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文宗大和年間,益昌縣(今四川省廣元市昭化鎮(zhèn))的縣令何易于,是一個勇于為民請命、勤于為民辦事的好官。有一次上司乘船春游來到益昌縣,讓縣里征發(fā)民夫拉纖。為不耽誤春忙,何易于帶著縣里的衙役來到江邊,親自抄起纖繩拉了起來。上司見到,羞愧而去。
益昌縣有很多百姓在山上種茶,補貼家用。但朝廷要重征茶稅,下發(fā)詔令要求地方官吏如實申報征課,不得隱瞞偷漏。何易于看了詔令說:“益昌人不征茶稅,且不可活,何況征稅?我不能為了保全自己而使一縣的百姓都受苦難!”他不顧違抗朝命的罪名,親自點火把詔書燒了。州里的觀察使知道了這事,感于何易于挺身為民,沒有彈劾他。
何易于經(jīng)常向老人們請教自己施政的得失。他治理益昌三年,牢獄里沒有一個罪犯……
這樣一個清廉、勤政的好官,官運卻很不亨通。在益昌三年任滿,朝廷對他的考績?yōu)椤爸猩稀?,即中等偏上,被平調(diào)到羅江縣當縣令。
若干年后,一位名叫孫樵的朝中高官路過益昌,幾位縣里父老向他講述了當年何縣令的治政,問何的考績?yōu)槭裁磧H僅是中上。孫樵問:“何易于催繳賦稅做得怎樣?”答:“向上級申請寬放期限,不嚴厲勒逼百姓?!薄按叻谝圩龅迷鯓??”答:“縣里開支費用不夠,就把自己的官俸拿出來貼補,寬放貧苦百姓的勞役。”“捕捉盜賊怎樣?”答:“全縣沒有發(fā)生過盜賊案件?!薄澳敲矗瑢β愤^的有權(quán)勢的人物,他是怎樣接待的呢?”答:“供應(yīng)車馬,給具證明,其他什么也沒有?!?/p>
聽完益昌縣民的回答,孫樵說:“我在京城里,每年聽到給事中考核州縣官吏的政績,就是‘某人催繳賦稅有成績,比限期提早完成;某人監(jiān)督勞役有功勞,能為官府節(jié)省開支;某人一年能抓到多少盜賊;某人所管縣是交通要道,往來路過官員都說他接待得好……’縣令的考績,就是這樣子的。”
何易于雖然沒有升官,但百姓感激他,《全唐詩》收錄的《建昌民歌》這樣唱道:“我有父,何易于。昔無儲,今有余。”歐陽修編撰的《新唐書》給他寫了傳,據(jù)說這是二十四史中唯一的縣令的傳記。(摘自《新商報》 一掬中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