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到蔣副校長,純屬一次偶然。和同事驅車前往一個縣城采訪,途經衡陽高新區(qū)蒸水小學,于是建議停下車進去參觀一番。在門口,我們與蔣副校長遇見,這也是我與蔣副校長的第一次見面。蔣副校長非常熱情地帶我們一路參觀,并一邊講解學校的發(fā)展史以及學校正在全力打造的特色課程。細聊得知,蔣副校長今年45歲,原是高新區(qū)二塘小學的校長,由于學校需要重建,今年2月,高新區(qū)黨工委決定暫將二塘小學的全體師生并入蒸水小學,而她成為該校的后勤副校長。蔣副校長是扎根鄉(xiāng)村教育二十多年的老師,說起二塘小學滔滔不絕,滿臉的喜悅和懷念。她的描述讓我對二塘小學充滿好奇,提出想去看看的想法,蔣副校長欣然同意。
車子開到一個高速公路的橋下,便需要開始步行。蔣副校長邊走邊向我們介紹,前往二塘小學只有腳下這條泥路,而這個必經之路的高速涵洞,一到雨季就會因積水。為確保師生能夠安全通過,有幾次清早,她早早叫上家人,拿著鋤頭、冒著雨去疏通下水道,有時候還有家長主動前來幫忙。最后,她從學校的經費中節(jié)省2000多元,在橋洞的一側砌上一排紅磚,然后鋪上預制板,就有了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這條“預制板路”。走出橋洞,是一條蜿蜒的、沒有硬化的磚頭路,她又說起了故事。這是一條她多次帶領全校師生拾磚塊鋪成的路,磚塊一次次地被壓進泥土,陷了又鋪,鋪了又陷,直至這條通往學校的泥巴路成為嚴嚴實實的“磚塊路”。爬上紅磚羅列的小山坡,一個空曠的校園映入眼簾,一棟刷著白墻的三層樓房靜靜地矗立著,蔣副校長向我們介紹:教學樓始建于80年代,2012年接任校長后,開始向上級匯報申請經費修繕學校,他們趁著暑假加班加點,對整棟教學樓進行翻新和維修,因為親力親為的督工,施工人員笑話他是“女飛俠”。2015年,她又為學生們爭取到了多媒體設備,讓學生們感受到了全新的有趣課堂。
當時的二塘小學只有正式在崗教師9名、學生73名,她在擔任校長并組織學校行政管理工作的同時,還承擔起語文、思品、社會等學科的教學工作,每周的課時都達到18節(jié)以上,而且所教的班級成績優(yōu)異,得到領導和家長的肯定。她多次被評為蒸湘區(qū)優(yōu)秀教師;2016年,被評為高新區(qū)先進教育工作者;2017年,她輔導的劉思同學獲得了語文素養(yǎng)大賽國家級一等獎、創(chuàng)文大賽二等獎;同年,她被評為區(qū)骨干教師。
正如蔣副校長自己所說,她只是無數(shù)個鄉(xiāng)村教師中的一個,做著和其他鄉(xiāng)村教師一樣的工作,她們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默默耕耘,沒有非常出色的成績,也沒有太多燦爛的光環(huán),只有一次次克服常人難以想象的困難,用愛心和熱情譜寫出一個個平凡卻偉大的故事。為了孩子,他們甘愿獻出自己的青春;為了教育,他們從未在泥濘的道路上繞行。他們用勤勤懇懇的付出、點點滴滴的澆灌而培育出來的樸實花朵,更動人美麗、也更震撼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