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見死不救”行為,并不代表著如今社會人們的道德多么的滑坡,在近代甚至是古代,人們的道德水平也與現在基本持平,我們如今大多數人在遇見嚴重挑戰(zhàn)社會公共道德的事件發(fā)生后,渴望回到過去時代的道德,這只是一種感覺上的體驗,并沒有理性的參與。同樣,見死不救行為因為義務來源的不同,在法律上能否成為被譴責的對象,也應當視不同的情況具體而定。即便是存在著因先前行為能引起的救助義務,單純的見死不救行為也不能成為入罪的對象,這主要是因群體心理、權利基礎以及實際操作這幾個方面的原因而定。
關鍵詞:群體心理;見死不救;作為義務;法律評價
正文:
一、社會群體心理分析
(一)公眾道德心理情況
“見死不救”反映了公眾普遍存在的一種冷漠心態(tài)。對于發(fā)生在自己身邊的陌生人的情況,大多數人很難做出立即給予幫助,立即伸出援助之手的反應。作者認為,這時候的冷漠心態(tài)應當算是表面上的冷漠,亦或是心理受到外界環(huán)境影響或者說是一定程度上的壓迫而產生的反應。隨著現今生活節(jié)奏的越來越快,面對別人的危難沒有做出救助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持有故意的心理狀態(tài)。
(二)公眾冷漠心理狀況的成因
見死不救這樣類型的事件的發(fā)生于當時的時空條件有關,很多經媒體報道出來的見死不救的事件都是發(fā)生在人員流動量大,相對較為開放,且流動的人員之間并不認識的情況下。這也就是所謂的“陌生人社會”,這與熟人社會不同,陌生人社會之中,人們的交往接觸大多是基于買賣等經濟活動而產生,具有臨時性和短暫性,在這樣的時空條件下,人與人之間本來就難以形成穩(wěn)定的信賴關系,論到在這種情況下個人應當承擔的社會責任,也會呈現出隨著人數的增多而遞減的趨勢。通俗的講,當2個人面對一個受難者,這兩個人便有90%的可能會去救助他,因為這時候他們內心的良知以及社會責任是平均分攤在這兩個人身上的;而當30個人面對一個受難者時,可能每個在內心里想要去幫助他的人,首先會在心里想到:“就算我不去,總會有人去的”“我這樣做,大家會怎樣看我呢”這是面對一個在公共場合的受難者是否予以救助時,會出現群體性冷漠的環(huán)境原因,也是最主要的社會心理基礎。
二、救助義務的產生來源分析對比
對于見死不救行為中救助義務的來源應當分情況討論,一種是若不履行不救助義務便會構成不作為犯罪的行為;一種是即便是不救助,也不會引起來自于法律上的譴責。
第一種救助義務的來源主要是指受害人與特定關系人或者特定關系群體之間而產生的作為義務。包括三種情況,分別是:其一是有法律的明文規(guī)定 ; 其二是行為人具有職務或者業(yè)務上的要求 ;其三是行為人的先行行為使某種合法利益處于危險狀態(tài)的時候。
但本文所探討的見死不救行為,不管是在救助義務的來源方面,還是在救助義務的主體方面,都與前述情況有所不同。
(一)在救助義務的來源方面
社會不特定多數人的見死不救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在法律上尋求其救助義務的來源,很大程度上,這種救助義務是來自于道德上的驅動,但單純的道德義務并不能對人們的行為產生強制性約束,因此,對于道德義務的違背,在更多時候帶來的只是社會輿論的譴責?;蛟S其他未涉事的公眾對于不特定的多數人(當事人)的不救助是群情激奮,相當憤慨的,但是,法律不能被輿論綁架,不能成為情感、主觀的工具。因此,在本文討論的不特定多數人的見死不救行為之救助義務的來源大多數是來源于道德。
(二)在救助義務的主體方面
本文所探討的見死不救行為的主體是位于事故發(fā)生地的不特定的多數人,這些人與受害人沒有法定的或者約定的作為救助的義務。在理論上講,他們是一個不知名的未知群體。
三、不特定多數人之見死不救行為不能入刑的原因
(一)群體心理
不特定多數人的不救助行為在背后支撐的是群體性的心理。這不僅僅是存在于涉事的這不特定多數人,更多的是涉及整個社會的普遍心態(tài)或者是普遍性的潛在的心理趨向。
如果國人普遍存在的是這種害怕惹事上身,不敢多管閑事的心態(tài),那么,便會缺乏將這種行為入罪的心理基礎。法律的制定,不僅要考慮理論上的需要或者是對于受害方在理論或者預想中能夠給出多大程度上的保障,更要考慮的是法律在如此制定之后能否付諸實施,因為可以實施的法律才是好的法律,才是能夠真正維護受害人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法律。
(二)權利基礎
見死不救行為針對的是受害者的生命權。當這種生命權的相對方是與受害者有因為法律規(guī)定或者先行行為而具有特定的關系的人,那么這邊會產生一種積極的權利,比如,醫(yī)療機構有積極救治病人的義務。但當這種生命權的相對方是與受害者沒有什么關系的社會一般人,那么這種積極的權利便會退化成為一種消極的權利,也就是免于受到生命侵害的權利,對于見死不救中的不特定多數人來說,他們對于受害者負有的義務便是基于消極的權利而產生的。
所以,若是把這種情況下的見死不救行為作為刑罰懲罰的對象,明顯缺乏權利基礎。
(三)實際操作
若是把不特定多數人的見死不救行為入刑的話,存在實踐中的難以操作的因素。
所謂“見死不救”,最為關鍵的一個判斷部分就在于“見”,但“見”或“未見”,這是一個相當主觀的判斷因素,并且難以查證。雖然現今科學技術發(fā)達,監(jiān)控攝像頭遍地,但是并不是每一個事故發(fā)生地點都能夠完整的記錄事情發(fā)生的完整情況,證據的收集存在較大的困難。
參考文獻:
[1]對“見死不救”事件的道德和法律追問 周安平
[2]“見死不救”行為定性道德法律分析 黎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