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歷史悠久,是古人扇風引涼的器具。扇子從實用工具發(fā)展為藝術品,是一個逐漸演變的過程。而扇面用于寫字作畫,也是我國古代繪畫特有的形式之一。
中國文人有處處留墨的雅好,一經文人和畫家之手,扇子便與書畫結下了不解之緣。自魏晉南北朝開始,文人便經常在扇面上繪畫、作詩、抒情達意,或贈友人。保持原樣的叫成扇,裝裱成冊頁的稱扇面,圓形的叫團扇或紈扇,折疊式的則叫折扇。詩詞文學及繪畫以扇面為載體和形式進行表現(xiàn),便稱為扇面藝術。
兩宋時期,扇面書畫風氣大盛,形成了扇面藝術的第一個高峰。此時的扇面主要是團扇扇面,產生了大量流傳至今的作品。北宋徐熙的《豆花蜻蜒圖》,黃居寀的《晚荷郭索圖》,徐崇矩的《紅廖水禽圖》,劉寀的《群魚戲藻圖》等,南宋馬世榮的《王云樓閣圖》,夏珪的《煙岫林居圖》和《遙岑煙靄圖》等。詩人陸游曾對此感慨:“吳中近事君知否,團扇家家畫放翁?!?/p>
進入元代的扇面書畫藝術呈現(xiàn)出一片寂然蕭索的景象,代表當時繪畫成就的趙孟頫、“元四家”,都少有書畫扇面的記載及作品。直到清代晚期,扇面的書畫風氣才又重新時興起來。后來者如“松江畫派”“清六家”“四僧”“揚州八怪”“金陵八家”等都在扇面藝術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頁。近代以來,任伯年、齊白石、張大干、徐悲鴻、林風眠、劉海粟、葉淺予等都有精巧扇畫。
總體來說,中國扇面書畫藝術在兩宋、明清兩大藝術高峰之間,處于一個寂然的低谷,整體呈現(xiàn)出類似“U”字形的發(fā)展軌跡。
縱觀扇面市場,其行情長期以來處于相對理性的狀態(tài),因此投資風險較小,且存在一定的升值空間。據(jù)資料顯示,2004年,在中國嘉德誕生了首批成交價逾百萬元的扇畫拍品,包括明代唐寅、文徽明、陳洪綬等8位名家的《書畫合璧》扇面以101.2萬元成交;2010年后,扇面成交高價大多在100萬元以上。可見,精品扇面從十幾萬元到數(shù)十萬元、百萬元的現(xiàn)象已不再稀奇。
在扇面強勢勁頭的背后不難發(fā)現(xiàn),引導整個扇面市場走高的仍是名家精品。有關專家表示,扇面升值空間很大,特別是近現(xiàn)代名家的作品,形式多樣,真?zhèn)舞b別性高,收藏價值極高。扇面的特殊性表現(xiàn)在其形式的特殊,創(chuàng)作空間有限,材質對筆墨的吸收性差,有折痕等各種因素,導致作畫難度較大,這就考驗了藝術家駕馭筆墨、章法布局、結構安排等諸多方面的能力。中國書畫名家,如齊白石、吳昌碩、黃賓虹、張大干、徐悲鴻等都是畫扇能手。
扇面的保存與家具相近,正確使用可以更好地延長其壽命。至于家里懸掛的扇面作品究竟尺幅大小,要根據(jù)房屋具體面積而定。北宋米芾曾說,掛畫不過三尺,否則會被磨壞污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