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萌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1
詩歌,自上古社會由無數(shù)人在田間川上流唱。我眼中的詩歌,其語言凝練獨特,主題鮮明,情感廣鳴,依托當時的社會、文化為吟誦內(nèi)容和創(chuàng)作背景,在各文學體裁中具有獨特的文化地位和研究價值。
1.詩歌語言的文學性
詩之所以為詩,乃是因其追求朗朗上口,疏密協(xié)調(diào)的節(jié)奏美和抑揚頓挫,平仄有序的音律美;且往往詩節(jié)短小,詩人所要表達的意象卻浩瀚宏大,故詩的語言需濃縮精煉,簡單有力。
中國古體詩講求“句中交替,句間相對,聯(lián)間相粘”,強調(diào)鮮明有序的節(jié)奏以及曲折變化的音節(jié)韻律。如《關(guān)雎》首句,“關(guān)關(guān)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北悴捎昧锁F、洲、逑的韻部,首句入韻而后偶句押韻。[1]而盛唐格律詩則更注重節(jié)奏和音律,如王之渙的《登鸛雀樓》便使用了首句不入韻仄起式,兩聯(lián)對仗,語句厚重,用詞樸素明煉,寥寥數(shù)字繪出“尺幅千里之勢”[2],實乃登樓詩中的絕佳之作。
反觀英詩同樣注重詩的節(jié)奏和韻律,逐漸發(fā)展出以音步,韻法為基礎(chǔ)的韻律學,并根據(jù)詩行將詩分為雙行體,三行體,十四行詩等。莎士比亞式十四行詩采用五音步抑揚格,韻腳為:abab,cdcd,efef,gg。十八世紀,自由詩體大為流行,詩人對詩歌的把控由外在韻律轉(zhuǎn)為內(nèi)在節(jié)奏。如惠特曼的《自我之歌》便運用了五步抑揚格的手法,使這首本來無韻的詩歌平添了間歇的律動,在長句中產(chǎn)生頓感;加之前三句排比修辭的使用,壯大文勢,進一步增添了詩歌的節(jié)奏感。
2.詩歌主題的普世性
除卻語言上獨有的文學性,我眼中的詩歌同時還具備主題情感上的普世性,即無論時空如何流逝轉(zhuǎn)換,詩中所蘊含的哲思不會過時,無論人們的經(jīng)濟、生活方式如何改變,后代人仍能從一首經(jīng)典詩作中體會到彼時詩人的思想。
中國古體詩中山水田園自成一派,或描寫自然山水美景,或寄情山水,以縱情山水作為精神的慰藉和享受,以達天人合一、神與物偕的精神境界。如王維的《山居秋瞑》“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讓人在清新寧靜的山水中感受萬物的生息;陶淵明的《飲酒》中“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則寫出了田園生活的簡樸,筑就了一座灑脫質(zhì)樸的精神家園。英語詩歌中描寫自然風光景色的詩人當屬“湖畔派”,其中又以威廉·華茲華斯最為出色。在詩歌“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詩人將自己喻為流云,孤單地飄于高空,此時一大片金色的水仙花映入眼中,在湖邊,在樹下,隨微風輕搖曼舞。華茲華斯用清新浪漫的筆觸,展現(xiàn)出宏偉壯觀的大自然圖畫,使人感到了一種永恒不滅的大自然的魅力。
“彼采艾兮,一日不見,如三歲兮”[3]的痛苦相思,“故鄉(xiāng)今夜思千里,霜鬢明朝又一年”[4]的無奈離別,“在天愿作比翼鳥 在地愿為連理枝”[5]的忠貞不渝。愛情更是詩歌里不可缺少的主題之一。詩人們?yōu)榕加鰫矍槎纳裾痤?,寫下“thy beauty is to me / Like those Nicean barks of yore / That gently, o'er a perfumed sea,/ The weary, way-worn wanderer bore/ To his own native shore.”[6]的美妙詩句,熱戀中愛人的眼神和吻皆為上帝最慷慨的賞賜,而愛則像那赤紅的玫瑰,愛到天長地久時也依然愛;而當愛情消逝時詩人更是感到痛苦難安,唯有沉默與眼淚。
同樣,詩歌也可作為詩人思考歷世、思辨哲學的凝練。一如南宋大詩人朱熹在《觀書有感》里寫道,“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先寫“半畝方塘”像一面鏡子那樣澄澈明凈,“天光云影”都被它反映出來了,繼而聯(lián)系遠方,發(fā)現(xiàn)正是有那永不枯竭的“源頭”源源不斷地輸送“活水”,所以它才能永不陳腐、枯竭。英語詩歌中也不乏此類充滿哲思的優(yōu)秀詩歌,其中尤以羅伯特·弗羅斯特的“The Road Not Taken”獨具風采:
Two roads diverged in a wood,and I—
I took the one less traveled by,
And that has made all the difference.
詩以質(zhì)樸自然的語言緩緩敘述一日在森林深處遇到岔路,所需做出選擇時的場景。詩人獨具匠心地將著眼點放于選擇本身,森林岔路引申為人生道路上的選擇,把深刻的思考和哲理寓于平淡無奇的內(nèi)容和簡潔樸實的詩句之中,使每一個讀者都能夠在這首詩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生活體驗,體味其中的哲理。
從中國最早的詩歌總集《詩經(jīng)》,到五言七絕長短句,及至白話新詩;由英國長詩貝奧武夫,到華爾華茲,再至龐德,詩歌以其獨特的魅力浸潤著蕓蕓眾生。我眼中的詩歌,是詩也是歌,既遵循著古老嚴格的節(jié)奏音律,表現(xiàn)出語言上獨特的文學性,且應(yīng)有普世性的主題,其詩句能夠超越時空。無論后世讀者何時再翻開詩篇,依舊得以感知詩人的愛恨情愁,和他們的悠悠哲思。
注釋:
[1]來自“詩經(jīng)韻例分析”,參考資料:《古代漢語》王力主編.
[2]《詩境淺說續(xù)編》:“前一句寫山河勝概,雄偉闊遠,兼而有之,已如題之量;后二句復(fù)馀勁穿札。二十字中,有尺幅千里之勢?!?/p>
[3]《詩經(jīng)》《國風·王風·采葛》.
[4]唐代高適《除夜作》.
[5]唐代白居易《長恨歌》.
[6]To Helen by Edgar Allen Poe.
參考文獻:
[1]《詩境淺說續(xù)編》:追尋那永遠的韻律——淺析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張敏,《青春歲月》,2014.
[2]《何為“普世性”?》,張弘,社會觀察,201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