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古陶瓷收藏愛好者來說,無論是體制內還是體制外的專家、藏家,北宋五大名窯“汝、官、哥、定、鈞”,都是繞不開的話題。官窯,無疑也是人們最為關注的。 “官窯”分北宋官窯與南宋官窯,因北宋官窯窯址至今沒有被發(fā)現(xiàn),社會上不同觀點曾不斷見諸報端,2017年本刊刊發(fā)的卷首語《北宋官窯存疑之爭》,引起陶瓷界的極大興趣。
有人認為,汝窯就是汝官窯,甚至提出“北宋官窯之說”。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對寶豐清涼寺近30年的考古發(fā)掘,確定寶豐清涼寺為汝窯窯址,且宋人和清人文獻中均以汝窯命名,大可不必另起“汝官窯” “官汝窯”之名。宋人文獻云“汝窯宮中禁燒,內有瑪瑙末為釉,唯供御揀退,方許出賣,近尤難得”,已經明確告訴我們,汝窯是貢窯性質,顯然不是“宮中自置窯燒造”的北宋官窯。也有專家提出,從考古發(fā)現(xiàn)窯爐來看,同一時期同時毀掉一批大型窯爐,另建一批小型窯爐,還發(fā)現(xiàn)有數(shù)量眾多的青銅器造型素燒器,從這點上看寶豐清涼寺汝窯后期應該是“宮中自置窯燒造”的北宋官窯。
張公巷窯與清涼寺汝窯的窯具、燒造工藝、裝飾手法相似,胎質和釉色相差較大,產品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獨特風格。南宋郊壇下(杭州市烏龜山)官窯和老虎洞官窯早期產品的汝窯化占主導地位,帶有濃厚地方特色的產品大部分出現(xiàn)在兩窯的后期階段,說明汝窯被南宋官窯繼承的脈絡是很清楚的,而張公巷窯在仿汝的基礎上有所創(chuàng)新,在造型上又未脫離汝窯范疇,而且制作工藝比汝窯更精美。若依此特性,把“政和間京師自置窯燒造”句中“京師”理解為朝廷而非地域,汝州張公巷出土的青瓷,似乎更向“北宋官窯”邁進了一步。
還有專家提出,寶豐清涼寺汝窯出土的大批青銅器造型的素燒器和最近流傳在市面的類似器型,也有可能就是北宋官窯生產的官瓷,但還沒有燒咸送往京城,金兵就打過來了,導致只有文字記載而沒有實物留存。
對于藏家而言,像北宋官窯這樣屬于特殊性質的文物,完整器要傳世,其途徑不外乎三種可能:其一,在改朝換代的歷史進程中自然交接。其二,由宮中流散民間,靠民間有識之士個別收藏。其三,從當時墓葬陪葬物中出土。此外,別無其他的可能。然而,第一條途徑一開始就遭到破壞。通過各種途徑,能留傳至今雖有可能,也必定是難得的稀罕之物。至于第三條途徑,迄今出土墓葬中尚未發(fā)現(xiàn)紀年明確的標準器出土,也沒有文字記載可參照的實物。由此可見,當今所謂“北宋官窯”到底有多少件是宋代的,值得商榷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