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2年,37歲的忽必烈第一次在蒙古人的戰(zhàn)爭事務(wù)中獲得重要委任:蒙哥效法成吉思汗“假道南宋、包抄開封滅金”戰(zhàn)略,決定遠征大理,對南宋實行戰(zhàn)略包圍。
征伐的路上,忽必烈的幕僚們不斷向他灌輸做一個仁義統(tǒng)治者的概念,《元史》中說:壬子年(1252年),忽必烈率軍征大理,至曲先腦兒之地,夜宴,崇尚程朱理學(xué)的姚樞給忽必烈講宋太祖遣曹彬伐南唐時,不殺一人、市不易肆事。第二天閱兵時,忽必烈據(jù)馬鞍對姚樞大呼:“你昨晚講曹彬不殺人事,我能做到,我一定能做到!”
后來,忽必烈在青海日月山召見儒士徐世隆,又問及出征之事。徐世隆對忽必烈說:“孟子有言:‘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想統(tǒng)一天下,不嗜殺人,天下才可定,何況是出征西南一個小國!”
莫里斯·羅沙比在他的《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國》一書中說:“忽必烈軍至大理城,即命姚樞裂帛為旗,書止殺之令,分號街陌,由此大理民眾得以保全性命。在這以前蒙古軍每攻克一地往往要進行屠城,肆意燒殺搶掠?!?/p>
大理人仍然選擇了反抗。忽必烈派遣三個使臣,要求大理無條件投降,但這幾個使臣遺憾地被大理人處決。蒙古人認為斬殺使節(jié),是非常嚴重的暴力行為,不屠城不足以震懾敵人。但顯然忽必烈克制住了自己,選擇了另一條道路。大理城沒有遭到屠殺,實現(xiàn)了他的仁義主張。蒙古人在遭到反抗和被殺使節(jié)后第一次這么做。
1256年,蒙哥制訂攻南宋的計劃。1257年春,“詔諸王出師征宋”。蒙哥親率一個軍團,仍然從六盤山出發(fā),進軍四川。這次,忽必烈得到的任務(wù),是渡過淮河從正面進攻。
相關(guān)史料仍然沒有忘記為忽必烈記下他的仁慈。伐宋的路上,謀士張文謙與劉秉忠皆言:“王者之師,有征無戰(zhàn),當一視同仁不可嗜殺。”
忽必烈說:“我與卿等一定遵守此言。”到了南宋境內(nèi),忽必烈命令諸將不要妄殺,不許“焚人室廬”。
1260年,忽必烈繼汗位,不像他的祖父及哥哥那樣,只是擁有汗位,而是聽從徐世隆等人所說的“陛下帝中國,當行中國事”的建言,第一次像中原王朝那樣確立年號“中統(tǒng)”,并下詔書,表達自己的“施政綱領(lǐng)”。其表述的總體意思是“施仁發(fā)政”,已經(jīng)與漢人皇帝的施政綱領(lǐng)無甚差別。
也就是說,蒙古人忽必烈已經(jīng)把自己當成了中華文明的守護者,在建政之初,就用儒家的傳統(tǒng)治理模式來進行統(tǒng)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