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畫是中國傳統(tǒng)繪畫中的重要一科,最初作為人物畫的補景出現(xiàn)。后逐漸發(fā)展、成熟,歷經(jīng)一千多年的畫風演變,發(fā)展出了水墨、淺絳、金碧等多種繪畫形式。至清代早期,山水畫壇異彩紛呈,名家輩出,“四王”“四僧”“新安畫派”“婁東畫派”等紛紛登場。此時,南京龔賢、樊圻、吳宏等遺民畫家嶄露頭角。他們畫風雖不相同,但意趣相投,創(chuàng)作多取材于江南山川風光,被稱為“金陵八家”,其中成就最大的要首推龔賢。
一、龔賢作《秋山茅舍圖》簡介
鄭州博物館藏有一幅龔賢晚年所作《秋山茅舍圖》,紙本,墨筆,設色,縱199.5厘米,橫63,2厘米,為鄭博舊藏。在構圖方式上,此幅采用宋人全景式構圖法。繪金秋時節(jié),層林盡染,群峰聳立,高爽幽靜的山林風光。遠處繪山巒逶迤起伏,其下平緩處山林孤寂蕭條,錯落縱橫幾處茅舍。近景處繪兩塊山石陡峭直立,山腳下掩映一座茅舍,古木茂密繁盛,一板橋橫跨澗上,橋下溪流迂回,潺潺有聲。
畫面左上行書款署“甲子中秋畫為二翁先生,龔賢”,鈐“龔賢印”白文印和“半千”朱文印。畫面左下另有“蟋蟀一聲秋到門”“張謹甫畫印”和“季氏妝霖書畫珍藏”三枚朱文收藏印。畫面右上留白處有晚清吳大激的隸書題詩,日“千山凋落歲寒時,野逕蕭條暮色悲。行旅卻從何處宿,詩翁端不負幽期。林間無限鳥棲急,澗上還來鹿顧遲。展軸忽驚奇絕處,令人三復一題詩。辛卯秋日,吳大澂”。鈐“吳大澂印”白文印和“客齋”朱文印。受畫者“二翁先生”,藏畫者“張謹甫”“季氏妝霖”等均不可考。吳大澂(1835~1902),字止敬、清卿,號恒軒,晚年號愙齋,江蘇吳縣(今蘇州)人,是晚清書畫家、金石學家和收藏大家。
二、作者生平簡述
龔賢(1618~1689),字半千,號野遺、柴丈人、半畝等,江蘇昆山(今江蘇)人,一生命運多舛,顛沛流離。他出生于明朝一個官宦之家,幼時家境優(yōu)越,自小習畫。13歲時和好友楊文驄師從書畫泰斗董其昌學畫,董氏時年已近八旬,是明代畫家中集大成者,他在書畫方面的理論、成就和豐富藏品,給少年龔賢思想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明末清初,戰(zhàn)火四起,青年龔賢心系國家安危,參加了復社活動。清軍攻陷南京后,龔賢歷國破家亡之痛,他四處漂泊,先后在揚州、北京和泰州等地生活。晚年時重返南京,幾經(jīng)搬遷,定居于南京西隅的清涼山,賣畫課徒維持生計,貧苦度日。1689年,因貧病交加又遇強豪欺凌迫害,卒于南京。
除畫家身份外,龔賢還是一位頗負盛名的詩人,流傳下來的詩詞400余首,存世詩集有《半畝園尺牘》和《草香堂集》等。他的詩多借現(xiàn)實來抒懷,詩句雖平易質樸,卻心懷家國,格調高標,這與他在繪畫中所追求的“丘壑”有異曲同工之妙。
三、創(chuàng)作背景簡述
(一)山水畫的發(fā)展演變
中國傳統(tǒng)繪畫通常分為人物、山水、鬼神、花鳥等多門。山水畫描寫自然山川風光,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最初僅作為人物畫的背景和陪襯出現(xiàn),具有“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點。隋代出現(xiàn)了第一幅獨立承重的山水畫,即展子虔的大青綠山水《游春圖》,“丈山尺樹、寸馬分人”,達到了正確比例。唐代山水畫進一步發(fā)展,五代北宋時山水畫大興,形成了以董源和巨然、荊浩和關仝為代表的南、北方畫家體系,影響深遠。元代水墨文入畫占據(jù)了主流地位,因時代背景的原因,畫家多隱居山林,強調筆墨技法和詩書畫結合,是意境開創(chuàng)上的一個高峰。至明代,山水畫壇由“院體浙派”和“吳門畫派”統(tǒng)領,在創(chuàng)作理念和表現(xiàn)技法上取得了較大發(fā)展。清初畫壇多種繪畫風格、多種地域特色并存,呈現(xiàn)出了畫派林立,氣象萬千的態(tài)勢,是山水畫發(fā)展的又一個高峰。
(二)“南北宗”論對龔賢的影響
明代晚期,董其昌提出將繪畫分為南北兩宗,影響到了整個清代的畫壇。在“南北宗”論的影響下,清初畫壇以“四王”為正統(tǒng),崇南而貶北,推崇文人畫,貶低大青綠山水。龔賢早期曾受教于董其昌,無疑也受到了“南北宗”論的深刻影響。1674年,56歲的龔賢作《云峰圖》(現(xiàn)藏于美國納爾遜博物館),長題曰:“山水董源稱鼻祖,范寬僧巨繩其武;復有營丘和郭熙,支分派別翻新譜;襄陽米芾更不然,氣可食牛力如虎;友仁傳法高尚書,畢竟三人異門戶;后來獨數(shù)倪黃王,孟端石田抗今古;文家父子唐解元,少真多贗休輕侮;吾言及見董華亭,二李惲鄒尤所許;晚年酷愛兩貴州,筆聲墨態(tài)能歌舞。我于此道無所知,四十春秋茹荼苦;友人所畫云峰圖,菡萏蓮花相競吐;凡有師承不敢忘,因之一一書名甫。”從這段題跋中,可以追溯出龔賢習畫的師承脈絡,與董其昌所提倡的南宗派繪畫路線基本相合。
四、龔賢的藝術風格
龔賢的畫以山水著稱,典型的風格有“黑龔”和“白龔”,二者之間有一種很短暫的過渡時期“灰龔”風格。龔賢早期畫風簡約,干筆淡墨,秀雅明麗,學者稱為“白龔”。明末清初,有一大批畫家畫很疏簡的山水,如鄒之麟、惲向等。龔賢在這一時期側重借鑒,他與新安畫派“海陽四家”之一汪之瑞是摯友,汪之瑞的畫筆墨簡淡,意境荒寒,龔賢受其影響,早期山水較疏簡,空勾而無皴或少皴,少渲染,這一時期存世作品較少,代表作如《江山林屋圖卷》(蘇州博物館藏)。后期濃重渾厚的畫風被稱為“黑龔”,他繼承發(fā)展了宋人的積墨法,逐漸形成了自己的積墨風格,用筆潤而不濕,黑白對比強烈?!恫裾僧嬚f》中有提:“加之七遍墨,非七遍皆之正點也。一遍點,二遍加,三遍皴,便歇了,待干而又加濃點,又加淡點一道,連總染是為七遍?!碑嬌绞瘶淠緯r,先勾出輪廓,再多次皴擦,層層積墨,達到了渾厚蒼秀的視覺效果,這種畫風影響到了近現(xiàn)代黃賓虹、李可染等諸多畫家。
龔賢至晚年時,才嘗試作少量設色畫。1676年,龔賢作《秋山飛瀑圖)(廣州美術館藏),題曰:“半畝居人年近六十,未嘗一為設色畫,蓋非素習也……”鄭博藏《秋山茅舍圖》年款“甲子”,是1684年的作品,龔賢時年66歲,正是幽居清涼山,潛心作畫,詩畫會友的相對穩(wěn)定時期,《木葉丹黃圖》(上海博物館藏)、《清涼環(huán)翠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等佳作均創(chuàng)作自這一時期。
五、 《秋山茅舍圖》淺析
江南山川有別于北方大山大川的奇絕險峻,大多山勢平緩。自五代董源始,開始使用披麻皴技法,以柔韌的中鋒線條來表現(xiàn)江南山石的秀潤多姿。畫中所繪遠山較圓潤舒展,不同于北方山石的方折陡峭,畫家用墨筆勾畫輪廓,依山勢加短披麻表現(xiàn)出紋理,線條松動參差,山腳處用淡赭石稍加渲染,再加點苔以示草木蔥蘢,使人感到畫中此山高而不險,奇中帶秀。龔賢師法董源、米芾、米友仁和沈周等諸多大家,不離南宗派體系,在《秋山茅舍圖》中同樣能體會到這個特點。
《課徒畫稿》是后人根據(jù)龔賢教授徒弟的經(jīng)驗編輯整理的山水畫著作,由淺入深,圖文并茂,詳細講解和示范了山水繪畫的筆墨技法和丘壑。其中,龔賢示范了茅亭、內殿、寺門等畫法,并寫道:“山水中有房屋,如人之有眉目。畫房子要明正仄向左向右之勢。雖極寫意,也須端正,不然令人見之,心中危殆而不安也?!贝朔械纳介g茅舍,依地勢錯落分布,畫法極簡卻一絲不茍,以細筆精致勾繪,僅在屋頂用淡赭石稍加籠染,拙樸自然。近景山腳下茅舍掩映,溪流密林,板橋靜臥,雖無人影,卻有豐富的想象空間,形成了意境深邃的生動景象。
龔賢曾言“偶寫樹一林,甚平平無奇,奈何?此時便當擱筆竭力揣摩一番,必思一出人頭地丘壑,然后續(xù)成,不然便廢此紙亦可”。此幅中、近景之樹木截然不同,對比強烈。中景之樹排布細密,繁而不亂,枯枝少葉,倍感蕭條。近景多株茂密的樹木生長于溪間汀渚緩坡之上,樹干簡潔,葉的畫法各異,或以色直接橫抹,或勾葉再施以朱砂;或以墨繪細枝,再以淡綠籠染;或以淡花青畫闊葉,再層層覆加,描繪十分細致,樹木枝伸葉展,排列前后錯落有致。山腳下植被遍布,作者以墨點苔,體現(xiàn)出了江南地區(qū)特有的氣候濕潤、草木華滋的特點。留白處作為溪水與密林叢樹相互映襯,虛實對立,畫面飽滿生動,層次感、空間感明確。
《秋山茅舍圖》作為龔賢晚年少量的設色作品之一,全幅繪秋林茅舍、山巒流泉等多重景致,呈現(xiàn)了江南地區(qū)山川秀潤、草木豐茂的生動景象,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龔賢對藝術務實認真的經(jīng)營態(tài)度和孜孜不倦的美學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