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家長很重視對孩子的教育,在親子教育方面遵循原則,會讓你的教育更有效。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意識特別強,只要和孩子在一起時,總會自以為是地把自己視為孩子的教師,對其不停地指指點點,而忽視良好親子關系的構建,造成父母在越位當教師的同時,失位于父母的角色。孩子會有除父母之外的很多教師,但只有父母才能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感受孩子的喜悅和憂傷,給予孩子全部的尊重和信任。也只有父母才有能力讓孩子感覺到他們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人。
關系大于教育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會遇到很多問題,需要父母的教育。在保持良好關系基礎上的教育才容易收到效果,才更有意義,因為這會影響到孩子良好品行及心理素質的形成。
“關系大于教育”就是說要教育孩子,就要先改善親子關系。作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同樣一句話,如果是父母說出來,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和孩子建立親密的親子關系,需要每天一點一滴的積累。高品質的關系建立,需要父母每天專注地陪伴孩子最少15分鐘,而一邊看著手機,一邊陪伴不能算高品質。這個時間里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讀書講故事,一起做游戲打球,一起觀察小動物,研究自然花草等。這是不加評判、沒有指責、沒有輕視,只有很單純、很專注、很幸福地在一起享受的過程。只有和孩子結成彼此非常信賴的親子關系,父母的引導才會順利實現。
當然改善關系不是去討好孩子,一味地認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決的問題和父母與孩子的親密關系分開,比如學習和親密關系是兩回事,不要說“你不好好學習就不是我的兒子”。要知道,孩子身上很多問題的出現其實都是在表達對父母的不滿。
用成長發(fā)展的眼光
孩子對事物認識的過程就是成長的過程,不要過于追究孩子在細節(jié)上地對錯,不要給孩子灌輸“只有這樣做才是對的,否則都是錯的”觀念,這會讓孩子的心理認知形成偏差,產生“刺猬心理”,將來在與人相處時總是跟別人較真,在人際交往中處于弱勢。
對于小孩子說謊、打鬧等,不要去打壓他,而是要引導他。如:聰明的孩子不會犯這樣的錯誤,這樣的錯誤以后要改掉。如果非要懲罰,家長一定要“手下留情”。
試想,一個5、6歲的孩子與一個年輕人當街撒尿,沒有人會嚴厲指責孩子,但對年輕人而言的性質就不同。所以不要把小孩子犯錯看成重要的事情,有時候孩子犯錯也是一種學習進步的機會。
有這么一個例子:我的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能基本讀通二年級的語文課本,但卻把店名“淮南牛肉湯”的“淮”就是念作“準”,怎么糾正他也不接受。到了二年級他學會查字典了,讀音自然也就糾正過來了。
教育方式大于教育內容
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不在于內容如何,而在于教育方式是否正確,在于教育行為對孩子是否有效。對于中低年級的孩子來說,他們不能學習方程,因為這時他們的抽象思維還沒有形成。所以就算父母講述得頭頭是道,分析問題滴水不漏,可孩子依舊不買賬,就是這個道理。
如你想要孩子停止游戲或電視節(jié)目,簡單的命令或動手關機,孩子一定十分不樂意甚至反感。你要平靜自己的情緒,除了在時間上“事先約定”,要抓住節(jié)目情節(jié)平淡或換集的機會發(fā)出相關指令,效果會好一些。對于大一點的孩子來說,更要體現這樣的原則。至于不能多看電視的道理,等雙方心情平靜后再說。有的家長用“角色互換”方式應對孩子作業(yè)磨蹭現象??傊还苁裁捶绞?,都是為了實現我們的教育目標。
其實童年在技能和知識上的優(yōu)勢對于孩子整個人生的積極影響是微乎其微的。最重要的是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好的親子關系本身就是好的教育,其中的關系不僅是教育的方式也是教育的內容。如果親子關系不好,家長會發(fā)現很難教育孩子,家長的話讓孩子不愛聽不想聽;如果親子關系好,不僅會讓孩子更加合作,而且在這種親子關系中學會很多,比如平等。如果父母在和孩子相處中,能堅持自己的原則的同時也尊重孩子的需要,那么孩子就會學會平等待人,將來走出家門,對別人就會不卑不亢,受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