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世紀,馬可·波羅一行從威尼斯出發(fā),開啟了橫跨歐亞大陸的漫長旅程。最終,他們來到了遙遠的中國。彼時的中國,處于元朝忽必烈的大一統之下,馬可·波羅一行人見證了中國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繁盛。17年后,他們回到故鄉(xiāng),此時的威尼斯開始醞釀一場偉大的文藝復興,并最終成為歐洲文藝復興的三大中心之一。13至16世紀,像馬可·波羅一樣往來奔波于歐、亞之間的西方人,成為連接中西的橋梁。中西文化由此帶來的交流和碰撞,出現了怎樣的火花?
龐貝遺址壁畫中的女性身穿中國絲綢,明代門板畫上有西方美女的形象……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和羅馬帝國相互把對方視作日出與日落之地。兩千多年來,在絲綢之路上,東西方的頻繁往來,創(chuàng)造了世界上一個又一個美麗的景觀。
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中,在本土和異域碰撞的文明火花中,你會發(fā)現,世界的聯系遠比我們所知的更久遠、更深厚。
奇妙的文化交流
79年,維蘇威火山突然爆發(fā),將羅馬帝國的龐貝古城覆蓋。18世紀中葉,經考古工作者挖掘,龐貝遺址重見天日。在古城中一所別墅的臥室內,人們發(fā)現了被稱為《花神芙羅拉》的壁畫,壁畫中的女子身著中國絲綢,衣袂飄逸,盡顯曼妙嫵媚的身姿。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策展人李軍介紹,《花神芙羅拉》身上薄如蟬翼的絲紗就是來自中國的絲綢,古時《羅馬文獻》曾記載過中國絲綢的奢華貴氣。
這幅壁畫創(chuàng)作于1世紀,而此時的中國正處于漢代——漢代的刺繡技術高、題材豐富,絲綢織造技藝已達高超的境界。展覽中展出的彩繡云紋香囊同樣出自東漢,這件香囊在深香色綈面上以紅、黃、綠色絲線繡出花朵紋及變形云紋,針法為索繡,但針腳整齊,在有花紋處索辮盤旋密集,不露空白,繡工相當熟練。刺繡因較織錦更為費工,所以價值在錦之上,是當時貴族階層的“奢侈品”。文藝復興時期的著名畫家薩諾·皮埃特羅創(chuàng)作的《圣母加冕》祭壇三聯畫中,圣母、耶穌和圣奧古斯丁皆著華麗的絲綢服裝。在背景的紅色帷幔和圣母的袍服上,還可以清晰辨認出鳳凰的圖案。
絲綢之于西方正如玻璃器在東方,都是十分珍貴的物件,是當時權貴階層的專享之物。展覽中展示的一只出土于河北省景縣北魏封氏墓群的網紋玻璃杯,或許其貌不揚,但卻是東羅馬帝國時期黑海北岸地區(qū)產品。景縣封氏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名門望族之一,極盛時期在北魏,上可追溯至后漢及魏晉,下延續(xù)到北齊、隋和唐。湖南博物館藏的蜻蜓眼玻璃珠,色彩艷麗、尺寸較大,幾何圖案豐富多變,也很可能是西亞的舶來品。從春秋末年到戰(zhàn)國中期,蜻蜓眼式玻璃珠成為權貴們所追求的珍品。
展覽用時間做軸線,讓中國和意大利代表的東西方文明不斷碰撞并產生聯系。置身其中,或許能迅速捕捉其相似之處,并感嘆千年之前的東西方交流。在展覽的引入部分,有兩塊廣東新會博物館館藏的明代門板《新會木美人》,木板上用油彩畫出兩個真人大小的美女,雖然殘損嚴重,但從胸部能依稀分辨出漢式服裝,線條垂暢。人物梳高髻,呈四分之三正側面,鼻梁高挺,具有明顯的西方人特征,神態(tài)安詳。而在法國文藝復興時代的楓丹白露畫派油畫作品《沐浴中的女人》中,你會發(fā)現十分相似的女性形象,楓丹白露畫派恰恰深受意大利樣式主義影響。
在文藝復興威尼斯畫派的喬瓦尼·貝里尼與提香合作的《諸神之宴》中,古羅馬諸神手里拿著白藍相間的器物,與稍早時代的中國瓷器相似。油畫中瓷碗的飾紋,與明代瓷碗上的纏枝蓮紋相像。1575年制作的美第奇軟瓷罐,藍色纏枝蓮紋與半透明玻璃釉呈現出白底藍花的效果,與中國青花瓷的樣式不謀而合。
在西方早期的世界地圖中,會發(fā)現中西航海家們神奇的秘密;在《三王來拜》等多件15世紀的油畫作品中,會發(fā)現典型的中國蒙古族人形象;而一只收藏于意大利威尼斯圣馬可教堂的宋代陶罐,陶罐胎體較厚,施白釉,周身裝飾蕉葉、纏枝花卉等四層印花紋,是典型的福建德化窯產品;繪于元代或明代的《盧溝運筏圖》畫軸,描繪的是北京永定河盧溝橋附近水運繁忙的場景……在地理大發(fā)現和文藝復興之后建立的“現代世界體系”之前,其實已經存在多個世界體系,而在這些世界體系中,尤其是廣袤的亞歐大陸上,各國聯系之密切、交流之廣泛,遠超我們今天認知的程度。
李軍表示,本次展覽首次從一個特殊視角審視了中國藝術對歐洲文藝復興的影響。本次展覽呈現了極為豐富和充分的證據鏈條,構成了全球學術界新思潮中的最新一波浪潮?!坝^眾將會親眼看到,意大利文藝復興和現代世界的開端,既是一個與絲綢的引進、消費、模仿和再創(chuàng)造同步的過程,同時還是一個發(fā)生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的故事;是世界多元文化在絲綢之路上,共同創(chuàng)造了本質上是跨文化的文藝復興,從而開啟了現代世界的新紀元?!?/p>
展覽緣起
《無問西東——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展覽由中國國家博物館和湖南省博物館共同舉辦,以博物館和學者自主策展的方式,用全球38家博物館征集的200余件文物和藝術品,講述13至16世紀中國與意大利文化藝術之間不絕于縷的交流故事。
展覽包括“大漠之舟”“跨越七?!薄暗蹏粲啊薄傍P凰西行”“絲綢之夢”“世界交融”六個單元。整個展覽以一種物質分類和主題故事的方式,將近兩千年間發(fā)生在亞歐大陸上中西文明的交流進行對比式呈現。很多中西器物是第一次面對面、近距離“坐”在一起,但從文明彼此影響的視角來看,它們已經是“老朋友”了。國內外38家博物館的文物珍品,通過獨特的展陳設計,帶領觀眾開啟了一場從絲綢之路到文藝復興的穿越之旅。
據介紹,為完整呈現“絲綢之路”在歷史上的影響,展覽對參展文物進行了精心挑選。其中既有中國在“絲綢之路”中的見證物,也有受到中國元素影響的西方物品,例如,中國和意大利在航海中使用的羅盤、針碗、航海圖和船只模型;青銅器、瓷器、玻璃器皿以及充滿西域風格的唐代陶俑等。展覽也通過意大利早期的文獻如《馬可·波羅游記》《通商指南》《世界地圖》等反映早期意大利旅行家和傳教士對于中西文化交流所作的貢獻。
展覽還包括了中意兩國眾多博物館的珍寶,有龐貝遺址發(fā)掘的經典壁畫《花神芙羅拉》、喬托的名作《圣史蒂芬》、15世紀的《圣母加冕圖》和《三王來拜》等;有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黃公望《溪山雨意圖》、倪瓚《水竹居圖》、任仁發(fā)《飲飼圖》等;還有國內16家重要博物館的頂級文物,包括故宮博物院的《宋人耕獲圖》、任仁發(fā)《張果老見明皇圖卷》、任賢佐《三駿圖》,首都博物館的“景德鎮(zhèn)窯青花鳳首扁壺”,新會博物館的《新會木美人》等。這些珍貴的文物充分地見證了歷史上東西方之間和平發(fā)展、共同進步的人民意愿和時代發(fā)展主流。
展覽旨在通過還原意大利文藝復興中的中國元素以及中國藝術中的西方影響,呈現不同文明之間交流互鑒、兼收并蓄、共同發(fā)展的千年史詩,揭示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相互影響的歷史脈絡,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貢獻。
李軍表示:“我們更多是讓文物說話,但由于它們并不能真的說話,我們要幫助大家找到一些由頭或線索,并列在一起?!倍鴮τ诖舜握褂[,他用“全球博物館最精美的展品,揭示世界歷史最深刻的變革,一部用文物和藝術品講述的‘馬可·波羅游記’,一次無問西東、只問真理的探求”來形容本次展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