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邁的《容齋隨筆》里有記載:西漢時,有個叫“上官桀”的機靈鬼擔任未央宮養(yǎng)馬的官。漢武帝曾身體不適,病愈后,見御馬大多瘦弱,大發(fā)雷霆:“你以為我再也見不到這些馬了嗎?”要把上官桀交給廷尉治罪。上官桀一邊磕頭一邊說:“我聽說圣上病了,日夜憂慮、驚恐,自己心思確實不在馬上?!痹挍]說完,他已經(jīng)淚如雨下。武帝認為此人忠君愛君,甚為賞識,最后還托孤讓他輔佐幼主。
善于應變說話乖巧,仔細體察聽眾心情。這個“未央廄令”根本沒做好本職工作,卻反而狡辯、奉承,淡化事故主體的責任,因禍得福,青云直上。“未央廄令”迎來了他的春天。至于后來上官桀欲“謀殺霍光、廢漢昭帝、立燕王劉旦”,事敗被族誅,雖說是后話,但是他以前的糊弄、瞎三話四,車裂“追責”,早早便埋下了伏筆。
僅僅指責“上官桀”,顯然不夠全面,問題是漢武帝本身的“追責”大有問題?!坝R”的瘦弱,畢竟沒有“皇上”的健康重要,畢竟沒有奴才的忠誠重要,人家一訴衷腸,眼淚一把鼻涕一把,他就心軟了。紀律成了擺設,成了橡皮筋,“追責”反而變成了助推器。如此下去,還有誰不喜歡這樣的“追責”?
事前不做足功課,“御馬”尚且可以心不在焉地管,老百姓的“人命”當然都該列入“草菅”之類了;事后呢,“追責”又馬馬虎虎,只要馬屁拍得到位,想不要升官發(fā)財也難。歷史上的荒唐事,就這樣令人憤懣。
聯(lián)系現(xiàn)實,“監(jiān)督不完善,追責不徹底”等問題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原因之一,也是有些地方的領導樂意學“漢武”的慈悲為懷,經(jīng)不起“忠誠”的表述,擋不住人家淚如雨下。一團和氣,做老好人。
“未央廄令”的春天,對于心有靈犀的機靈鬼來說,多少還是有點側面的啟發(fā),所以,要讓“上官”們感到春寒料峭,不甚愜意,才有些意思。(摘自《經(jīng)典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