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0日的《環(huán)球時報》刊發(fā)武漢大學中國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員桂華的文章指出,社會變遷的總體趨勢是老年人在家庭和社會中雙重邊緣化?!袄隙鵁o用”的話語在有些地區(qū)已經出現(xiàn)。在新的家庭結構和社會生活中,老年人找不到自己的位置,逐漸變成了家庭“負擔”和社會的“累贅”。農村最無奈的情形是兒女因為老人的拖累無法外出打工,這樣的家庭會淪落為村莊里的貧困戶。碰到這種情況,老人自己都會覺得活著是“罪過”。今天農村養(yǎng)老問題,除了物質供養(yǎng)負擔之外,還存在著老年人的價值喪失和意義缺失問題。
自2003年左右開始,我們在湖北省的4個村開展農村老年人協(xié)會建設實驗。4個行政村建設有老年人活動場地,幾間房子作為活動室,活動室內擺放有棋牌桌、影碟機和電視機等。協(xié)會的日?;顒硬欢?,協(xié)會一般是上午九十點鐘開門、下午四五點鐘關門,老年人到協(xié)會轉一轉、坐一坐,或是打牌,或是聊天,消磨時光。自協(xié)會成立以來,我們每年向每個協(xié)會捐贈幾千元到10000元不等,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老年人協(xié)會選舉出理事長、會計、出納等,負責日常協(xié)會管理和財務管理。
當前我國步入老齡化社會,這不僅是一個人口結構老化問題,還會因為人口結構老化給個體、家庭和社會帶來整體性的影響。今天很多農村人不到50歲就抱上了孫子。50歲的人在年齡上不算老人,在心理上也不算老人,他們如何安排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處理好與子女的關系,是非?,F(xiàn)實的問題。
農村老人有著強烈的情感和精神需求,一方面,他們渴望子女的體貼與照顧,渴望參與更多的社會交往,期盼豐富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他們?yōu)榧彝ズ蜕鐣瞰I了畢生精力,也理應在晚年得到家庭的情感回饋和社會的尊重。但是當前,子女離巢使農村老人的精神需求難以很好解決,面臨諸多困境。
勞動能力下降讓農村老人再難以找到勞動帶來的價值感,孤獨和獨處讓他們進一步喪失意義感。農村老年人身處邊緣處境,他們的意義只能以組織化的形式產生出來。協(xié)會讓老年人聚集起來,成立屬于老年人的社會組織,是老年人建立意義體系的第一步。協(xié)會一般會在老人過生日時,由會長帶人上門去祝壽,協(xié)會贈送一點小禮物。當老人過世時,有的村協(xié)會還會安排人去送花圈,派代表集體去吊唁。在家庭和村莊之外,老年人重新找到了協(xié)會這個組織歸屬。通過這些組織活動和儀式性活動,協(xié)會試圖讓老人體會到活著的價值。老年人協(xié)會建成后最直接的效果是,原來一些參加家庭教會活動的老年人退出來了,老年人自殺的情況也減少了。
相對于經濟上的匱乏,目前鄉(xiāng)村更深刻的匱乏是在文化上。農村社會組織要定位在文化生產方面,鄉(xiāng)村建設重在文化建設。農民需要被組織起來,以組織化的形式應對農民所遭遇的生產生活上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