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植物是給予者,動物是消費者。
而人,作為動物中的動物、猛獸中的猛獸,乃地球史上最大的食客。
在超市,將包裝精美的五谷雜糧一件件往筐里填時,我忽然升起個疑問:我們竟然從不種植,一輩子只當終端消費者,一輩子如《詩經(jīng)》里所說的那種“不稼不穡”?
這不奇怪嗎?我們竟然從不生產(chǎn),只埋頭大吃大喝,我們甚至懶得去拜望一下對方,看看它們是如何誕生并抵達餐桌的……恐怕沒有一個時代,像今天這樣,某樣東西的消費者和它的生產(chǎn)源,竟相距如此遙遠,隔離如此徹底。
人一生必須吃點親手種植的東西,必須嘗試一點田間勞作。農(nóng)耕是最樸素、最基礎、最簡易的活命方法,與天地共棲,與日月同輝。一個人,即使沒書報沒音樂沒電腦,但只要有一捧種子和一把锨,就能活下去。農(nóng)耕也最誠實、最無欺,在所有生計行當中,其付出與回報、汗水與果實,最有可能成正比——簡言之,它的邏輯最正直,最體現(xiàn)命運的公正和積極。
朋友一幼兒,被帶往鄉(xiāng)下探親,村口迎面撞上一頭豬,嚇得哇哇大哭。朋友哄勸,那不就是動畫片里的豬寶寶嗎?孩子拼命搖頭。
奧爾多·利奧波德的《沙鄉(xiāng)年鑒》,乃我的床頭書之一。他說:“倘使你沒有一塊農(nóng)田,你將面臨兩個精神上的危險:一是以為早餐來自雜貨店,一是以為暖氣來自暖氣爐?!?/p>
此話早已應驗了。如今的孩子眼里,一切都是現(xiàn)成的,一切按流程和說明書來走,世界本來即是安裝好的這個樣子:自來水屬于自來水管,燃氣屬于燃氣灶,熱水屬于熱水器,微波爐屬于電插孔,蔬菜瓜果屬于超市……
我聽到過兩則對話——孩子:“將來我要掙好多好多的錢!”媽媽:“為什么呢?”孩子:“沒有錢人會餓死??!”媽媽:“不會吧?你可以自己種東西吃的??!”孩子不解。
孩子:“媽媽,春天來了嗎?”媽媽:“還沒呢。”孩子:“春天來了,電視會告訴我們是嗎?”媽媽愣住了。
我不敢笑,孩子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