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們記載孔子言行,說他“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進食時,食物切割得不整齊,不方正,不吃。就座前,一定把席子擺得端端正正,否則不會坐下去。割要正,席要正之間有著隱秘的聯(lián)系,即分寸感與秩序感。
從現(xiàn)實角度考量,很多自我約束行為,有其實際意義。食物切割得亂七八糟,雖然味道沒變,但吃起來心情會受到影響。日本人的美食名氣不小。他們重視顏色的搭配,食物的形狀,擺盤,甚至刀在魚身上的劃痕都有講究,做味噌的豆子都是一粒一粒選出來的?!拔多帷笔且环N豆醬,作為原料的豆子是大是小并不影響做出來的品質(zhì),但這是全方位的“割正”,或者說,“割正”是簡化了的、符號化的美食準則,以此要求自己,已經(jīng)成為一種慣性?!跋币嗳缡恰R粋€人坐得歪歪扭扭,或許會影響別人對其內(nèi)在的判斷。
基于利益考量的條條框框,逐漸進化、完善,形成了規(guī)則與秩序。它們約束著人類的言行,幫人類規(guī)避掉一些潛在的風(fēng)險。
而在我們的歷史實踐中,有些行為是專門針對條條框框的,以打破傳統(tǒng)為榮、為樂。你讓我把衣角扯平,我偏衣衫不整,蓬頭垢面;你讓我按部就班,我偏放蕩不羈。魏晉風(fēng)度至今仍有擁躉。反傳統(tǒng)反僵化反固化,聽上去很美,但反完以后,還是要制定新的秩序。秩序是永恒的,“割正”是永恒的。反秩序只是建立新秩序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