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杰出出版大家張元濟原本在科舉路上一帆風順,18歲中秀才,23歲中舉人,26歲中進士并進入翰林院,后被委任為刑部主事,次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取總理衙門章京。
1898年維新變法開始后,張元濟在翰林院侍讀學士徐致靖的保薦下于6月16日受到光緒的單獨召見,君臣相對,就變法問題做了大致的探討。
9月5日,張元濟上奏變法總綱5條、細目40條,分別就變法全局、滿漢、用人、理財?shù)葐栴}做出闡述。9月18日,張元濟第二次上奏,請求朝廷明降諭旨,令中外大員切實保薦素習礦路農(nóng)工商學之人,以充實新設(shè)立的礦路農(nóng)工商總局,發(fā)展實業(yè)。
然而,慈禧太后很快發(fā)動政變,收回光緒大權(quán),康有為、梁啟超等人匆忙流亡海外,譚嗣同等人則喋血京師菜市口。事后,并未與康、梁等人結(jié)黨的張元濟雖然沒有遭到殺身之禍,但因為同屬維新陣營,也遭到“革職、永不敘用”的嚴厲處罰。
10月下旬,張元濟攜眷南下上海。1899年4月,在李鴻章親信、時任南洋公學督辦的盛宣懷的幫助下,張元濟出任南洋公學譯書院院長,主持翻譯東西各國新書。而正是這一契機,讓張元濟逐步脫離官場,并由此走向了近代出版業(yè)。
1901年,在商務(wù)印書館一名創(chuàng)始人的邀請下,張元濟入股商務(wù)印書館,成為大股東之一。次年春,張元濟決定辭去所有任職,全身心地投入商務(wù)印書館。
對此,很多人都不理解,畢竟張元濟曾是翰林清貴,即使一度被罷官,將來遇到恩赦,官復(fù)原職也未可知。如此身份,怎能就此棲身連一般讀書人都為之輕視的“賤業(yè)”呢?
在寫給盛宣懷的一封信中,張元濟或許說出了他的理由:中國四萬萬人口,只有40萬人受過教育;而要開啟民智,就必須要出版好的書籍,自己愿以“扶助教育為己任”。
張元濟成為近代出版業(yè)巨頭完全是一種歷史的偶然,他原本可以成為朝中高官、學術(shù)大家或大教育家。但歷史的風云變幻,慈禧太后卻在無意之間將他推下“商?!保⒆罱K讓他成了近代中國的出版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