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苗苗 丁正軍 張雯(江蘇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部 江蘇 無錫 214000)
第六次全國體育場地普查顯示:全國體育場地中,教育系統(tǒng)占比為38.98%;軍隊系統(tǒng)占比為3.08%;體育系統(tǒng)占比為1.43%;其他系統(tǒng)占比為56.51%。學校擁有豐富的體育資源,在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務不能滿足大眾的需求時,學校應主動承擔大眾健身的需求,應主動對外開放,利用豐富的體育資源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健身需求。本文對江蘇高校體育場館普遍存在的經營管理模式進行研究,對高校體育場館管理應采取的模式進行探討,以期對高校體育場館管理工作能夠有所建議。
所謂管理模式是指管理活動所具有的形式或樣式,它與管理方式、管理方法是有區(qū)別的,這種區(qū)別主要表現在它們各自使用的范圍和所處的層次上。我們可以將管理模式、管理方式和管理方法依次看成第一層次、第二層次和第三層次的概念,而且層次越低所指向的內容越具體???。學校體育場館管理模式從整體上來看,可以分成兩種模式:行政型和經營型。行政型的管理模式主要是計劃經濟體制,經費的來源主要靠國家財政撥款,工作人員的工資和待遇是固定工資和福利,業(yè)務安排也是有上級傳達。而經營型的管理模式采用的是市場經濟體制,經費的來源右多渠道獲取,管理人員的待遇有工資加效益獎金,在完成基本任務后可以多種經營。
通過實地走訪調查,我們得知部分學校的體育場館實行有償對外開放。行政型管理模式的體育場館幾乎沒有對內開放。而且從近幾年場館的管理模式可以看出,學校體育場館的管理模式趨向于校企合作以及集體承包模式,而僅由校內部門管理的比例逐漸下降。由此可見,采用市場化的經營管理模式,這樣可以使得學校體育場館在完成教學任務同時,利用課余時間對外開放,不僅實現學校體育資源的合理利用,還滿足大眾健身的需求,同時在一定程度上為學校實現一定的創(chuàng)收,并且為學校體育場館的維護和保養(yǎng)提供經費。但是也帶來了眾多負面問題,學生在業(yè)余時間體育活動的成本增加,教師課內活動的時間減少,體育場館管理注重經濟效益而忽略了社會效益,使得社會福利降低等問題。
本文實地考察了南京師范大學、南京曉莊學院、中國礦業(yè)大學、江蘇師范大學、徐州工程學院、常州大學、南通大學、淮海工學院、淮陰師范學院、揚州大學、蘇州大學、鹽城師范學院、江蘇科技大學。調查發(fā)現,江蘇普通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模式多樣,體育職能部門經營管理模式、承包型經營管理模式、租賃型經營管理模式均占23.08%。只有一個高校實行公司形式的經營管理模式,占7.69%。未開放的高校有三所,占23.08%。高校體育場館經營管理模式呈多樣化趨勢(見表1)。
表1 學校體育場館管理模式分析(n=13)
在被調查的高校中,體育職能部門經營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是南京師范大學,該學校的體育場館由體育學院主管,體育學院委派一名副院長分管體育培場館,學院派一名會計對體育場館的財務進行管理,由學校師生組成辦公室,對體育場館進行管理。開設服務項目包括:籃球、足球、游泳、乒乓球、羽毛球、網球、體育舞蹈等。這會體育指導員(教練員)由學校的師生構成,其中學生擔任社會體育指導員(教練員)情況較多。
江蘇高校中使用承包型經營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是揚州大學,學院運動場館總面積為194897m2。其中體育館4座,面積為23255m2,室外操場面積30625m2,標準田徑場5片,籃球場、排球場、網球場、羽毛球場150多片,綜合健身區(qū)6片,乒乓球房面積3561m2,游泳池2個。揚子津校區(qū)體育場館25000m2,有籃排球館、羽毛球館、乒乓球館、武術館、跆拳道館、體操館、健美操館等。場地、場館每年需要高昂的維修經費,經學校和相關部門研究后,揚州大學實行場館的對外承包,體育公共服務也有承包公司承擔。這使得揚州大學在短時間內取得較大的經濟效益,以補充場館的維修經費。
實行高校體育場館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租賃經營方式,是指產權人授權給承租方,將體育場館有期限地交給承租方經營,承租方向出租方交付租金,并依據合同規(guī)定對場館進行自主經營。也可以采取合作的形式,即所有者以場館資產入股并控股(股權高于50%),并開展相關體育工作,租賃經營者 (經營公司)投資參股49%,并與所有者簽訂經營協(xié)議。經營收入除日常支出和負擔小型維修外,盈虧由所有者與經營者按股份分成。江蘇高校中淮陰師范學院屬于該模式,學校將場地、場館以租賃的方式交由他人使用,有長期租賃,也有短期租用,其經營管理的權利仍歸自己本部門所有。該管理模式較為落后,整個服務形式和組織結構較為單一。
蘇州大學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采用的是該模式,“蘇大·飛揚”文體特色培訓中心創(chuàng)辦于2008年,是蘇大體育文化有限公司隸屬品牌培訓中心。自牽手“蘇州大學”以來,一直致力于普及體育、美育青少年的綜合素質教育,是蘇州首家將文化體育、藝術綜合打造的文體特色培訓項目。該校開設的體育培訓項目有籃球、跆拳道、體育游戲、游泳、羽毛球、乒乓球、體育舞蹈、圍棋和武術。有償服務的項目較多,專業(yè)性和趣味性并存,很大程度上滿足師生和校外社會人員的需求。該培訓教師由蘇州體育大學體育學院、蘇州藝術學院教師、外聘專家、教師三部分組成。其中,高級班舞蹈教師外聘了蘇州市文化館舞蹈專家授課。師資隊伍質量高,教學水平較高,能滿足不同層次學員的需求。
高校體育場館的經營管理模式各不相同,各種的模式的優(yōu)劣可從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兩個方面加以衡量。然而各個學校的情況不一樣,故不能采取千篇一律的管理模式,各個學校應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合理的、適合自己的管理方法,使得學校體育場館得到很好地利用。本文立足于高??傮w發(fā)展態(tài)勢,對高校體育場館管理過程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進行分析、對比和研究,提出以下觀點:
高校體育場館的對外開放應該考慮被服務對象的主要特點,預測參與對象人口的發(fā)展趨勢及年齡分布;對場館開設的項目應考慮運動群眾的喜好以及便于對服務對象的使用;從管理角度來說,管理者要以人為本、為人服務的管理理念,并根據學校、社會體育運動的總體需求,制定適合的經營管理方案,已達到最大程度地滿足學校、社會的體育運動需求。
從公共經濟學角度分析:前文已經說明了高校體育場館的準公共產品的性質。對于公共產品來說,任何一個消費者,其為了消費而實際可支配的公共產品的數量就是該公共產品的總量,這就意味著公共產品在消費者之間是不能分割的,對于公益物品來說,一個人消費的增加并不會導致他人消費的減少。因此,對于高校體育場館這個準公共產品來說,其邊際生產成本是零,從經濟學意義上來說,消費者的增加不會增加其邊際生產成本。但是,隨著消費者人數的不斷增加會出現擁擠現象,也就是說其邊際擁擠成本不是零,這樣隨著消費者的擁擠程度的提高,其擁擠成本會增加。通過選派專人管理、有償服務可以將原本封閉或自由開放的場地重新整合規(guī)劃,這樣有利于高校體育硬件的發(fā)展和維護。同時,高校采取有償服務后可以充分利用課余時間、節(jié)假日、寒暑假時間對外開放,服務對象不僅包括在校師生,還可以包括校外社會人員,極大的提高了高校場館的利用率,創(chuàng)造更好的經濟效益;其次,有利于學校實現社會服務功能,提高社會服務水平,通過有償開放后,高??梢詫芾砣藛T、教練員進行培訓,提高管理人員服務水平,加強管理人員場館維護,設備維修能力。
對學校的體育場館實現專業(yè)化的管理,這不僅能減輕政府和學校的負擔,更重要的是從很大的程度上促進了我國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為大眾體育的發(fā)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學校體育場館的管理模式各種各樣,這給各個學校選擇管理模式帶來一定困難,又鑒于它與社會體育場館的區(qū)別,因此,我們在制定和選擇管理模式時應充分考慮到學校的實際情況以及周邊的情況,合理的制定和選擇管理模式。
(1)相對于學校規(guī)模較大且?guī)熧Y人員較為充足,且設有體育學院可采用體育部門管理模式。將管理模式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細致化;
(2)對于學校規(guī)模較大且物業(yè)管理教完善的學??梢越梃b高?!拔飿I(yè)管理”的體育場館開放模式,這樣可以解決人員配備、制度制定、安全保障等權責歸屬問題;
(3)對于學校規(guī)模較小且缺乏專業(yè)的管理人員可采用承包型管理模式或租賃管理模式。這樣有利于彌補開放經費不足。還能改善教職工福利待遇,進一步促進體育場館設施更新及維護頻率。
學校體育場館管理模式各樣,各有優(yōu)劣,文中涉及的幾種模式僅從抽象意義上進行概括,但現實中學校體育場館的管理模式是復雜的、動態(tài)的、多元的,還存在其他類型的管理模式,如綜合型、過渡型等,但從以上的人分析可以得出,各個學校的實際情況不同,學校體育場館的管理模式也應不同,不能照搬其他模式,應具體情況具體對待,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身特點的,合情合理的管理模式,這樣不能使學校的體育資源得到合理的利用,給學校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還能滿足大眾健身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