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玲
摘要:閱讀能力是學生的首要能力,努力使學生具備良好的課外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課外閱讀興趣呢?本文從尋找源頭活水,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開展豐富的課外閱讀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利用化現(xiàn)代媒體渠道,開展課外閱讀;依托課內(nèi)資源,提高課外閱讀能力四方面入手,探討了培養(yǎng)學生課外閱讀興趣的方法。
關鍵詞: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培養(yǎng)興趣;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3.23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8)19-084-1
小學語文課外閱讀包括以下幾方面:一是與課文的作者、人物、創(chuàng)作背景有關的介紹或故事;二是與課文題材相當、相似的文章;三是與課文類似的作品。課外閱讀可加深你對原課文的理解,也能增加自己的知識積累.
一、尋找源頭活水,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
課堂是學習語文的主陣地,課堂閱讀是課外閱讀的基礎,課外閱讀則是課堂閱讀的延伸,教師在教學中應很好地發(fā)揮教材的優(yōu)勢,把學生的閱讀興趣延續(xù)到課外,把課堂教學與課外閱讀有機地結合起來,促進課外閱讀的開展。
如學習了《美麗的集郵冊》,教師可這樣激趣:集郵可以增長知識。同學們還想了解世界的其他歷史,認識了歷史上杰出的人物嗎?請走進《世界五千年》這本書。這部書內(nèi)容豐富、生動有趣,文字淺顯易懂,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群。這時,學生的閱讀熱情往往非常高漲。這樣的契機在小語課文中是很多的,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經(jīng)常有目的、有計劃地向?qū)W生介紹一些書中人物、內(nèi)容梗概或精彩片斷,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興趣。如教學《“三顆紐扣”的房子》后,教師可向?qū)W生推薦《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選》……這樣學生就會被興趣推動,帶著強烈的欲望閱讀,感受名著的魅力。
二、開展豐富的課外閱讀活動,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會收到實效的。為了彌補學生書源的不足,可以設立“圖書角”,教師動員學生把個人的圖書暫時存放在班里,組織學生自己管理借閱。圖書角設在教室一角,課間課余隨時借還,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動圖書箱”的辦法,由各班干部輪流負責圖書的保管、借閱工作。為了介紹圖書,也可以組織學生舉辦圖書展覽,把被介紹的圖書陳列出來,同時展出學生整理編寫的宣傳圖書的資料。資料可包括圖書內(nèi)容提要,作者簡介,時代背景等,這樣就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閱讀條件。通過開展“講故事”、“讀書匯報會”、“展評優(yōu)秀的讀書筆記”、“剪貼冊”、“手抄報”、“知識競賽”、“比賽查閱資料”、“詩歌朗誦比賽”等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在享受閱讀的樂趣中,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diào)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
三、利用化現(xiàn)代媒體渠道開展課外閱讀
為了培養(yǎng)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我結合教材特點和本班學生的實際,引導學生正確利用這四大媒體技術來開展閱讀,指導學生自覺抵制和消除垃圾信息的干擾和侵蝕。教師在電視節(jié)目的選擇方面應給予學生正確引導,鼓勵學生適時、有選擇地收看少兒節(jié)目、動物世界、新聞聯(lián)播等節(jié)目,并結合主題班隊會開展討論,對當今世界的看法、對自然野生動物的分布情況等暢所欲言,也課組織學生進行設計手抄報、開故事會等活動。通過這些形式,既擴充個體知識信息的容量,又促進學生思維能力表達能力的提高,使學生逐步養(yǎng)成主動探索,主動閱讀的習慣。
四、依托課內(nèi)資源,提高課外閱讀能力
學習語文,光是聽老師的分析講授,而缺乏自身的感悟,是不行的。“感悟”是學生在閱讀中靠自己的鉆研、領會或在別人的啟發(fā)、點撥下,經(jīng)揣摩而獲得理解、啟迪悟性的一種過程,而“悟性”則是指一種透徹了解事物、通曉洞察事理的能力。若要學生真正地學好語文,必須重視對學生悟性的啟迪,努力使學生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能有所感悟。但是悟性的培養(yǎng)、提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就,它必須依靠教師傳授一定知識,在此基礎上,學生有充分的時間去體會、消化,并在實踐中加以鞏固、提高。我們常說課內(nèi)得法、課外得益,這就很明確地告訴了我們,學生閱讀、寫作水平的提高、悟性的啟迪,僅靠課內(nèi)的學習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依賴課外閱讀。因此,我結合教材特點,把相關的課外閱讀納入單元教學中,使兩種形式更好地優(yōu)勢互補,使課外的閱讀成為是課內(nèi)教學的延伸。例如:在教學《炮手》這篇課文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課文內(nèi)容,理解炮手為了國家利益,親手炸掉了自己被侵略者占據(jù)的家園的這種“舍小家,顧大家”的高尚品質(zhì),讓這些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孩子對戰(zhàn)爭有所了解。上課前我鼓勵學生搜集有關戰(zhàn)爭的資料、閱讀有關戰(zhàn)爭的故事,課后又結合課后問題讓他們談談對戰(zhàn)爭的認識,寫讀后感。這樣讓學生從中進行知識的積累、梳理,通過作摘錄、記讀書筆記、寫讀后感、自己創(chuàng)作等,使他們對課內(nèi)的學習能作進一步的感悟、實踐、運用,從而提高他們的感悟力,使所學知識內(nèi)化,進而提高了閱讀、寫作能力。
課外閱讀是一項較難實施的系統(tǒng)工程,并非一蹴而就,立竿見影的。因此,教師必須循循善誘,逐漸讓讀書成為學生的習慣和生命的需要,讓我們的學生熱愛閱讀,自由自在地遨游于知識的海洋!
[參考文獻]
[1]李英.小學生課外閱讀方法初探[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03).
[2]張依蕓.淺談小學課外閱讀指導的有效方法[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09(07).
[3]解文輝,解思橋.加強課外閱讀 提高語文素質(zhì)[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1(03).
[4]孫麗維.小學生課外閱讀現(xiàn)狀調(diào)查及問題研究[D].西南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