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廣州市荔灣區(qū)中醫(yī)醫(yī)院針灸科,廣東 廣州 510000;2.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405
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結直腸炎癥性疾病,其病因和發(fā)病機制迄今尚未明確。UC的臨床表現通常為粘液膿血便、腹痛、腹瀉、里急后重以及不同程度的全身癥狀,是消化科的常見疾病[1]。具有發(fā)作、緩解和復發(fā)相互交替的特點,遷延難愈,是醫(yī)學界公認的難治性疾病,且與結腸癌的發(fā)生關系密切[2-3]?,F代醫(yī)學治療UC多以糖皮質激素、氨基水楊酸、免疫抑制劑為主,雖能有效緩解臨床癥狀,但存在著復發(fā)率高和不良反應多等弊端。近年來,中醫(yī)藥在治療UC方面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本研究通過針灸結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UC,取得了良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96例確診為UC的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8例,男性27例,女性21例;年齡18~61歲,平均年齡(35.1±6.2)歲;病程8個月至30年,平均病程(7.8±3.6)年。對照組48例,男性22例,女性26例;年齡17~62歲,平均年齡(32.7±5.9)歲;病程15個月至33年,平均病程(9.1±4.0)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診斷標準 潰瘍性結腸炎診斷標準:符合《對我國炎癥性腸病診斷治療規(guī)范的共識意見》[4]和《潰瘍性結腸炎中西醫(yī)結合診療指南(草案)》中的中醫(yī)診斷標準[5]。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上述診斷標準;②臨床表現為腹瀉、粘液膿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癥狀,并且發(fā)作、緩解和復發(fā)相互交替超過1個月病情穩(wěn)定者;③年齡<75歲,小學文化以上;④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的患者。
1.4 排除標準 ①細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血吸蟲病、腸結核等特異性感染性結腸炎及肉芽腫性結腸炎、放射性結腸炎者。②急性傳染病、精神病史,合并其它身心疾病等。③月經期、娠或哺乳期婦女。④合并嚴重心、腎、肺功能衰竭和惡性腫瘤患或其他嚴重軀體疾病不能配合檢查者。⑤1個月內有其他治療潰瘍性結腸炎藥物服用史的患者。
1.5 脫落標準 ①患者自行退出(療效不理想,或出現不良反應);②研究中被動退出(依從性差,未按規(guī)定治療);③隨訪失敗;④采用該治療方法有效,但患者為加速療效,合并使用其他療法或藥物而無法判定療效者。
1.6 方法
1.6.1 對照組 給予基礎治療,常規(guī)應用美沙拉嗪腸溶片[6](德國霍克大藥廠LosanPhamaGmbH;注冊證號:H20030501;規(guī)格:0.25 g×100片/盒),口服,0.25 g/片,2片/次,3次/d。4周為1個療程,共治療1個療程。
1.6.2 治療組 在基礎治療的同時給予針灸(蘇州醫(yī)療用品有限公司,批號:180203;規(guī)格:(0.25mm×40 mm)結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取穴:中脘、天樞、上巨虛;大腸濕熱型加曲池、合谷;脾虛濕蘊型加陰陵泉、足三里;肝郁脾虛型加太沖、三陰交,脾腎陽虛型加神闕、關元。針灸用法:神闕、關元均采用隔姜灸,3~5壯/次,每日1次;足三里懸灸或溫針灸,20 min/次;其余穴位采用針刺,手法為平補平瀉;留針20 min,每5 min行針1次。方藥:自擬結腸一號方。組成:石菖蒲6 g,地龍6 g,公丁香3 g,敗醬草9 g,白芷6 g,地榆15 g,射干6 g,五倍子6 g,兒茶3 g,甲珠3 g等15味藥。中藥用法:將兒茶、甲珠2味藥研粉,余下13味藥煎取藥液150 mL,兌入藥粉,待溫至39~40℃臨睡前保留灌腸。持續(xù)時間40~50 min,1次/ d,以4周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禁一切生冷,油膩、辛辣食物。治療4周后復查結腸鏡。
1.7 觀察指標及方法 所有患者均于治療前后采用Geboes指數量表[7]評價腸道黏膜病變程度,采用IBDQ 量表評分[7]評價日常生活質量。
1.8 療效評定標準 依據2007年中華醫(y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炎癥性腸病協(xié)作組制訂的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評價標準[8]。完全緩解:臨床癥狀消失,結腸鏡檢查粘膜大致正常;有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結腸鏡復查粘膜輕度炎癥或假息肉形成;無效:經治療后臨床癥狀、內鏡及病理檢查無改善??傆行蕿橥耆徑饴始坝行手?。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按照潰瘍性結腸炎療效評價標準,對兩組近期臨床治療的完全緩解、有效、無效情況進行統(tǒng)計。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近期療效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比較,*P<0.05。
2.2 兩組治療前后電子結腸鏡檢查情況 治療前后兩組電子結腸鏡情況組內比較,治療組在治療糜爛(輕度)和潰瘍(中度)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對照組在治療潰瘍(中度)方面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兩組間比較,治療組在治療潰瘍(中度)方面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電子結腸鏡檢查情況比較 (例)
注: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Geboes指數評分和IBDQ 量表評分比較 對照組患者治療后Geboes指數評分和IBDQ量表評分分別為(0.97±0.12)分、(176.23±22.26)分;治療組患者治療后Geboes指數評分和IBDQ量表評分分別為(0.39±0.08)分、(210.60±25.01)分;治療組患者治療后Geboes指數評分和IBDQ量表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Geboes指數和IBDQ量表評分比較 (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相比,△P<0.05;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0.05。
2.4 兩組組患者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和對照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分別為6.25%(3/48)、10.42%(5/48);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意義(P>0.05)。治療組有3例老年病人在中藥保留灌腸后出現輕度腹痛、便意窘迫感,經改用減半劑量后未再出現上述癥狀,考慮與患者年齡偏大、體質偏弱有關。對照組有5例病人在服藥期間有惡心、胃部不適等癥狀。除此以外,全組病人治療期間無其它任何不良反應。治療前后兩組病人肝腎功能正常。
UC是一種非特異性的結直腸炎癥性疾病,通常出現粘液膿血便、腹痛、腹瀉等癥狀?;A治療方案為常規(guī)應用美沙拉嗪腸溶片,美沙拉嗪作為西醫(yī)治療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臨床首選藥物之一,其有效成分是5-ASA,主要藥理作用是抑制過氧化物酶及血小板活化因子的活性,減少炎癥介質,清除自由基,降低腸黏膜損害[9]。中醫(yī)根據UC粘液膿血便的臨床表現和遷延難愈的病情特點,將本病歸屬于 “泄瀉”、“腹痛”、“痢疾”、“腸風”、“臟毒”等范疇[10]。由于UC臨床反復發(fā)作的特點,又可將UC歸屬于“痢疾”之“休息痢”的范疇[11]。認為活動期基本病機主要是濕熱蘊腸,兼有陽氣不足;緩解期則為脾腎陽虛不足,兼有濕熱余邪留戀[12]?;顒悠谥蝿t以清熱化濕、調氣和血、斂瘡生肌為主,緩解期治則以健脾益氣、化濕助運、兼補腎固本為主[12],佐以清熱化濕之法。本院自1994年開始開展UC的中醫(yī)診治工作,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逐漸摸索出一套包含中藥口服、保留灌腸、針灸、臟腑按摩等多位一體治療手段的中醫(yī)特色療法。在本項研究中,主要觀察了針灸聯(lián)合中藥保留灌腸治療UC的療效,天樞穴為大腸之募穴,上巨虛穴為大腸之下合穴,宗《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陽病治陰”、《靈樞·邪氣臟腑病形》“合治內腑”之旨,針刺天樞、上巨虛能夠通調大腸腑氣,調氣化濕以行滯;足三里穴為強身健體保健要穴之一,具有健脾和胃、補中益氣、扶正祛邪的功效,且針灸足三里可雙向調節(jié)胃腸蠕動,提高食欲、幫助消化,提高人體抗病能力[14]。彭楚湘等[15]研究表明,足三里配伍內關、中脘及公孫,可以改善急性胃黏膜損傷,效果最為顯著。曲池穴、合谷穴能清瀉腸胃濕熱以止??;陰陵泉穴具有健脾利濕之功;太沖穴可清熱平肝,調暢氣機;灸神闕穴、關元穴可溫腎固本。現代醫(yī)學實驗證明針灸能夠調節(jié)UC患者機體免疫功能,調節(jié)相關細胞因子和基因的表達,對結腸粘膜具有明顯的保護作用[16]。采用中藥湯劑保留灌腸具有高濃度藥物直達病所,腸壁吸收藥物有效成分快,效果直接,藥物利用度高,無消化道刺激等不良反應的優(yōu)點[17-18]能夠使藥物直接作用于腸道病變部位,可避免肝臟的首過效應,防止胃液和消化酶對藥物的破壞,從而提高藥物利用率,且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或減輕了藥物對肝腎的損害。自擬結腸一號灌腸方中:敗醬草清熱消毒排膿[18],地龍活血化瘀,石菖蒲化濕和中,五倍子、兒茶斂瘡生肌,白芷排膿祛腐、生肌長肉,諸藥合用具有清熱化濕、活血消腫、護膜生肌的作用,通過改善腸道微循環(huán),促進炎癥的吸收和潰瘍的愈合,達到局部病理改變的好轉乃至痊愈。如上針藥配合治療可達到局部與整體、治標與治本兼顧的效果,而且具有祛邪不傷正氣,扶正不忘祛邪的優(yōu)點。本項研究結果顯示在西醫(yī)治療基礎上聯(lián)合針灸及中藥保留灌腸治療潰瘍性結腸炎具有確切的臨床療效,且不良反應少、操作簡便,具有廣泛的應用前景,值得進一步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