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劍虹
我看乾隆
★“乾隆?他是行政管理的高手!”
★“在這方面,他天賦過人?!?/p>
★“皇帝自然有皇帝的譜兒。不過為他干活,賞罰分明,這點不錯?!?/p>
★“僅以收藏和藝術為例,他有諸多獨到而合理的管理措施。不會去隨心所欲、毫無章法。”
★“他對此的用心和精力旺盛,常人難以比擬?!?/p>
我們今天所見的傳世文物大多來自清宮收藏和制造,而清宮收藏和制造在乾隆時期達到頂峰,書畫、古籍、瓷器、玉器、鐘表、金石等諸多方面均屬上乘。
完善制度
能出現(xiàn)這種盛況,一方面與乾隆皇帝個人喜好有關。清代嚴格的皇子教育制度使得乾隆皇帝的文化修養(yǎng)很高,中國傳統(tǒng)文人的愛好他一項也不曾落下,處理朝政之余,經(jīng)常談經(jīng)論道、題詩作畫、把玩古玩、游覽美景。有外國觀察家把他描述成一個“精力過人、不知疲倦、不知饜足的藝術收藏者”。
《嘯亭雜錄》曾記載乾隆皇帝經(jīng)常去如意館看畫師們作畫,如果見到畫得不好的,則親自指導,受到指導的畫師以此為榮。加之其在位時間長,有充足的時間和金錢去搜求稀罕之物,去制造精美之物。
另一方面,這種藝術發(fā)展的盛況,與當時相對完善的管理體制是分不開的。要知道,僅有收藏和制作,如果管理不善,也會帶來文物的損壞與流失。乾隆皇帝是行政管理的高手,善于設計制度,他這方面的天賦也體現(xiàn)在對自己孜孜以求而來的各類寶貝上。
乾隆王朝充分利用則例建立、完善了清官收藏與制造管理制度?!皠t”意為辦事準則,“例”意為處理公務中的成案或定例,合在一起就是衙門的辦事規(guī)則,一般由諭旨、奏準、覆議等構成。清代各衙門均有自己的則例,皇宮也如此,大大小小各類則例多達幾十種,其中最為綜合、覆蓋面最廣的當屬《內務府先行則例》、《欽定宮中現(xiàn)行則例》,以下提到的內容都見之于這兩個則例。
賞罰分明
清順治、康熙年間,收貯內府各類珍寶最主要的機構一一六庫基本設立完成,但針對六庫的管理制度的完善卻是由乾隆完成的。這種完善表現(xiàn)在:一是增加專職管理人員。乾隆十二年,六庫庫使由六名增加為十二名,增加了一倍;二是任命外朝官員牽制內務府人員。內庫向屬內務府管轄范圍,內務府由上三旗人員構成,彼此熟識,為了防止互相串通、搞腐敗,乾隆三十三年,皇帝命令從朝廷六部中選拔人員,與內務府所屬的庫官一同管理六庫,而且三年一換。在這些專管各庫庫務的人員之上還有總管六庫郎中,這一職位有二名,這二名人選全部來自于六部。
這樣,由外朝官員管理內府事務,實現(xiàn)了乾隆分而治之的思想。作為精明的帝王,乾隆深深明白大臣們之間的串通勾結有多大危害,他可不想自家倉庫管理員也出現(xiàn)這種情況,因此,盡可能地進行分權與制約無疑是良策。
宮中活計做得好不好,匠役很關鍵。沒有出色的匠役,或者匠役不認真做活,即便皇帝要求再高,也無從實現(xiàn)。乾隆皇帝恩威并用,一方面,規(guī)定初學者不得成做活計,“一年者,為學手,不令成造活計”。學習三年考核仍不過關的,革退,其上級連帶受罰,“如三年后仍不能成造活計,即行革退,該管匠役交該處查議,領催等嚴加責處”。另一方面,對能工巧將給予額外獎勵,例如“如有特等精巧者,奏明加給錢糧”。
從事宮中各項日常事務的太監(jiān)宮女們也得小心行事?!陡魈幨最I太監(jiān)等處分則例》中有一條就是這么規(guī)定的:“凡各宮殿等處太監(jiān)等,收貯一切陳設器皿等官物,有不謹慎屏當,以致失誤傷損者,系首領,罰四個月月銀,系太監(jiān),重責四十板,其首領等非系本身犯罪,系該管太監(jiān)犯罪者,系失于覺察例,應照本罪減等,罰一個月月銀。”
高標準嚴要求
除了加強對人的管理,乾隆對物的要求也是非常注重的。因成造活計不符合皇帝心意、達不到皇帝要求而受罰的比比皆是。例如乾隆五十二年,造辦處成做的朝珠箱子粗糙,乾隆皇帝下旨讓內務府總管大臣福長安查辦此事,成做箱子的匠役、監(jiān)造官員、專管官員等一干人等均受到不同程度的處罰。
一個包裝用品尚且如此,其他就可想而知了。有這樣一道名為“奏為燒造瓷器甚糙不加嚴譴謝恩事”的奏折,是時任九江關監(jiān)督唐英寫給乾隆的,一看名稱想必大家就知道大概是啥事情了。乾隆六年,唐英監(jiān)制燒造了一批瓷器,乾隆并不滿意,“唐英燒造上色瓷器甚糙,釉水不好,瓷器內亦有破的,著怡親王寄字與唐英,欽此?!碧朴⒑卧S人也?當時中國瓷器業(yè)的大咖啊,負責景德鎮(zhèn)御窯廠近三十年,他負責監(jiān)造的瓷器能有差的嗎?然而,實際上真的就有乾隆看不上的,這一批就是。
“奴才欽承之下,不勝戰(zhàn)栗悚惶,伏查上年秋間正值監(jiān)造催總默爾森額抱病之時,奴才又距廠三百余里,不能逐件指點,以致所得瓷器不無粗糙,至運解到京,一路換船前進,幾經(jīng)扛抬搬運,未免動搖磕觸,致有破損之件,此皆奴才料理未周,疏忽之咎實難自迨,蒙皇上隆恩,不加嚴譴,惟命怡親王寄字教導,奴才犬馬感激之衷,與惶懼之念,並刻凜靡寧,今奉差協(xié)造之內務府員外郎六十三從前由藥房筆帖式,同奴才在廠協(xié)辦三年,頗為熟諳,昨到九江,奴才又與彼細加講究,嗣后奴才自當與六十三協(xié)盡心力,欽遵恩旨,小心敬謹辦理燒造,以仰酬皇上格外隆恩于萬一?!?/p>
唐英哪敢怠慢,立馬賠罪,并細細說明事由以及整改措施。
筆者曾統(tǒng)計過乾隆十年至五十八年間江南三織造進貢的緞疋質量數(shù)據(jù),質量非常高,合格率達到了98%至99.93%。作為當時紡織界的最高水平,江南三織造擁有最好的機器與最頂級的工匠,產(chǎn)品又是為宮廷所用,質量高并不出入意料。但出入意料的是,伴隨著如此高質量產(chǎn)品的是乾隆加強質量管理的三令五申。乾隆七年的一道諭旨就說明了當時的這種狀況:“三處織造錢糧今俱寬裕支給,前因所織緞疋粗糙,曾經(jīng)申飭,今所織緞疋仍復粗糙,反不及外機緞疋,是何道理?著交與內務府總管嚴加申飭,嗣后仍似此粗糙,斷乎不可?!?/p>
正是因為這些高標準、嚴要求,加上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堅持與積累,乾隆朝不但對清宮收藏與制造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是對中華物質文化遺產(chǎn)的傳承與保護做出了重要貢獻。我們今天講宮廷精品,講文化傳承,自然是越不過乾隆這道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