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找出留守兒童受挫的原因,從而振作精神,加強留守兒童的挫折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鍛煉意志,課堂中滲透挫折教育。
關鍵詞:留守兒童 挫折教育 樹立目標 上好健康課
對于農村中小學生來說,大都是留守兒童,他們常年得不到父母的關愛,沒有父母親在身邊陪伴,爺爺奶奶只是讓他們吃飽穿暖,隔代交流,讓他們得不到更好的教育。他們的玩伴普遍是同村的留守兒童,還有小貓小狗。心靈長時間得不到慰籍,這會讓他們容易性格孤僻,容易生氣。自我意識強,倘若考試失利或表演失誤,或人際交往中的小矛盾就自殘、自殺,還有的苦于學習的壓力,厭學出走,還有的為尋找刺激,走上犯罪的道路。如何提高留守兒童的心理素質,抓住時機對學生進行挫折教育,已成了擺在教師、家長、社會面前的一個嚴峻的課題。
留守兒童由于自我控制力和自我評價的能力較弱,所以碰到的挫折機會也會多一些,但挫折具有雙重性,是壞事也是好事,挫折可以使人失望痛苦,產生消極的心理,但在一定的條件下也能使人變得聰明起來,
找出受挫的原因,從而振作精神,究竟如何加強留守兒童的挫折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我的體會是:
一、樹立目標,鍛煉意志
首先要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有了目標就有了學習的方向,前進的動力?,F(xiàn)在學校經(jīng)常進行革命理想教育,教師和家長要以此為切入點,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的目標,崇高的理想,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力量和向上的決心,也才能讓學生堅持不懈地為之學習奮斗。周恩來的“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毛澤東的“孩兒立志出相關,學不成名誓不還”, “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無不昭示著崇高的理想,頑強的毅力。其次,要認識到學習就是不斷克服困難的過程,必須進行一定的意志努力,學習才能有所進展,古今中外有成就的科學家都有百折不撓的意志力。我在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時,讓學生體會伽利略蒙受了多數(shù)人的嘲弄,誹謗置之度外,勇往直前最后取得成功。所以意志堅強還是薄弱,對人的學習,乃至一生的事業(yè)關系極大,凡是在學業(yè)和事業(yè)上卓有成效,做出較大貢獻的人,都是意志堅強不怕困難,鍥而不舍始終如一的人。
二、教學中滲透挫折教育
課堂教學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陣地,利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機會,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寓挫折教育于社會課堂教學之中,對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戰(zhàn)勝困難,自強不息的堅強意志,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有很大幫助。
如在教學四年級語文《中彩之后》一課時,我先讓學生通讀全文,然后提出問題:1、為什么父親要用橡皮擦擦過“K”字?2中獎之后他們?yōu)槭裁床婚_心?學生通過討論得出結論,做人要講究誠信,要有正義感。教育孩子要學會誠信。又如在講《愛迪生救媽媽》一課時說到愛迪生發(fā)明電燈的故事,雖然是讀一讀的內容,但我特意重點的強調“愛迪生為找到適應制燈絲的材料,花了五年的時間,經(jīng)過了幾百次的失敗,并讓學生思考這兩個數(shù)說明了什么?像這樣在課堂上引導學生深入評價杰出人物,使學生逐步懂得人生的道路并不是都是掌聲和鮮花,失敗往往與成功并存。要正確對待成功與失敗,敢于向挫折挑戰(zhàn),提高心理素質。
三、上好健康教育課
心理健康是健康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所以健康教育課不能不開或為應付檢查上一節(jié)。上好健康教育課有利于留守兒童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小學生缺乏判斷力,模棱兩可的方法可能導致受教育者的思想混亂。為此采用正面教育更煩有效,使學生懂得受到挫折的時候,要及早找老師或者之心朋友交換自己的意見,以得到老師和朋友的理解、支持、幫助,以掃除心理上的障礙,使其健康成長。如學生早戀、父母離異等問題,教師和家長要正確引導,同時還應讓學生鍛煉自己受挫的能力,知道挫折是人生中的正?,F(xiàn)象,造成挫折的原因很多,有主觀的也有客觀的,而面對困難時多從積極的方面去想問題,把心里沮喪失望的負面信息轉化成催人奮發(fā)前進的正面信息,把前進道路中的不愉快心情變成繼續(xù)前進的動力。我班就有這樣兩個孩子,本來是不同的家庭,雙方父母離異后組成家庭,這兩個不同家庭的孩子成了一家人,可他們從不一起回家,從不主動叫對方的父母,兩個孩子一見面也是扭頭就走。孩子的心理創(chuàng)傷巨大。于是我經(jīng)常趁著班級活動的時候,需要雙方合作,鼓勵兩個孩子成為隊友,讓他們在游戲中互相鼓勵,成為朋友,久而久之,孩子在游戲中忘了隔閡。
加強留守兒童的挫折教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不僅教師要付出艱辛,家長和社會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只有三者相互協(xié)調,才能培養(yǎng)出適應新形勢的高素質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教師是學生心中的太陽,愛是幫助彼此的最大力量,唯有懷著這樣的心愿教育才有永恒的生命,而我也以一顆責任心,一顆愛心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以火一樣的激情,培育學生的智慧之花,以慈母般的愛心,引導學生探索人生之路,始終不渝地引導他們走向輝煌燦爛的明天。
參考文獻
[1]任道玲.留守兒童媒介形象呈現(xiàn)研究(2004-2016)[D]。華東師范大學,2018.
[2]謝玉蘭.農村留守兒童情緒性問題行為及影響因素研究[D].西南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