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2018年“兩會”記者招待會及其翻譯為例,結合釋意理論,對語料進行分類并分別加以分析,試探性地為漢語習語的口譯策略做出了總結。
【關鍵詞】釋意理論;習語口譯;“兩會”記者招待會
【作者簡介】張宏偉(1991-),男,漢族,山西太原人,太原工業(yè)學院外語系,助教,主要從事翻譯理論與實踐領域研究。
隨著中國繼續(xù)推進改革開放,向世界傳遞中國聲音變得更加重要。而“兩會”記者招待會無疑是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重要途徑之一。黨和國家領導人在介紹中國的國情國策時,不可避免的用到一些習語。而習語具有很強的民族色彩和文化特性,因此,這是對外展示中華文化的機遇,也是譯員必需面對的挑戰(zhàn)。本文以2018年“兩會”記者招待會及其翻譯為例,結合釋意理論,對語料進行分類及分析,試探性地為漢語習語的口譯策略做出了總結。
一、釋意理論
20 世紀 60—70 年代,法國巴黎高翻學院的塞萊絲科維奇教授和勒代雷教授創(chuàng)立了釋意理論。
該理論認為,在口譯活動過程中詞語產生意義,但詞語的總和并不是意義的總和;口譯員并不是在目的語中尋找與源語意義對等的詞語,而是要傳達源語講話的整體篇章意義及文化情感,口譯員要完成的是源語與目的語意義的對等,而不是語言詞語的對等。
該理論將口譯的思維概括為理解、脫離語言外殼的記憶和表達三個過程,重點始終圍繞脫離語言外殼的中間過程。
二、習語
包惠南在《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中解釋道,“習語,即習慣用語,它是語言中經過長期使用而提煉出來的固定的詞組、短語或短句。習語范圍很廣,通常包括成語、諺語、格言、俗語、典故和俚語?!?/p>
由此可見,習語具有很強的民族色彩和文化特性,這就會導致翻譯過程中的詞匯空缺或者一詞多義等情況。對于口譯譯員來說,這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zhàn)。
三、基于釋意理論的漢語習語口譯策略
1.重組。中英兩種語言有著巨大差異,中文重意和,英文重形和。這就導致有些習語,如果簡單地按照原語句式翻譯,會產生“翻譯腔”、“中式英語”,甚至會影響聽者的理解。
例1:中國文化歷來主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譯員:The Chinese believe that one must not do to others what one does not like to be done to himself.
例2: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譯員:As we say in Chinese, every single detail counts in the accomplishment of big tasks.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中文結構是對仗工整的兩個短語,譯員并沒有拘泥于句式將其翻譯成兩個并列句,而是將“己所不欲”所表達的內容翻譯成“勿施于人”中“施”的賓語,譯文邏輯一下清晰起來。
“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翻譯沒有將“于”翻譯成“begin/start with”等表示“始于”的詞組,而是用了英文中常用的“counts”,并且將原句兩個名詞性成分前后位置互換,從而將原句非常地道地表達成“在大成就中每件小事都算數”。
2.解釋。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異,有些習語如果按照字面意思翻譯會讓聽眾不知所云,這時就應該脫離語言外殼,抓住習語實際表達的含義進行翻譯,而不能摳字眼。
例3:中日兩國領導人……要夯實中日關系的基礎,我們不能搞“一錘子買賣”。
譯員:… we must look to consolidate the foundation of China-Japan relations rather than just make a one-time deal.
例4:不能把老年人當作負擔,“夕陽紅”還是一個產業(yè)。很多老人可以做他們力所能及的事情。
譯員:We should never see senior people as a liability, though. There are still so many things that they can do and a retired life can also offer tremendous business opportunities and turn out to be an important industry.
“一錘子買賣”指的是不考慮以后怎樣,只做一次的交易。這里若將“錘子”翻譯出來修飾“買賣”,會讓聽者疑惑這到底是一種什么類型的買賣,這里譯員領悟了發(fā)言者的真實意圖,譯為“a one-time deal”,聽眾理解起來就很容易了。
“夕陽紅”指落日余暉的紅色,也指代老年人。譯者這里沒有將“夕陽”的意象譯出,也沒有簡單地將其譯為“the old”。因為老年人不是一個產業(yè),只能說老年生活,但什么階段算是老年生活呢?結合上下文,李總理正在談中國人的養(yǎng)老問題,而養(yǎng)老問題一般出現(xiàn)在退休之后,所以譯者將其譯為“a retired life”,邏輯就更加清晰了。
3.省譯。還有一些中文習語是對整句話所表達的意思進行的強化或者概括,省去不翻不會導致原句語義缺失,但翻譯出來反而會干擾聽眾的理解,這時譯者就可大膽地進行省譯。
例5:上屆政府伊始,我們抓住轉變政府職能這個“牛鼻子”。
譯員: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was high on the agenda of the previous government.
例6:對于“互聯(lián)網+”,不能怕惹事、圖省事,出現(xiàn)一些問題就一巴掌打死;也不允許……
譯員:We should neither shut them down once problems occur, which would be the easier thing to do, nor … .
牛鼻子,比喻事物的主要矛盾或影響全局的關鍵。李總理這里是想強調轉變政府職能的重要性,但縱觀整句,“牛鼻子”的意象不譯出來并不影響聽者的理解,所以譯者將此句譯為“我們上屆政府狠抓轉變政府職能”。
同樣,“一巴掌打死”,指一概而論,全面否定,和巴掌并無關系,譯員只將“打死”譯為“shut down”,也省譯了“巴掌”的意象
4.増譯。相反,有些習語中表達的意象在文字上沒有體現(xiàn),為了聽眾更好的理解,譯者需要根據上下文以及自己對該習語的理解進行增譯。
例7:常說病來如山倒。
譯員:A Chinese saying compares a major illness to a mountain falling down.
病來如山倒,指疾病來時像山崩一樣迅速而猛烈。山崩是一種嚴重的自然災害,而一般疾病的意象與山崩的意象顯然是不對等的。另外,結合上下文,李總理這里談的是大病保險。所以譯者在翻譯時很自然地在疾病前面加上了“major”,極大提高了單句的邏輯性以及上下文的連貫性。
5.借用。盡管中英文有諸多差異,但還是有一些中英文習語所表達的含義是相近甚至相同的,遇到這種情形,可以直接借用。
例8:所以我們要將心比心,各級政府及其工作人員,都要把就業(yè)放在心上,扛在肩上。
譯員:We must put ourselves in their shoes. 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must always put job creation high on their priority list.
“將心比心”,是指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著想。而恰好英文中也有類似的表達??谧g中直接借用,省時省力事半功倍。
四、結語
綜上,在釋意理論的指導下,漢語習語口譯有著靈活多變的策略,但其實質在于譯者脫離語言外殼,正確理解原語意圖,并在現(xiàn)場對原語信息做出取舍,以地道的英文進行表達,從而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參考文獻:
[1]Seleskovitch D,Lederer M. Interpreter pour Traduire[M].Paris:Erudition,1984.
[2]高彬,柴明順.釋意理論的歷史性解讀[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9(5).
[3]包惠南.文化語境與語言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