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醉
在太空中活動,航天服必不可少。畢竟,穿著普通的衣服是無法在太空中活動的。航天服與普通衣服最大的不同點在于,它是一個維生的系統(tǒng)。目前,我國航天員服裝系列分為在軌系列、地面系列和服裝配飾,共有10套。這其中最引入注目的自然就是在軌系列航天服啦!
在軌系列航天服是保護航天員在太空不受低溫、射線等侵害,并提供航天員生存所需的氧氣和氣壓的個人裝備系統(tǒng)。根據(jù)使用環(huán)境的不同,它又分為艙內(nèi)航天服和艙外航天服,主要由服裝、生保系統(tǒng)和通信系統(tǒng)等組成。
至關重要的艙內(nèi)航天服
艙內(nèi)航天服由壓力服裝、頭盔與手套、應急供氧和通風管路、通信系統(tǒng)等組成。因為艙內(nèi)航天服相對笨拙,不利于航天員進行工作、運動等必要的活動。因此,平常航天器在軌飛行的時候,航天員們并不會穿著艙內(nèi)航天服。
除了在航天器升空和著陸的過程中,航天員出于安全的考慮需要穿著艙內(nèi)航天服之外,當遇到航天器發(fā)生泄漏、艙內(nèi)壓力突然發(fā)生變化的時候,航天員也會迅速穿上艙內(nèi)航天服。正常起降過程中,艙內(nèi)航天服和航天器中配套的供氧、供氣系統(tǒng)是連通的。通風系統(tǒng)可以給航天服通風,以帶走航天員身體散發(fā)出來的熱量。一旦艙內(nèi)壓力出現(xiàn)異常,通風系統(tǒng)會立即關閉,使航天服內(nèi)部形成一個密閉的供氧狀態(tài)。隨后,供氧系統(tǒng)就會向航天服內(nèi)充壓供氧,并提供一定的溫度保障和通信功能。
當遇到危險時,艙內(nèi)航天服可以給航天員提供一個最小的近體生存環(huán)境。簡單地說,就是我們可以通過航天服和艙載供氧系統(tǒng)來提供給航天員所需要的氧氣和壓力。
目前,我國所使用的艙內(nèi)航天服可以為航天員提供6個小時的氧氣、壓力應急時間。
我國迄今為止有兩位女航天員都順利進入了太空。女航天員相對來說身體纖細,為了保證她們能夠在應急狀態(tài)下依然能夠完成必要的操作,因此對于女航天員的艙內(nèi)航天服又特別做出了適體性的改進。比如說手套,就需要針對女航天員的手形專門制模再生產(chǎn)。
其貌不揚的艙外航天服
猶如一件純白色的特大碼、加厚的羽絨服,身體部位又有些像盔甲,四肢部位則臃腫得像面包,背后還有個1米多高的大背包,這就是我國“飛天”艙外航天服給人的第一印象。然而,這件貌不驚人的航天服造價卻超過了3 000萬元!
艙外航天服
重量:120千克
顏色:白色
造價:約3 000萬元
組成:用料軟硬結(jié)合,從上到下依次是頭盔、上肢、軀干、下肢、壓力手套、靴子
適用:四肢裝有調(diào)節(jié)帶,通過調(diào)節(jié)上臂、小臂和下肢的長度,身高1.60~1.80米的人都能穿上
耐力:可支持4個小時艙外活動,并可重復使用5次
胸甲
像一個操控臺,包含安全帶以及電臍帶等保障系統(tǒng)
衣料
航天服須有真空屏蔽隔熱,所用織物要多種織法結(jié)合起來才能達到強度要求
手套
熱防護手套外層為纖維織物,有兩層氣密,使用特殊隔熱橡膠材料;指尖只有一層氣密層,保持觸覺;為了防滑,在手心握物部位設置有凸粒狀橡膠
上肢關節(jié)
巧妙地利用仿生結(jié)構,使關節(jié)活動更加自如
腕鏡
手腕處裝有一面小鏡子,航天員可通過它隨時查看自己身上的各種開關
背包
高1.3米,是航天服穿脫(進出)口的密封門,在背包殼體內(nèi)安裝艙外航天服生保設備
艙外航天服主要由外套、氣密限制層、液冷通氣服、頭盔、手套和靴子組成。由于它具備空間防護、環(huán)境控制以及生命保障等多種功能,所以結(jié)構特別復雜,上面的設備也比較多,因此重量高達120千克。
從航天服的材質(zhì)來說,它從外到內(nèi)一共有6層。最外面的一層是外防護層,由一種特殊的紡織面料制作而成。它能耐受正負100℃以上的溫差變化,并能夠起到防輻射、反射太陽光、防微隕石的作用。中間幾層主要是氣密層、限制層和屏蔽層。最里面的一層,也是舒適性最強的一層,它由經(jīng)過防靜電等特殊處理過的棉布制作而成。
最里層的面料之所以要進行防靜電處理,是因為航天員在艙外航天服里面呼吸的是純氧,純氧一旦遇到靜電聚集,就會發(fā)生爆炸……
服裝的材質(zhì)不過相當于人體的皮膚,那么艙外航天服的“大腦”又在哪里呢?你一定想不到,艙外航天服的“大腦”是位于前胸部位,一本漢語詞典大小的電控臺和氣液控制臺。
然而,受到視野限制,航天員并不能看到胸前以及腰跨部的這些設備。要想操作它們,航天員只能通過預先安裝在手腕部位的鏡子來進行。
艙外航天服背后的那個大背包是干啥用的呢?在科幻電影中,在航天器外的航天員們都可以利用背包來噴射前進或改變方向。不過,在現(xiàn)實中,只有美國在1984年使用過類似的裝備。其噴射推進使用的是火箭燃料,背包的大小顯然不夠,因此當時美國航天員還有一個類似座椅的推進裝置。我國“飛天”艙外航天服的背包高1.3米,主要為航天員提供氧氣,控制航天服內(nèi)的溫度和壓力,清除航天服內(nèi)的二氧化碳、臭氣、濕氣等。
另外,在艙外航天服的腰部還有一根非常重要的“電臍帶”,它與航天器的內(nèi)部設備相連接,主要用于航天員與航天器的信號傳輸、電源供應,同時也能作為安全繩的備份使用。
艙外航天服具備了航天器里面的大部分功能,簡單地說,它本身就是一個“迷你”版的航天器。
“高顏值”的地面系列和服裝配飾
航天服地面系列以及其所搭配的各種配飾,展示的是中國的國家形象,因此備受各界關注。
過去,我們的航天員在地面出席各種活動時,總是穿著唯一的一款“出征服”,難免顯得單調(diào)。因此,新款航天員服裝在設計時充分考慮了服裝的穿著場合、功能、美觀、舒適和工效學等的需求,包括了夏常服、秋冬常服、常服大衣、作訓大衣等系列。在服飾方面更增添了航天員標志牌、航天飛行榮譽標以及姓名牌等。
我國航天員地面系列服裝采取航天傳統(tǒng)的藍色系,胸前藍色“V”形圖案,寓意著每一次任務的圓滿成功。左上臂配有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標志,右上臂配有航天器載人飛行任務標志。右胸前自上而下是航天員標志、姓名牌和航天飛行榮譽標志,左胸前自上而下是國旗、已執(zhí)行的任務徽章。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飛行榮譽標上面有幾顆星,就表示這個航天員上過幾次太空。如果沒有參加過航天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上面就是空的。
以艙外航天服來說,外層防護面料來自于成都某特種紡織品企業(yè),軀干殼體來自于運載火箭總裝廠,西安微電子技術研究所則攻關了數(shù)碼技術分系統(tǒng)……實際上,不論是在軌航天服系列還是地面航天服系列,都是一套非常復雜的系統(tǒng),絕非一家單位能夠獨立完成設計和生產(chǎn),都是集合各個行業(yè)的精英群體才研制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