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禺先生說:“課堂表演可以激發(fā)學生潛在的智力,使他們對聽課、讀書產(chǎn)生興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贝_實,課堂表演因其形式的生動活潑,能很好地營造課堂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引導其主動閱讀,積極練筆,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習作表達。那么,小學高年級的教學如何實施課堂表演體驗,提高習作表達效率呢?
以演拓思,訓練表達
小學生對語言形式的記憶較強,但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能力較弱。運用表演法,讓學生從整體入手感悟語言形式,訓練表達,能有效降低學習的難度,提高學生的讀寫興趣。
《楊氏之子》是小學階段學生接觸到的第一篇文言文。教學時,筆者巧妙利用文本資源,讓學生學中演,演中學,克服了學習文言文的畏難情緒,有效訓練了表達。在學到“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睍r,筆者不急于理解句意,而是要求同桌分角色讀好對話。之后請大家在班上找找:看看班上有沒有誰的姓氏也有這種特點,自找搭檔學著文中的孔君平和楊氏之子演一演。一位姓程的同學和一位姓候的同學走上講臺開始了他們的表演:候同學裝模作樣地指著紙上畫著的橙說道:此是君家果。程同學摸了摸下巴,指著紙上畫著的猴子說道:未聞猴子是夫子家獸。在愉快的表演氛圍中,學生輕松地了解了文言大意,感悟了人物形象。這樣的表演有效地把文言句式融會貫通,不著痕跡地進行了句式的練習、遷移,為作文表達奠定了基礎。
以演促讀,理解形象
語文課不僅要讓學生學習語言,也要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形象,進行正確的人文熏陶。課堂表演能有效地牽引學生進入語言文字的學習,獲得豐富的情感體驗,準確地感悟人物形象。
學習《將相和》一課,在學完“負荊請罪”這個故事后,發(fā)現(xiàn)學生對廉頗和藺相如這兩個人物形象的理解還比較膚淺。于是筆者引導學生抓住文中關鍵的詞語仔細按摩,然后指導學生進行神態(tài)、動作、語言的模仿訓練,要求一邊模仿一邊思考:廉頗背荊條時的動作應該是怎樣的?為什么要用“跪著”這個動作,手上又應該有什么動作?負荊請罪時,廉頗和藺相如的臉上分別是一副怎樣的表情?眼睛怎樣、臉部表情又怎樣?為什么要有這樣的動作、表情?說話時語氣、語速、語調又該怎樣?為什么要這樣說?……通過故事表演,促使學生放眼全文尋找表演的依托點,然后仔細揣摩、思考,以演促讀,演中感悟,對人物的形象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課后再引導學生把課堂表演過程記錄下來,從讀到寫,有效地培養(yǎng)了寫的能力。
以演代講,自主研讀
教學中,教者要巧妙利用文本形式、內容的特點,創(chuàng)設表演情境,有的放矢地引導學生進行表演。在表演中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熱情,讓學生自主研讀文本,邊演邊悟,達到理解內容,體悟情感之目的。
《半截蠟燭》是一篇劇本。根據(jù)這一獨特的文本形式,筆者巧妙地引導學生進行表演體驗,以演代講。筆者先引導學生了解“劇本”這一特殊體裁。接著要求他們分配好角色,自由組合,把這個故事演一演。學生興趣濃厚,在確定了自己的角色后,開始認真研讀文本,動筆圈畫出與自己表演有關的句子。特別是表演的動作、神態(tài)等關鍵的地方則相應引導他們仔細揣摩,在關鍵處批注自己的想法、做法。接著,引導他們進行模仿、訓練。20分鐘后,學生們開始表演,他們演得逼真、形象,特別是對人物角色的拿捏很到位。比起教師灌輸式的講解,學生這種邊演邊學的效果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們通過讀一讀,找一找,思一思,寫一寫,演一演,實現(xiàn)了文本的內化與遷移,既習得知識,又巧妙地進行了練筆,訓練了表達。
以演促評,發(fā)展個性
發(fā)展孩子的個性,是新課標的要求。教學中我們應當把學習、思考、表達的權利還給學生,鼓勵他們發(fā)表自己的獨道的見解,釋放孩子的個性,而課堂表演、演中評價就是釋放學生個性的有效的途徑。
學習《小嘎子和胖墩兒比賽摔跤》一課,在引導學生研讀了課文之后,筆者放手讓學生把他們摔跤的過程演一演。之后,引導學生依托文本以練筆的形式對表演展開評價,學生紛紛動筆,寫下了自己的評價。學生1:小嘎子演得好,因為他在說“要不,摔跤”這句話時眼珠一轉,把小嘎子的聰明演出來了。學生2:胖墩兒也演得不錯,你看他在摔跤之前特意裝作吐了一口唾沫在手上,還搓了幾下,把胖墩兒摔跤的能手的特點演出來了。學生寫下的評價能以本為本,有理有據(jù),極富個性。此舉訓練了學生的思維,發(fā)展了學生的個性,并于無痕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習作表達。
“表演”是課堂的催化劑,又是習作表達的有效途徑。它使單一的課堂變得生動有趣,激發(fā)了學生讀與寫的欲望,使原本被動的學習變得主動積極。教學中,我們要把握好教材特點,適時適度地進行課堂表演,培養(yǎng)閱讀與習作的能力,有效提高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