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方式不應只限于接受、記憶、模仿和練習,還必須倡導自主探索、動手實踐、合作交流、閱讀自學等學習方式,力求發(fā)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的學習過程成為在教師引導下的再創(chuàng)造過程。
關鍵詞:初中 "數學 "教學
引導教師理解新理念
我們在教材中關注了過程性評價,關注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方面的發(fā)展,引導教師克服在評價中只關注知識技能的傾向。如方程的教學,過去常常變成解方程的操作,對方程解應用題的教學常常將題型分類。我們要讓學生感受到方程是刻畫現實世界的一個有效工具,用方程可以解決許多相關的實際問題。方程解決問題的過程是建模,用數學的方法解決數學問題,再用數學的結果對實際問題的意義作出解釋,我們強調這些,淡化了過去題型的分類。
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能力
在進行《實際問題與反比例函數》教學的時候,運用反比例函數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會數學建模思想,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應用意識,發(fā)展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讓學生進一步熟悉反比例函數的圖象及其性質,為本節(jié)課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某氣球內充滿了一定質量的氣體,當溫度不變時氣球內氣體的氣壓p(千帕)是氣體V(立方米)的反比例函數,①觀察圖象經過已知點;②求出它們的函數關系式;③當氣球的體積是0.8立方米時,氣球內的氣壓是多少千帕?探究討論讓學生體會問題解決的過程,有成就感,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
三、情境導入,培養(yǎng)興趣
勾股定理是平面幾何有關度量的最基本定理之一,它從邊的角度刻畫了直角三角形的特征。本課設計讓學生將實際問題轉化為直角三角形的數學模型過程,發(fā)展學生的應用意識。掌握用代數方法解決幾何問題的思想,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發(fā)展學生的實踐能力。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和美育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民族自豪感。一開始引入情景:平平湖水清可鑒,荷花半尺出水面。忽來一陣狂風急,吹倒荷花水中偃。湖面之上不復見,入秋漁翁始發(fā)現。殘花離根二尺遠,試問水深尺若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建立平等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種特殊的人際關系,是指教師和學生在教育過程中形成的人際關系。在教師的眾多的人際關系中,師生關系是最基本、最活躍的一種關系。師生關系同其他人際關系一樣,具有共同的心理結構,發(fā)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創(chuàng)設良好的師生關系,加強師生之間的有效溝通,可以使學生受壓抑的情緒有機會發(fā)泄出來,使學生的心理壓力得到減輕。有效的溝通,是建立良好師生關系的基礎,應拓寬師生有效交流的渠道。作為師生交往渠道的課堂教學,應采取主動式的交流模式。從信息單向傳遞轉向信息雙向或多向交流,從封閉型轉向外放型,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
五、培養(yǎng)學生的實踐能力
學以致用,就是強調學習知識必須與實踐的結合。學與用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學習知識就是為了更好地在實踐中應用。如果學習知識不能與實踐相聯(lián)系,不能動手將知識轉化為行動,那么學習知識也就失去了作用和意義。培養(yǎng)孩子,就是為了讓孩子能夠立足于社會,獨立地面對各種問題。如果孩子連實踐能力都不具備,那有談何立足呢?只有通過體驗,才能把一個陌生的、外在的、與己無關的對象變?yōu)槭煜さ?、可以交流的,甚至是融于心智的存在。所以,我們要改變“聽多、問少、動手差”的局面,把實踐看做是教學活動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提倡“手腦”并用。使學生通過體驗,增強對現實世界的認識。通過“做中學”,增強知識的應用水平,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提高綜合能力。
教學應立足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去探討,豐富多彩的個性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和機會,培養(yǎng)出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新一代。學生既是教學實踐的對象,也是教學研究的重要資源。
參考文獻:
[1]孫繼中.對初中數學創(chuàng)新教育的幾點思考濰坊教育學院學報.2007年第04期.
[2]楊明.探究性教學在初中數學課堂中的應用.商情(教育經濟研究).2007年第04期.
[3]張玉義.初中數學教學情感教育策略探討.科教文匯(上旬刊).2008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