(xiāng)村民辦老師用竹子制作的教鞭和白色的粉筆為我驅(qū)散的。那條途經(jīng)婆廟山的石板路干干凈凈,一塵不染,婆廟山下古樹背后那個幽深的山洞始終沒有竄出任何怪物。婆廟旁邊的紅豆樹年年被風吹下干枯的豆莢,亮閃閃的紅豆散落在草叢之中,認真撿,每次可以得到一捧。外婆還在世的時候,每年春節(jié),我都到婆廟山下?lián)旎匾话鸭t豆。
是不是每一個人的生命歷程中,都曾有過一座婆廟山,都需要有一座婆廟山?我在遠離故鄉(xiāng)幾百公里的邕江之濱,找到了激活我童年記憶的事物,只不過,它不是一座山,而是一座古鎮(zhèn)。
有個成語叫苦口婆心。我們的文化里有著一脈“婆文化”,壯族文化中有花婆信仰?;ㄆ攀枪芾砩纳瘛;ㄆ潘突?,才有子嗣。送白花是生兒子,送紅花是生女兒。孩子生出來后,母親哺育,投來最多關(guān)愛和呵護的是孩子的外婆。我們每個人的童年,都有溫暖的外婆的記憶。羅城籍劇作家常劍鈞有詩云:“別人的外婆是媽媽的媽媽,我的外婆是一首無字的歌?!笨梢姡瑹o字的童年歌謠,通過外婆的傳遞,已經(jīng)與外婆合二為一,給童年無限的溫馨和滋養(yǎng)。
邕寧的文化中,“婆文化”十分豐沛。信仰是人類精神世界需求的投射。民間的信仰,往往最有溫度、最接地氣,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guān)。五圣宮里有兩位母性神,她們與賣粥的老阿婆、送子嗣的花婆圣母、照看嬰幼的十八奶娘一同構(gòu)成了蒲廟的“婆文化”精神譜系,在民間的信仰里,能夠帶給人們現(xiàn)世安穩(wěn)和寧靜,能夠驅(qū)除陰霾邪魔,呵護著嬰幼健康成長。邕寧的“婆文化”甚至延伸到曠野之中,那樓鎮(zhèn)那良村那蒙坡有一處清涼勝境雷婆嶺。我沒有深研雷婆嶺的來歷,但是,一個“婆”字,已向我們傳達出母神對萬物生靈的眷顧。傳說五月初五那一天,雷婆嶺上所有的草木都是消災祛難的靈藥,隨便采上一把,回家煮水洗個澡,都可以獲得一年的康寧。我想,這不是“婆子心切”的變現(xiàn),又是什么呢?雷婆嶺上眾多的摩崖石刻記錄了先人們對自然和神靈的感恩,而現(xiàn)在每年五月初五雷婆嶺上熱鬧非凡,附近老老少少都走向那里,這說明,民間文化的確是民族文化之根,有著強大的攝受力、吸引力和感染力。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呵護,莊嚴地感恩戴德,這些東西不會過時。
尤其是對孩子的呵護,在今天變得異常重要。
在邕寧區(qū)召開的座談會上,我表達了我對北帝廟、五圣宮以及蒲廟廟文化的敬意,幾乎動情地闡述敬畏之心對人類的重要意義。敬畏之心與文化產(chǎn)生的關(guān)系。事先沒有任何準備的發(fā)言恰好是性情的流露。我承認我被五圣宮精彩的大門聯(lián)引發(fā)的聯(lián)想振奮了,我似乎看到了一些神話中的圖景。那副對聯(lián)是這樣的:“聯(lián)赫濯之聲靈,陟降共隨天左右;萃神通于簡閱,帡幪亙蔭粵東西?!蔽疑踔料氲健冻o》《九歌》里那些古老的章句。
座談會結(jié)束后,我與一個文友在院子里散步,經(jīng)過一棵芒果樹,樹上突然掉下一個芒果,就落在我的身邊。我撿起來一看,是一個熟透了的芒果。我舉頭望了好久,整棵樹上幾乎都是未成熟的青芒果,而只有我手上這只芒果是熟透了的。一同散步的文友似乎也有所發(fā)現(xiàn),他認為是五圣宮所賜,冥冥之中對我的發(fā)言進行犒勞。我知道,這是一個善意的玩笑。
但這個芒果的確很甜。
蒲廟的“蒲”字,我愿意理解為菖蒲之意。一種多年水生草本植物,有香氣,它被視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可防疫驅(qū)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并稱為“花草四雅”。韓愈《進學解》中說的“昌陽引年”,昌陽,說的就是菖蒲,相傳久服可以長壽。這種植物,它的精神氣息,可以說與“婆子文化”相通。它們一同祝福生命。對先人、天地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對生命的同情和呵護,不知不覺地,結(jié)合在一個詞語、一個地名之中。
責任編輯 ? 練彩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