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 探討不同出生體重兒成年后發(fā)生肥胖和糖代謝紊亂的風險,為控制成年人肥胖和預防糖尿病提供科學的理論依據。方法 收集在本院體檢中心體檢的志愿者182例,根據其出生時體重情況分為正常出生體重兒組和巨大兒組,分析兩組志愿者成年后肥胖和糖代謝紊亂發(fā)生率是否存在差異。結果 出生巨大兒組成年后發(fā)生肥胖的風險較正常出生體重兒明顯增高,雖然血糖代謝紊亂情況兩組比較目前無明顯差異,但出生巨大兒組成年后空腹血糖過高發(fā)生率有增高的趨勢,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研究結果提示: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高出生體重兒的偏愛,可能會增加成年后肥胖的風險,孕期適當控制體重,增強運動,減少巨大兒的出生率,有助于預防成年后肥胖的發(fā)病率,并可能降低糖尿病的發(fā)病率。
關鍵詞:巨大兒;成年;肥胖;糖代謝紊亂
隨著經濟條件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們的飲食結構和生活方式發(fā)生了改變,孕婦營養(yǎng)過剩已成為造成巨大兒出生的重要因素[1],巨大兒的發(fā)生會導致分娩方式的改變[2],剖宮產率也隨之相應上升,這對母兒均可能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巨大兒已經逐步開始被人們關注。但巨大兒生長發(fā)育的相關研究多集中于嬰幼兒時期,而關于其遠期生長發(fā)育的研究報道甚為少見。不同出生體重兒、巨大兒是否會導致成年后肥胖和糖代謝紊亂,國內外目前研究仍存在爭議。為了探討巨大兒成年后肥胖和糖代謝紊亂發(fā)生的的獨立危險因素,為預防成年人肥胖和糖代謝紊亂提供理論依據和臨床基礎,筆者對出生巨大兒成年后肥胖和糖代謝紊亂的發(fā)生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1)入選標準:在本院體檢中心體檢的志愿者;年齡22-40歲;對本研究知情同意;出生體重明確。(2) 排除標準:年齡≤21歲或>40歲;對出生體重不詳的;出生體重為低出生體重兒(小于2500g);出生時多胎妊娠;通過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生育出生的。(3)剔除標準:研究中途退出;資料不全。通過以上病例選擇標準收集在本院體檢中心體檢的志愿者182例,年齡22-40歲,平均年齡31.8歲;根據其出生時體重情況分為正常出生體重兒組111例和巨大兒組71例。
1.2 方法 (1)知情同意:研究方案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同意。(2)診斷標準:肥胖和超重診斷標準:BMI≥24kg/m2為中國成人超重的界限;BMI ≥28 kg/m2為肥胖的界限(參見2004年《中國成人超重與肥胖癥預防與控制指南(節(jié)錄)》)。糖調節(jié)受損和糖尿病診斷參考2013年《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基層版)》。糖調節(jié)受損:空腹血糖受損(IFG)和糖耐量減低(IGT,)是正常血糖狀態(tài)與糖尿病之間的一種中間代謝狀態(tài)。IFG定義為空腹血糖(FPG)升高,即FPG 6.1mmol/L~<7.0 mmol/L同時2 hPG<7.8mmolfL;IGT則定義為2 hPG升高,2 hPG 7.8~<11.1mmol/L,同時FPG<7.0 mmol/L。糖尿病:(1)糖尿病癥狀加隨機血糖≥11.1 mmol/L或(2)空腹血糖(FPG) ≥7.O mmol/L或(3)葡萄糖負荷后2 h血糖(2 hPG)≥11.1 mmol/L。無糖尿病癥狀者,改日重復檢查。根據其出生時體重情況分為正常出生體重兒和巨大兒組,分析兩組志愿者成年后肥胖和糖代謝紊亂發(fā)生率是否存在差異。
1.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肥胖發(fā)生率、血糖代謝紊亂情況及空腹血糖過高發(fā)生率。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t檢驗和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體檢時,正常出生體重兒組發(fā)生肥胖15例,肥胖發(fā)生率13.51%;巨大兒組發(fā)生肥胖28例,肥胖發(fā)生率39.44%,兩組肥胖發(fā)生率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正常出生體重兒組發(fā)生空腹血糖過高8例,空腹血糖過高發(fā)生率7.21%,巨大兒組發(fā)生空腹血糖過高7例,空腹血糖過高發(fā)生率9.86%,兩組空腹血糖過高發(fā)生率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3、討論
近年來的研究結果顯示,高出生體質量與兒童期體質量指數異常相關[3],相對于低出生體質量兒而言,高出生體質量兒更容易導致兒童期長期肥胖。2010年Guerreor-Romero等在對墨西哥出生體質量異常兒童青少年(7-15歲)的實驗研究中發(fā)現,高出生體質量是兒童代謝綜合征的獨立危險因素。徐秀等研究發(fā)現,0-6歲以內,巨大兒在各年齡段的體重、身高和體質量指數均高于正常出生體重兒,巨大兒肥胖率也明顯高于正常體重兒。我們[4]先前的研究發(fā)現,1-12歲不同年齡階段,巨大兒組的平均體重和平均體重指數(BMI)均大于對照組,超重肥胖率方面比較,除7-9歲年齡階段外,其它各年齡階段,巨大兒組的超重肥胖率均高于對照組,而且這種超重肥胖情況有延續(xù)到青春期趨勢。研究表明,巨大兒的發(fā)生可能有導致青少年乃至成年人肥胖的風險。
蘇良香[5]等研究顯示,巨大兒在青少年期空腹血糖水平明顯高于對照組,而HDL—C和脂連蛋白含量低于對照組,說明巨大兒至青少年期已經有潛在的糖和脂質代謝異常。華琦[6]等通過前瞻性的調查研究發(fā)現,出生體重與青少年期體質量指數呈U型相關,低出生體重和高出生體重嬰兒成長至青少年期超重肥胖發(fā)生率較正常出生體重者增加;且肥胖兒童較體重正常兒童成長至青少年后,BMI及血壓均顯著升高,左室壁增厚,左室心肌質量增加;但不同出生體重兒青少年期血糖、血脂及血壓水平差異未發(fā)現有統計學意義。袁縵華等對6~14歲的132例巨大兒、500例正常對照兒研究發(fā)現,胎兒期肥胖易導致嬰幼兒期和青少年肥胖。
李鑫[7]等通過鏈脲佐菌素(STZ)誘導孕鼠建立宮內高血糖、高出生體質量子鼠模型,觀察宮內高血糖環(huán)境對子鼠遠期生長代謝的影響,他們發(fā)現,高出生體質量子鼠成年期出現體質量增加、糖代謝紊亂和雄性子鼠血壓升高的情況,這為人類臨床妊娠期糖尿病孕產的巨大兒成年后肥胖、糖代謝紊亂和血壓異常升高提供了動物實驗依據。Curhan GC[8]等對22 846美國人進行出生體重與成年后高血壓病、胰島素依耐性糖尿病和肥胖的相關性隊列研究發(fā)現,巨大兒與成人肥胖相關。余婷等[9]分析出生體重、現在BMI值差異、出生至成年BMI變化對血壓的影響后發(fā)現,成年后收縮壓隨著出生體重的增加而增加,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隨著BMI值的增加,成年人高血壓的患病風險增加,說明成年后肥胖增加高血壓病發(fā)病的風險。但國外也有Schooling CM等[10]學者認為,出生體重與成年后血糖、血脂、體質量指數和代謝綜合征的發(fā)生無關??偟膩碚f,巨大兒是否會導致成年后肥胖和糖代謝紊亂,國內外目前研究仍存在爭議。鑒于巨大兒的出現,明顯增加分娩并發(fā)癥、剖宮產率和圍產兒死亡率,以及成年后可能存在的代謝異常風險,國內吳江等眾多學者嘗試通過妊娠期營養(yǎng)干預來降低巨大兒的出生率,并發(fā)現孕早期營養(yǎng)干預可明顯降低巨大兒的出生率。
本研究通過出生巨大兒成年后肥胖和糖代謝紊亂的風險性研究,揭示了巨大兒成年后的生長發(fā)育和糖代謝情況。出生巨大兒成年后發(fā)生肥胖的風險明顯增高,雖然血糖代謝紊亂情況兩組比較目前無明顯差異,但出生巨大兒成年后空腹血糖過高發(fā)生率有增高的趨勢。研究結果提示:社會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們對高出生體重兒的偏愛,可能會增加成年后肥胖的風險,孕期適當控制體重,增強運動,減少巨大兒的出生率,有助于預防成年后肥胖的發(fā)病率,并可能降低糖尿病的發(fā)病率。本研究結果可能與樣本量少有關。未來需要更大樣本量的多中心研究進一步明確出生巨大兒與成年后糖尿病發(fā)生率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
[1]劉靖,唐乃秀,葉名芳.妊娠期健康教育及營養(yǎng)干預對降低巨大兒出生率的影響.中華全科醫(yī)學,2013, 11(06):913- 914.
[2]肖梅,趙蕾,謝婷,等.26年巨大兒發(fā)生率及分娩方式的變遷[J].中華圍產醫(yī)學雜志,2008,11 (4): 226-227.
[3]黃邀,傅君芬,梁黎. 肥胖兒童青少年出生體重與體塊指數及胰島素抵抗關系的研究. 浙江預防醫(yī)學 2009,21(12):10-12.
[4]韋仙姣,許英俊,許冬蘭.近12年金華市某院巨大兒患病率及其生長發(fā)育現狀分析. 溫州醫(yī)學院學報, 2013,43(04):257-260
[5]蘇良香,卞曉云,張建平,等.出生時巨大兒青少年期脂連蛋白、血糖和血脂水平的調查[J]. 臨床檢驗雜志,2008,26(6):465-466.
[6]華琦,譚靜,劉朝暉,等.出生體重與青少年期單純性肥胖及血脂、血糖、血壓相關關系的隊列研究. 中華內科雜志,2007,46(11):923-925.
[7]李鑫,羅淑靜,張凱,等. 鏈脲佐菌素誘導孕鼠高血糖子鼠高出生體質量模型的建立及孕鼠高血糖對子鼠遠期生長代謝的影響. 中華婦產科雜志,2012,47(10):769-776.
[8]Curhan GC, Willett WC, Rimm EB, et a1.Birth weight and adult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and obesity in US men. Circulation. 1996,94(12):3246-3250.
[9]余婷,李李,博慶麗,等. 大學生出生至成年體質指數變化對血壓的影響. 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46(08):821-823.
[10]Schooling CM, Jiang CQ,Lam TH,et a1.Estimated birth weight and adult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in a developing southern Chinese population: a cross sectional study.BMC Public Health.2010 May 24;10:270. doi: 10.1186/1471-2458-10-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