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逸玥
摘 要:本文首先介紹了小說《追風箏的人》的主要內(nèi)容,分析了小說使用的敘事手法,包括空間敘事、圓形敘事和鏡像敘事,并根據(jù)小說的具體內(nèi)容做出了簡要的闡述,旨在表明采用適當?shù)臄⑹率址軌蚴剐≌f中的人物性格更加飽滿,故事發(fā)展更加流暢,最終使讀者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
關鍵詞:英語小說;追風箏的人;敘事手法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2
1.前言
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小說《追風箏的人》由于涉及到了人性及種族關系的問題,自出版以來便受到了讀者的廣泛關注,并且成為了法國2006年讀書協(xié)會的首選書目,同年獲得了聯(lián)合國首屆人道主義嘉獎,大量的媒體報道及讀者認可涌來,造成了一時轟動,形成了深遠的影響。其中,《出版商周刊》對這部小說的評價寫到:“卡勒德胡賽尼不僅向大眾媒體講述了一部偉岸、深遠的政治史詩,更是一部貼近人性、傳遞人性生活的故事。”
小說《追風箏的人》全文采取第一人稱的敘事視角,主要講述了被視作低賤民族的哈扎拉族人哈桑與阿富汗血統(tǒng)的主人公阿米爾雖然是主仆關系,但是卻視彼此為最好的伙伴,共同度過了一段美好的童年時光。然而在主人公阿米爾12歲這一年,哈桑為了幫助阿米爾追回風箏而遭到了阿塞夫的強暴。軟弱的阿米爾目睹了全過程卻不敢出面相助。伴隨著罪惡感與羞愧感的生長,阿米爾決定栽贓哈桑偷竊,最終將他趕出了家門。后來,阿富汗遭到了蘇聯(lián)的襲擊與侵略,阿米爾一家不堪戰(zhàn)亂,最終逃亡到了美國開始全新的生活。多年后的某一天,阿米爾父親的朋友告知他,哈桑其實是他同父異母的親兄弟,并且因為守護他們在阿富汗的老家而被塔利班政府所殺害,希望阿米爾可以前去拯救哈桑的遺孤。百感交集下,阿米爾最終選擇走上拯救與贖罪的道路。
小說整體的敘述效果非常流暢,其中涉及到的友誼、罪惡、背叛和救贖均引起了讀者的強烈共鳴,這不僅因為卡勒德胡塞尼有著優(yōu)秀的文筆,還因為全篇采用的敘事手法能夠激發(fā)讀者的閱讀好奇心,并逐步超越讀者的心理預期,最終跟隨著主人公阿米爾一起實現(xiàn)內(nèi)心的救贖。本文將對《追風箏的人》中所采用的敘事手法展開簡要的分析。
2.《追風箏的人》敘事手法分析
2.1空間敘事
空間敘事的關鍵在于作者通過對空間進行構建,繼而延伸出一定層面的社會背景、人物關系、權力結構甚至思想觀念,而這些意識形態(tài)最終又會轉化為空間中每個人物的實際行動,并影響著故事本身的發(fā)展。
在小說《追風箏的人》中,故事發(fā)生的國家在阿富汗,根據(jù)文中的原句,其發(fā)生的具體地點在“瓦茲里阿克巴汗區(qū)最華麗的屋宇”,這里很顯然并不是隨意設定的,因為“華麗的屋宇”意味著這里必然存在森嚴的等級制度,主人公阿米爾住在華麗寬敞的大房間,而仆人哈桑則住在簡陋的泥屋,且小說在開篇便告知讀者阿米爾是普什圖人,哈桑是哈扎拉人,而哈扎拉人天生就是要給普什圖人當仆人的。文中提到“阿米爾雖然在家里住了18年,但進入哈桑的房間次數(shù)卻寥寥無幾”,盡管他們是好朋友,但阿米爾內(nèi)心對哈桑仍然存在著無法消弭的歧視,而父親對于哈桑的關愛又讓阿米爾產(chǎn)生了嫉妒的心理。此處,作者也為后續(xù)阿米爾目睹哈桑遭到強暴而沒有出手相助埋下了伏筆。小說中的等級關系是通過空間形象而展示的,同時也是故事能夠發(fā)展下去的關鍵,在主人公阿米爾的態(tài)度轉變中,既包含了最初的嫉妒與喜愛,還包括了后期的罪惡感、背叛和贖罪。在這樣的空間背景下而產(chǎn)生了阿米爾與哈桑的故事,空間敘事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并決定著故事的發(fā)展走向。
2.2圓形敘事
小說整體的敘事結構為“來——去——來”的形式,故事的開篇從主人公阿米爾的回憶中展開,接著和現(xiàn)在的生活形成對接,隨著真相逐漸被揭露,又再次回到了當時生活的地方。從終點再次回到起點,形成了一個圓形敘事。
從阿米爾的角度來看,兒時他生活的地方還沒有發(fā)生戰(zhàn)爭,他經(jīng)歷了友誼的獲得與失去,后來戰(zhàn)爭爆發(fā),他在離開的過程中始終無法消弭自己對于哈桑深深的罪惡感,最終在得知真相后,無法再忍受良心的譴責,決定回到曾經(jīng)的故土,并完成自我救贖。
從哈桑的角度來看,他從出生起便背負著阿米爾一家仆人的身份,在童年時代的一次風箏比賽中,為了奪回阿米爾象征著勝利與榮譽的風箏而被阿塞夫侵犯。后來,被充滿愧疚感與罪惡感的阿米爾趕走,過上了娶妻生子的正常生活。隨著阿米爾一家搬往美國,阿富汗的故居已經(jīng)沒有人看管,哈桑為了報答阿米爾的父親,便決定前往照看房子,最終卻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在這樣的圓形敘事中,哈桑與阿米爾均形成了“來——去——來”的變化,生活、離開、歸來。同樣的形式,不同的人物,卻將兩位主人公的人物形象生動地刻畫了出來,并且讓讀者感受到了生命的無常和命運的無奈,豐富了角色的人物性格,也使得讀者有了更強烈的情感共鳴。
2.3鏡像敘事
作者在圓形敘事的結構中還加入了鏡像敘事,比如重復互映鏡像。在小說中,有無處不在的意象描寫,包括風箏、彈弓、石榴樹、兔唇等。這些意象貫穿著全文,并且形成了前后互映。以風箏為例,小說以“追風箏”為標題,從風箏開始,也從風箏結束。阿米爾曾經(jīng)說,風箏便是自己與父親之間唯一的交集,而哈桑其實也是阿米爾與他建立起羈絆的關鍵線索。哈桑因為追逐風箏而遭遇不幸,后來結尾處,阿米爾再次去追逐風箏,一切再次回到原點,形成了完美的鏡像敘事。
“兔唇”也是一個被反復提到的意象。兒時的哈??傁矚g咧著兔唇,展現(xiàn)充滿善意的笑容,而阿米爾的父親也常常對哈桑報以關心,這令阿米爾十分嫉妒,甚至希望自己也可以擁有兔唇,這樣就能夠獲得父親的關注。但后來,阿米爾的父親幫助哈桑治好了兔唇,風箏比賽后阿米爾對哈桑的態(tài)度每況愈下,哈桑也不再擁有笑容。后來,在阿米爾和阿塞夫打斗的時候,自己的嘴唇卻不小心被阿塞夫撕破了,這便如同當年哈桑的兔唇一樣。這樣互為鏡像的意象貫穿著哈桑與阿米爾之間復雜的關系,同時也能反映出他們彼此依舊是心意相通的伙伴,也為后來阿米爾走上贖罪的道路埋下了鋪墊。
同時,阿米爾父子,哈桑父子,哈桑與自己的孩子也互為鏡像。他們都有相似的命運,但又有些許細微的差別,這樣的敘事效果也造成了小說獨特的審美與閱讀體驗。
3.結語
綜上所述,小說《追風箏的人》運用了空間敘事、圓形敘事和鏡像敘事等多種敘事手法,充分體現(xiàn)了人性的復雜與多樣性。作者通過這些敘事手法構建出一個個意象,將哈桑的善良如一和阿米爾的忠誠與背叛,再到最后的贖罪詮釋得淋漓盡致,并且使得小說的各個情節(jié)之間有了緊湊的關聯(lián),故事的發(fā)展銜接得天衣無縫,為讀者帶來了良好的閱讀體驗,最終寫出了蘊含著深刻影響的優(yōu)秀文學作品。
通過《追風箏的人》獲得的成就也不難看出,一部優(yōu)秀的小說,需要通過多種敘事手法,對內(nèi)容進行疊加創(chuàng)造,從而使人物性格更加飽滿,故事發(fā)展更加流暢,最終使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能夠感同身受,為故事想要表達的內(nèi)涵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劉伊.解析《追風箏的人》的敘事結構[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7(12):10.
[2]周涓.淺析二元對立敘事模式在三大意象中的運用——以《追風箏的人》為例[J].英語廣場,2016(11):14-15.
[3]張金艷.論現(xiàn)代英語長篇小說象征主義手法——《追風箏的人》為例[J].海外英語,2016(24):217-218.
[4]張金艷.當代英語長篇小說《追風箏的人》的空間敘事解析[J].海外英語,2015(15):212-213.
[5]雷星月,何金星.淺談《追風箏的人》之重復的藝術手法[J].海外英語,2015(02):194-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