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禮·春官·大宗伯》記載“以玉作六器,以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脊欧堑珱]有發(fā)現(xiàn)色澤齊全的成套禮器,連禮器的種類也湊不夠,這說明《周禮》有關(guān)玉祭的規(guī)定有后人杜撰的成分。與此形成對比的是,周代墓葬中有許多典籍沒有記載的動物玉,造型栩栩如生,數(shù)量蔚為大觀,表達(dá)出周人既有遵從禮儀嚴(yán)謹(jǐn)?shù)囊幻?,也有享受生活,充滿激情的一面。我們從河南20世紀(jì)八九十年代發(fā)掘的應(yīng)國墓地、虢國墓地所見的動物玉器來詮釋周人鮮活的精神生活。
一、圓雕動物
我國早期玉器中的動物形象多是片雕動物,主要原因是省料易制,動物的側(cè)面形象既有動物的神態(tài),制作時又能事半功倍。而圓雕動物因為費(fèi)料,動物形體、紋飾不易雕刻,直到商代圓雕動物才多起來。周代圓雕動物數(shù)量較少,有些還是前朝的遺留之物,可見玉料之來之不易。我們將人也歸入動物一類,介紹7件。
1.人佩1件,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腰部。青玉,受沁呈灰白色。先將玉料解成方管狀,中部對鉆一孑L用以穿繩,正、背面雕成相同的立姿人形。眉毛粗寬,末端直立,圓眼凸出,鼻孔呈方形,面部扁平,側(cè)面有長方形耳,胸部雙臂環(huán)抱,腿部連體,雕成虎首模樣。寬2厘米,厚1.5厘米,高4.6厘米,穿孔徑0.7厘米(圖1)。
2.牛佩1件,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夫人腹部。青玉,大部受沁呈棕黃色。先將玉料解成大致圓柱體,然后用刀具、砣具修整成臥牛形象。頭前伸,抿嘴,嘴部程鉆一斜洞,前、后腿在軀體上浮雕而出,額頭上有臣形目、方角,頸部側(cè)面有尖耳,凹背、臀飾卷云紋,短尾貼于臀。長4.75厘米,高2.05厘米(圖2)。此器因身上紋飾多方折而被認(rèn)為是商代器物。
3.鱉佩1件,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墓內(nèi)棺蓋上。青玉,大部受沁呈黃白色。頭半伸,抿嘴,兩側(cè)雕出兩凸眼,蓋渾圓,周有四爪及短尾。下顎透穿一孔。長4.2厘米,寬3.5厘米,厚0.5厘米(圖3)。
4.蟬佩1件,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夫人腹部。岫玉制成,雞黃色。背略鼓,腹平。頭小嘴尖,圓眼,小翅,尖尾。嘴至尾程鉆一孔。長2.4厘米,寬1.7厘米,厚0.8厘米(圖4)。從體形來看,是蟪蛄一類的蟬。
5.蠶佩1件,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夫人左肩部。青玉,受沁呈雞黃色。曲體,短首,大眼,短頸,體長八節(jié),嘴下一斜穿。長4.1厘米,頭高0.85厘米(圖5)。
6.螞昨佩1件。出土于應(yīng)國墓地M231墓主頸部。青玉。體胖而短,短首,縱眼,脖極短,胸腔寬大,腿前伸,體三節(jié),尾翹。長1.8厘米,高1.1厘米,厚0.5厘米(圖6)。
7.蝸牛哈1件。出土于應(yīng)國墓地M86盜洞中。青玉。無殼,頭部卷曲,尾尖外展。長2.1厘米,寬1.2厘米,厚0.6厘米(圖7)。
二、片雕動物
我國早期玉器大多采用片雕形式,一來片雕是最重要的制玉方式,二來片雕易于表現(xiàn)出動物文化方面的特質(zhì),即積極向上的精神風(fēng)貌與健康優(yōu)雅的體態(tài),有時富含宗教意義的造型也是片雕的最愛。河南西周墓常見的片雕動物有人、龍、虎、牛、豬、鹿、鳥、魚等,依次介紹。
1.人佩1件,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太子右股上部處。青玉,受沁呈黃白色。整體作側(cè)面蹲踞式。人臉?biāo)坪?,大眼凸鼻小嘴,腦后梳有盤髻,頂至后頸俯踞一獨(dú)角的卷尾龍,臂膀也設(shè)計成龍形,曲體,卷鼻,圓眼,獨(dú)角,卷尾,膀部鏤空,臀部雕一小龍首,腿部折疊,無足。從姿勢來看,似在凝望星空,具體的含義未知。從頭頂龍尾形成的孔看,應(yīng)為系于腰上的掛件。此佩寬1.9厘米,高5.9厘米,厚0.25厘米(圖8)。
2.龍佩3件。其一,豬龍佩,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墓內(nèi)棺蓋上。冰青玉。豬龍頷首曲體卷尾,嘴右下有孔,左上有圓眼,額頂做出寬大的耳,耳后有下垂倒卷的角,卷角處鉆一孔,身、尾無紋。寬2.4厘米,高43厘米,厚0.25厘米(圖91。此佩一般認(rèn)為是紅山文化遺物。其二,龍佩,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太子右股上部處。青玉,受沁呈土黃色。龍體盤曲,上顎粗大,卷鼻,下顎窄小似卷牙,無眼,短方角,角根中有一圓穿。通體無紋。寬3.35厘米,高4厘米,厚0.4厘米(圖10)。其三,夔龍佩,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墓內(nèi)棺蓋上。青玉,受沁呈土黃色。龍寶瓶角,菱形眼,張嘴,翹唇,俯首,凹背,一爪蜷曲抓地,長尾后翹回卷,末端呈梭形。嘴、尾各有一穿孔。長6.4厘米,寬2.7厘米,厚0.25厘米(圖11)。
3.虎佩3件。其一,出土于應(yīng)國墓地應(yīng)侯再頭部上方。青玉。虎身半躍,昂首,張嘴,大眼程鉆,短耳,凹背,短粗尾上翹,前腿緊收,后肢用力,做猛撲狀?;⑸矸蚀T,憨厚可愛。長5.7厘米,高2.6厘米,厚0.3厘米(圖12)。其二,出土于應(yīng)國墓地M85墓主腹部。青玉,局部沾有朱砂。整體似兔。俯首,大耳,圓眼,無嘴,粗腰,高臀,短尾。背、腹部雕有多個扉牙,腹部扉牙似兔足,臀部的似短尾。長9.9厘米,寬3.4厘米,厚0.3厘米(圖13)。其三,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墓槨室東北角。青白玉,略泛黃。舊玉改制而成,利用原來紋樣配合造型。方頭,圓眼,長弓背,短粗尾拖地,頭與臀下各有分開的兩爪。原器的云紋借為虎紋。長6.1厘米,寬1.7厘米,厚0.27厘米(圖14)。
4.牛佩3件。2件為牛首的正面像,皆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墓內(nèi)棺蓋上。其一,青玉,受沁呈醬黃色。牛犄角高聳,兩耳對出,臣形目,微微雕出鼻頭,其上有一穿孔。寬9厘米,高11厘米,厚0.6厘米(圖15)。其二,青玉。正面平,背面弧凸,上薄下厚。雙角直立,內(nèi)側(cè)出犄角,角外浮雕菱形耳,面部被巨大的臣形眼和菱形眼眉占據(jù),下端雕出牛的凸起鼻孔。牛嘴下有一斜穿孔。寬3.25厘米,高5.8厘米,厚1.35厘米(圖16)。另一件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夫人腰部。青玉,局部受沁呈棕紅色。體形似豬,但因頭部有角,應(yīng)為牛。平首前伸,抿嘴,圓眼,小耳,直角,拱背,翹臀,四肢短粗。長5.5厘米,高2.65厘米,厚0.6厘米(圖17)。
5.豬佩1件,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夫人腰部。青玉,局部受沁呈土黃色。低首,長嘴,梭眼,大尖耳,拱背,短尾,四肢稍粗,蹄足。長5.5厘米,高2.7厘米,厚0.6厘米(圖18)。
6.羊佩1件,出土于應(yīng)國墓地M230盜洞中。青玉,局部受沁呈白色。羊作垂首躬身蜷曲人形。方頭,大眼,卷角,上身部刻出羊胯的范圍,前爪五分,后胯寬大,后爪四分,尾特小。角、后爪各有鉆孔。寬2.3厘米,高5.9厘米,厚0.65厘米(圖19)。
7.鹿佩2件。其一,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墓內(nèi)棺蓋上。青玉,受沁呈棕黃色。昂首,微張嘴,梭形眼,大耳后展,頂豎枝角,前腿粗壯,后腿雄健,短尾,為鹿靈動一駐的身影。長4.5厘米,高8.5厘米,厚0.4厘米(圖20)。其二,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夫人左肩部。青玉,受沁呈棕黃色。引頸回首,長嘴微張,梭形眼,長耳,高臀短尾,四肢勁壯。腿、頭部有輪廓線。此鹿或為回首張望幼兒。長45厘米,高5.1厘米,厚0.5厘米(圖21)。
8.鳥佩4件。其中鳳鳥佩2件。其一,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太子墓外棺外。青玉,未受沁。回首,尖喙,圓眼,翹冠,單足立地(實為雙足,側(cè)面只顯一足),寬尾飾扉牙。鳥身飾云紋,喙部對鉆一孔。寬2.4厘米,高5.4厘米,厚0.5厘米(圖22)。其二,出土于應(yīng)國墓地M230。青玉,局部受沁呈黃白色。鳥做昂首挺胸束尾狀,頭戴勝,拖箭冠于背,圓睛,釘頭長喙,胸部龐圓,翅長略揚(yáng),雙爪前伸抓地。鳥身有陰刻的羽紋,胸部對鉆一孔。長7.7厘米,高7.6厘米,厚0.6厘米(圖23)。另2件為一般的鳥佩。其一,出土于應(yīng)國墓地M207墓主頸部。青玉,受沁呈黃白色??s頭,尖喙,圓睛,短翅,長彎尾,小爪似緊抓樹枝。胸部一圓穿,周身邊緣被磨成鈍刃。長8.7厘米,高3.4厘米,厚0.3厘米(圖24)。其二,應(yīng)國墓地征集。兩面紋飾相同,呈臥鳥狀。昂首,釘頭喙,圓睛,垂冠,鼓胸,長翅上揚(yáng),粗尾下垂,與前爪共同支撐于地。長5.9厘米,高4厘米,厚0.3厘米(圖25)。
9.鴿佩1件,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墓內(nèi)棺蓋上。青玉,受沁布滿黃白斑。正、背面紋飾相同。昂首,尖喙,圓睛,肥胸,寬翅,寬尾下垂,爪較粗。胸部對鉆一孔,尾前管鉆半圓。寬2.6厘米,高3.5厘米,厚0.4厘米(圖26)。
10.燕佩1件,出土于應(yīng)國墓地M231墓主頸部。青玉,局部受沁呈白斑。短喙,寬頭,圓眼,長翅,短尾,做展翅飛翔狀。背部雕出頭、翅、身、尾的界限,但無羽紋。喙部對鉆一孔。長2.2厘米,寬1.95厘米,厚0.5厘米(圖27)。
11.鴟鶚佩1件,出土于應(yīng)國墓地M230盜洞中。青玉,受沁有大片白斑。短喙,寬頭,尖翅,短尾,做展翅飛翔狀。背面刻出羽紋,短喙對鉆一孔。長3.2厘米,寬5_3厘米,厚0.4厘米(圖28)。
12.魚佩樣式極多,分寬體魚與窄體魚兩種,介紹7件。其一,出土于應(yīng)國墓地M230內(nèi)棺。青玉。體平直,頭較長,背鰭、腹鰭刻劃細(xì)線,尾鰭較窄。長4.3厘米,寬1.1厘米,厚0.35厘米(圖29-1)。其二,出土于應(yīng)國墓地M230盜洞。青玉,頭尖長,斜背,寬尾,周身有刃。長5厘米,寬1.75厘米,厚0.4厘米(圖29-2)。其三,出于應(yīng)國墓地M242墓主下頷處。青玉。體細(xì)長,嘴呈釘頭狀,尾鰭斜向。長7.3厘米,寬1.5厘米,厚0.2厘米(圖29-3)。其四,出土于應(yīng)國墓地M231墓主口中。碧玉。體細(xì)長,背鰭未刻線,尾鰭斜向。長9.5厘米,寬1.2厘米,厚0.7厘米(圖29-4)。其五,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墓內(nèi)棺蓋上。青玉,未受沁。釘頭嘴,圓眼,鰭前移,身短,尾鰭稍寬。嘴部程鉆一孔。長3.1厘米,寬2.5厘米,厚0.2厘米(圖30)。其六,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墓內(nèi)棺蓋上。青玉,受沁呈淡黃色。拱身,釘頭嘴,背、腹鰭刻劃細(xì)致,鰭后有鱗狀飾,尾鰭猶長,中部一凹弧槽。長7.2厘米,寬1.8厘米,厚0.3厘米(圖31上)。其七,出土于虢國墓地虢季夫人腰部。青玉,全部受沁呈棕黃色。魚釘頭嘴前伸,正吞食一條小魚,僅剩魚尾上擺,圓眼,腮下有小爪,背鰭、腹鰭刻劃細(xì)致,尾鰭較寬。尾上有兩齒扉牙。長10.8厘米,高2.8厘米,厚0.2厘米(圖31下)。
三、結(jié)語
1.器物風(fēng)格。以上我們列出了河南西周墓常見的玉器動物,約20種,除了人為加工痕跡比較明顯的龍,其余基本上都是寫實動物。這些動物出現(xiàn)在墓葬中,說明它們與人有極密切的關(guān)系。實際上器物上不止一處的穿孔正表明它們是系在人身上的。愛美是人的天性,古人將牙、角、貝類穿孔系掛于身是比較容易做到的事,但玉這種難覓的美石,非人人能得之,得之亦非人人能治之。我們通過發(fā)掘報告知道虢國墓地、應(yīng)國墓地的玉器大多為和田玉,這就更非處于內(nèi)地的一般虢人、應(yīng)人能使用這些寶貴的玉資源。所以,這批制作上乘的玉器出現(xiàn)在國王、夫人及高級貴族墓中才是合理的事情,當(dāng)然我們也知道玉器的使用在各個朝代都是有規(guī)定的,這就是玉器所展現(xiàn)出來的禮。
這批玉器與商代玉器相比,沒有繁復(fù)的紋飾,更無恐怖的氣氛,這與周人的天命觀有很大的關(guān)系。周革商命,淡化了自然界的神秘力量,對人的作用與自然界有了重新認(rèn)知。這些人們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原本就沒有那些奇奇怪怪的紋飾,不過是一個充滿生命力的可愛群體,周人或許自認(rèn)為他們與動物是心息相通的,假若動物有思的話。他們循著這思路仿造的動物,或威武,或生猛,或憨愛,或狡黠,或嚴(yán)正,或詼諧,或恭順,或執(zhí)著,或秀美,或洋氣,或文恬,或靜思,或敏捷,或蟄伏,總之是形態(tài)與心思的完美結(jié)合。這些形象表現(xiàn)出來的無外乎平淡、自信、積極向上的精神,人們系之于身,既是身份象征,也有美的享受,更能自勵自勉,培養(yǎng)高尚情操。不過,從玉器使用范圍來講,我們不得不說這種對美的追求尚局限在貴族階層。
2.治玉技術(shù)。這些美觀的玉器要想戴在身上,還必須將璞玉階段的美石鋸解成小材,如果做圓雕動物,尚需大致鋸解成形,片雕動物則比較好辦。鋸解玉石,古代一般用動物筋、獸皮帶帶動解玉砂進(jìn)行,如果用石片、竹片帶動解玉砂,解出的玉材會比較方直。對玉器細(xì)部的琢磨,紋飾添加,必須依靠砣具,砣具與玉的接觸面較小,可以縱橫移動,從而達(dá)到成形琢紋的目的。玉器上的鉆孔主要用程鉆和管鉆。由于周代已有青銅,是否用青銅刀、青銅砣、青銅鉆治玉尚不清楚,按理是可以進(jìn)行的。
觀察以上玉器,圓雕人像使用刀具、砣具、程鉆的痕跡非常明顯,圓雕牛大致也是這樣。鱉、蟬、螞蚱、蝸牛身上砣具痕清晰,它們自然也要用到刀具。片雕人像輪廓顯然依靠刀具、線具,兼用少量的砣具,鏤空部分則用管鉆、線具,紋飾砣具痕明顯。其他動物大體也牽涉到這幾種治玉方法,我們不再一一列舉??v觀以上動物的眼眸都非正圓,這說明制眼沒有使用管鉆,是用砣具接續(xù)打磨出來的。自然,這些玉器最后要用獸皮或竹木類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