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舒
摘 要:村上春樹《品川猴》講述了日本一位青年女子出現(xiàn)不時忘記自己姓名的情況,在區(qū)政府“心之煩惱咨詢室”咨導員的幫助下,抓住偷走自己“名牌”的“品川猴”最終恢復關(guān)于自己姓名的記憶的故事。本文擬從小說關(guān)鍵詞入手,來闡明小說寓意所在。
關(guān)鍵詞:村上春樹;名牌;品川猴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2
一、前言
《品川猴》收錄于2005年9月由日本新潮社出版的村上春樹短篇小說集《東京奇譚集》里。同《偶然的旅人》、《哈納萊伊灣》、《在所有可能找見的場所》、《天天移動的腎型石》一起講述了發(fā)生在現(xiàn)代都市生活中的五個離奇怪誕的故事。村上春樹用一如既往淡然的口吻,游走于現(xiàn)實與非現(xiàn)實中的筆調(diào),娓娓審視著現(xiàn)代都市人所面臨的“困境”。即一方面生長于物質(zhì)充盈的環(huán)境,一方面又懷抱著各式各樣的“心底黑洞”。孤獨、不被愛與關(guān)心,自我認同感的喪失等等。《品川猴》位于小說集的末篇,筆者認為讀來最為令人動容。因為這是一個關(guān)于自我成長的故事。也許,在現(xiàn)實生活里我們每個人都會像小說主人公一樣遇到一個或幾個“心里的黑洞”,但重要的是如何面對它。小說講述了日本一位名叫“瑞紀”的年輕女子由于時不時地 想不起自己的名字,跑到區(qū)政府開設的“心之煩惱咨詢室”求助,在資導員坂木哲子的幫助下,找到偷走自己中學時代住宿用的名牌的品川猴,最終重新想起因失去名牌而失憶的名字并勇敢審視自己過去的故事。本文擬從小說關(guān)鍵詞入手,闡明隱藏在這些關(guān)鍵詞背后的小說寓意所在。
二、“名牌”
小說主人公“瑞紀”生活在名古屋,卻被母親送往橫濱的寄宿中學讀書。宿舍為方便管理,給每個學生分發(fā)了正反兩面均寫有自己姓名的“名牌”。當宿舍門口掛起黑色字體的那面“名牌”時就表示人在宿舍里,而“名牌”反面紅色字體被掛出時,則表示外出中。同一學校的優(yōu)等生學妹“優(yōu)子”自殺前交給“瑞紀”的是自己的“名牌”,而成年后的“瑞紀”
逐漸出現(xiàn)忘記自己姓名的現(xiàn)象,幾經(jīng)周折查明后發(fā)現(xiàn)自己對名字失憶的原因,正在于品川猴偷走了自己的“名牌”??梢姟懊啤痹谡啃≌f中所占據(jù)的重要位置。因為寫有自己姓名的“名牌”丟失了才想不起自己的名字。而名字可以說是一個人不同于其他人的標記。名字賦予人的除了身份還有各自不同的人生。失去名字的人生等同于如行尸走肉般沒有記憶沒有過去,不賦存在感。亦誠如“瑞紀”所感言的那樣,一旦名字逃脫,“她勢必作為不是任何人的‘一個無名女人留在世間”,“失去名字的人生,感覺上簡直同失去覺醒機會的睡夢無異”。
所以,這樣重要的名字(“名牌”)在小說中到底代表了什么,筆者認為“名牌”代表了主人公對過去人生的部分記憶。“瑞紀”在向資導員坂木哲子描述自己家庭時,曾說自己生長在普普通通的家庭,雖不寬?!暗洃浿胁辉鵀榻疱X困擾過。父母雙全,有一個姐姐?!薄捌駷橹辜彝ゲ]有什么問題,基本保持良好關(guān)系,不曾發(fā)生大的爭吵”。但在遇見品川猴揭穿了自己真實的過往,拿回“名牌”后才認識到自己過往的人生里,不被母親姐姐所喜愛,也并不深愛自己丈夫的事實。由此可見,尋回“名牌”就等同于尋回自己過往人生的部分記憶。日本動畫導演宮崎駿拍攝的《千與千尋》亦與該小說有異曲同工之處。闖入神鬼世界的千尋一開始就被小白龍告誡說,不要忘記自己的名字,一旦忘記自己的名字就會失去過往的記憶,找不到回家的路。而小白龍自己正是因為被魔法奪走了名字,而忘記自己的身份及進入魔法世界的初衷,才會淪為為魔女賣命的傀儡。總之,《品川猴》里“名牌”象征的是主人公對自己過去人生的部分記憶。
三、“品川猴”
對于“品川猴”,小說中有如下描述:“作為猴塊頭怕是相當大的,比成年人小,比小學生大。毛比日本猴略長,點點處處夾雜著灰毛。年齡不清楚,看上去已不年輕”。從這個描述中可以看出除了塊頭外,“品川猴”外貌上與普通猴并無異樣。然而,它作為小說標題的存在顯然可以說是除去“名牌”外的另一個關(guān)鍵詞?!捌反ê铩钡闹匾赃€體現(xiàn)在它既是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推手,也是“瑞紀”對自己名字失去記憶的直接原因。沒有“品川猴”,“瑞紀”的“名牌”就不會丟失,“瑞紀”的“名牌”不丟失,“瑞紀”就不會忘記自己的名字。而沒有“品川猴”的出現(xiàn),“瑞紀”更不會看到自己真正的過去,認識不到在沒有愛的世界里生活的自己,也許有一天也會像學妹“優(yōu)子”一樣,懷抱著“心底的黑洞”而選擇自殺。
所以,“品川猴”的出現(xiàn)給“瑞紀”帶來了一次審視自己過去人生的機會。通過“品川猴”這一種“他人”的眼睛看到真實的自我存在??梢哉f“品川猴”的出現(xiàn)給故事帶來了一層神話色彩,講故事的人亦從“瑞紀”換成了“品川猴”的視角?!捌反ê铩痹谛≌f中是不凡的。首先體現(xiàn)在它會說話,擁有人類的情感,連去“瑞紀”家里偷“名牌”順帶吃掉的兩只香蕉這件事也要說出來并為此道歉。像人類一樣感覺到恐懼,在受到坂木科長逼問的時候,也會害怕地“深深低頭央求”,將事實真相一五一十地說 出來。其次,“品川猴”偷人“名牌”,“面對自己動心的名牌,由不得自己不偷”?!斑@是一種病,自己也沒有辦法抑制沖動”。而偷竊似乎也是人類才會有的行為。再次,“品川猴”能看見人“心底的黑洞”,并對于偷到的“名牌”(上文已闡述過等同于“名牌”所有人過去人生的部分記憶),“沒辦法挑挑揀揀,如果其中含有壞東西,我們猴也得一并接受下來,原封不動地整個收取”。由此看來,“品川猴”具有吸收“名牌”所有人“心底的黑洞”的能力,這樣的“品川猴”似乎已超越了人類的能力范疇,成為了凌駕于現(xiàn)實之上的一種存在。
綜上所述,乍看之下?lián)碛腥说男袨榧扒楦械摹捌反ê铩?,難道村上春樹創(chuàng)造出這樣一個披著“猴”的外衣而實則仍是“人”的“他人”的形象僅僅是為了通過這個“他人”之眼,道出主人公從前所不敢面對的真實的自我存在嗎?筆者認為答案是否定的。如上文所闡述的,“品川猴”作為一種凌駕于現(xiàn)實之上的存在,象征了人生中的某種契機。只要遇見這種契機便有了直面自己“心底的黑洞”,并與“黑洞”抗爭,讓“黑洞”消失的機會?!捌反ê铩闭f:“我確實偷取大家的名字??墒桥c此同時,名字里附帶的消極因素也多少被我?guī)ё咭恍?。”“假如那時我成功地偷走松中優(yōu)子的名字——終究是一個小小的可能性——松中小姐說不定就不至于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然而,“品川猴”口中的這個“松中優(yōu)子”在自殺前把自己的“名牌”交給“瑞紀”時,曾囑咐過她“注意沒人的時候別讓猴偷走”。說明“優(yōu)子”是知道“品川猴”的存在的。而“優(yōu)子”不讓“品川猴”偷走自己“名牌”的行為是否也正說明了“優(yōu)子”對于藏在“心底的黑洞”抗爭機會的拒絕呢。而“瑞紀”在遇到“品川猴”之后,找回了“名牌”,接受了自己沒有愛的過往,并決定“再次同這名字一起生活下去”,表明了“瑞紀”抓住了“品川猴”的這個契機,完成了人生路上自我成長的一次蛻變。
四、“瑞紀”與“優(yōu)子”
“瑞紀”在和咨導員說起自己中學時代使用“名牌”事情的時候,曾提到有位名叫“松中優(yōu)子”的學妹在自殺前,來找過自己并把“名牌”交給自己代為保管的往事。值得注意的是,在那時候兩個人的對話中出現(xiàn)的關(guān)于“嫉妒心”的討論?!皟?yōu)子”問“瑞紀”說,有無關(guān)于嫉妒的體驗,然后,“瑞紀”回答沒有,甚至連嫉妒的感情指的是什么也不知道。百度百科在對“嫉妒”一詞進行原因產(chǎn)生的分析中,認為:“嫉妒源于某種被破壞的優(yōu)越感。人只有在自己具有優(yōu)越感時,并被別人超越才會產(chǎn)生嫉妒,如果不具有優(yōu)越感其只會表現(xiàn)為自卑和羨慕,而不會有任何的嫉妒?!笨v觀“松中優(yōu)子”的人生,不僅長相漂亮,“白膚色,長頭發(fā),五官簡直和布娃娃一個樣”。父母經(jīng)營一家老字號旅館,家里還很有錢。論學習成績也是相當好的。還有一個英俊的大學生男朋友??删褪沁@樣一個各方面均可稱作是“優(yōu)秀”的人,主動找“瑞紀”談起了“嫉妒心”。筆者認為,誠如百度百科所寫,正因為“優(yōu)子”是一個“優(yōu)秀”的人,自身帶有“優(yōu)越感”,當遇到更為優(yōu)秀的人時,才會產(chǎn)生“嫉妒”心。
這種“嫉妒心”讓她坐立難安,又無從擺脫,最終懷抱著這個“心底的黑洞”,在森林深處割腕自殺。反觀“瑞希”的人生,文中有詞描述說“不顯眼”,“對容貌雖不曾有過自卑感,但也沒被人夸獎長得漂亮”,“學校里的成績不上不下”,“沒有在某個領(lǐng)域出類拔萃”處處顯示出“平庸”,甚至在向咨詢員講述自己生活時,都會不由感慨到 :“這是何等索然無味的人生啊”。所以,“優(yōu)秀”的人找到“平庸”的人,向“平庸”的人說起“嫉妒心”(即她的“心底的黑洞”),顯然在“優(yōu)子”看來,“瑞紀”是個安全的人選。第一、“瑞紀”的平庸可以繼續(xù)成全自己的“優(yōu)越感”。第二、平庸的“瑞紀”沒有“嫉妒心”,如果要找傾訴對象的話,“瑞紀”既安全又可靠。筆者認為,這也是“優(yōu)子”找上并不熟識的“瑞紀”說話的原因所在。
五、結(jié)語
村上春樹在《品川猴》里創(chuàng)造出了“優(yōu)子”與“瑞紀”,“優(yōu)秀”與“平庸”的兩種的不同的人生,形成對照?!皟?yōu)秀”的“優(yōu)子”無法直面“心底的黑洞”,既沒有尋求自我救贖,也拒絕他方救贖(“品川猴”偷走“名牌”),最終選擇永遠地逃避而走向死亡。留下象征著“過去人生部分記憶”的“名牌”作為她曾經(jīng)存活于世的證明。而與之相反,“平庸”的“瑞紀”在遇見了象征著“人生中的某種契機”的“品川猴”后,坦然地認識到自己不被愛的事實,并決定要同這個“心底的黑洞”一起勇敢地活下去。小說最終結(jié)局的對比亦令人深思,或許世上人人皆有不可言說的“心底的黑洞”,如何認識并正確面對它,是一項耐人尋味的課題。但只要處理得當,“心底的黑洞”便不再是“黑洞”,而是作為生活的一部分與我們共存,幫我們完成關(guān)于自我“成長”的蛻變,而后,我們必將成為更好更強大的自己。
參考文獻:
[1]村上春樹.東京奇譚集[M].林少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2]杰·魯賓.傾聽村上春樹——村上春樹的藝術(shù)世界[M].馮濤,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
[3]付昌玲.村上春樹短篇小說的敘事策略[J].西北師大學報,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