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授夫婦在美國一高校工作了幾十年,有一天,已經工作了的女兒領回來一個金發(fā)準女婿。那準女婿比女兒大,剛剛大學畢業(yè),原來他大學本科前后讀了7年,半年讀書,半年打工。和自家的沒打過一天工、按部就班順利拿到文憑的女兒相比,這準女婿像是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的版本,越發(fā)讓高教授憐愛起來。誰知,這準女婿根本就不是窮人家的孩子,他父母在當地是數一數二的農場主,擁有大片農田,牛羊成群,準女婿每隔半年打工的地方就是他父親的農場,打工掙錢付學費,這徹底讓高教授開了眼界。
談婚論嫁之時,高教授和親家見了面,商量小兩口剛工作,婚后買房置業(yè)兩邊父母幫忙付個首期。誰知,親家斷然拒絕:做父母的責任盡到18歲,買房錢不夠可以跟銀行借,借不到可以租房,哪里有父母幫兒女買房的道理?親家果然說到做到,一分錢不出。孩子新婚因囊中羞澀只去了消費水準較低的鄰國墨西哥度蜜月,親家老夫妻則雇了人照看農場,自己出去周游世界。
高教授堅持幫女兒付了首期,女兒生了孩子,高太太幫忙照看孩子,忙得不亦樂乎,而親家母卻從未因有了孫輩讓生活亂了陣腳,如果兒子媳婦臨時有事情需要幫忙,必須提前預約,自己外出就餐,會朋友的時間表絕對不能隨便打亂。
最近高教授從女兒處得知,親家的財產根本也沒打算傳給家人,親家早就估算了總數,委托律師,大部分捐給慈善機構,自己留好日后終老養(yǎng)老院的花銷。這大抵上可以反映中西方文化的不同,中國人的家產恩澤子孫,洋人則更熱衷于回饋社會,最后剩下一副棺材錢。
(摘自《深圳特區(qū)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