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發(fā)來一條微信,鏈接后附有留言:親,孩子在參加比賽,請去點個贊哦!
類似的訊息收到得太多了,求點贊、求轉(zhuǎn)發(fā)、求關(guān)注、求捐款……因為是生活中比較不錯的朋友,我點開了鏈接,看見一個胖嘟嘟的小子身著漢服,在優(yōu)美的古曲中朗誦《伯牙絕弦》。說實話,水平確實不敢恭維,除了基本的斷句存在瑕疵,就連普通話都不甚標(biāo)準(zhǔn)。說是朗誦,不如說是背誦。再看點贊數(shù),已達(dá)到五千多,名次已位列第二,讓我不禁咋舌。
我沒有給朋友的孩子點贊,因為他的水平還遠(yuǎn)沒有達(dá)到讓我點贊的程度。我甚至想,這五千多贊有多少人是真正觀看了視頻后點的?我敢斷定,這里面有不少的“秒贊”。
“你考慮贊不贊的時間,也足夠點好幾個贊了。”另一位朋友說。
“給朋友幫個忙,哪有這么多原則?”有人附和。
還有人更直接:“至于這么較真嗎?——有你一票不多,沒你一票不少,愛贊不贊?!?/p>
的確是這樣。但我仍然覺得,哪怕是在網(wǎng)絡(luò)世界,哪怕是“舉手之勞”,我也想“我手點我心”,最重要的是,我不喜歡做違心的事,更討厭被道德綁架。
想起多年以前開始流行起來的選秀節(jié)目。表演過后,參賽選手要和主持人互動,往往出身貧苦,身世坎坷的人,力壓群雄,奪得好名次。這已經(jīng)背離了比賽的性質(zhì),演變成了一種“悲情故事秀”。
那天看電視,換臺時切到了央視一檔叫做《越戰(zhàn)越勇》的節(jié)目。其中一位評委說:“您的故事真的很感人,我對您充滿了同情和欽佩,但這是比賽,從專業(yè)角度講對方更勝一籌。對不起,我要把反對票投給您……”評委眼睛里閃動著淚光,但絲毫沒有影響她最后的決定。頓時,我的心里充滿了敬重。
(摘自《雜文月刊》 翟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