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比較法是一種經常使用的教學方法,比較分析能力也是高中歷史經??伎疾榈囊环N能力,本文主要針對比較分析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進行論述,以期有助于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高中歷史 "比較分析法 "實施過程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新課改在我國的推行也已經有些時日,歷史教學也不再是過去的歷史知識的記憶和堆積,他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的高中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具有相應的歷史學科素養(yǎng)和歷史思維能力,素養(yǎng)和能力要求的提出,體現了新課標對學生的更高要求,我們的歷史教學培養(yǎng)的是能夠適應現代社會發(fā)展需要社會主義人才。再結合近些年來高考歷史的特點,高考歷史更加側重于學生能力的考查,比如閱讀理解信息的能力,提煉信息的能力、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知識遷移和運用的能力等等。
而近些年來,在高考文綜歷史試卷中,總會出現一些比較分析的歷史試題,這種試題一般分值還比較高,比如2017年全國卷I卷中的第42題,就考查法國大革命中的民權和《中國國民黨一大宣言》中的民權在內容上的差異,以及比較二者出現這種差異的不同的歷史原因。這種比較分析的試題可以說在每年的高考中都會出現,這也彰顯了比較分析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重要性。那么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作為歷史教師,又該如何來培養(yǎng)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談比較分析能力的培養(yǎng)實施流程。
明確比較的對象事件
在平時的歷史教學中,我們會把一些具有可比性較強的歷史事件那來進行相應的比較,要注意的是比較的對象事件一定要有可比性,比如在進行西方資產階級代議制民主政體的學習時,對于英國、美國、法國、德國死過的政體是可以進行相互比較的,通過比較,可以讓學生正好的了解四個國家政體的異同點,認識到人類政治文明的多樣性的特點。在進行歷史比較分析法的訓練時,也要注意有些歷史事物,不具可比性,不要生拉硬套,如果進行這種比較的話,比較分析的活動無法展開,問題也無法設置,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不到相應的練習和提升。
確定歷史事物的比較項
在進行歷史比較分析時,要確定歷史事物的比較項,比如說比較歷史事件發(fā)生原因、內容、措施、手段、結果、影響等方面的相同點和差異。只有確定好了比較項,才可以開展相應的比較活動,否則,會讓學生在活動中無所適從,失去比較的方向,比如在進行中國革命道路和俄國革命道路的不同點比較時,要求學生明確的比較項是革命道路的差異,當讓教師還可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比較分析造成這種道路差異的不同原因項。這樣一來,學生便有了明確的比較方向,比較分析活動也就能順利地開展。
尋找對比性歷史事物的異同點
再明確了對比項之后,對于要進行比較的兩個歷史事物的比較項,要進行異同點的比較,比較其中某些對比項的差異或者相同之處,這一步看似簡單,但學生要能全面地進行比較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必須進行經常性的、系統(tǒng)性的練習,逐漸積累經驗,讓自己具有較強的比較歸納能力,盡量做到將比較項歸納全面,不漏掉具有可比性的比較項。
尋找歷史規(guī)律
歷史作為一門社會學科,他是研究人類社會運行規(guī)律的一門學科,探究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內容。之所以要對一些具有可比性的歷史事物進行相應的比較,比較其差異和相似之處,目的就是為了揭示歷史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通過對一通電的分析,從而透過歷史現象看到其本質,從而發(fā)現其歷史發(fā)展的規(guī)律。
以上是歷史比較分析法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運用步驟和實施流程,高中歷史教師只有按照歷史比較分析法科學的流程去實施,才能夠最大效率地發(fā)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讓學生的歷史比較分析能力得到有效的提升,從而達成高中歷史課程標準對學生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