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滴滴打車平臺作為“互聯(lián)網+運輸”的企業(yè),在推進實體經濟發(fā)展和方便公民出行方面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近些年來滴滴打車平臺屢屢出現(xiàn)各種糾紛,由于缺乏系統(tǒng)的法律規(guī)定,在糾紛出現(xiàn)以后,責任歸屬不清晰,司法實踐中責任落實不到位的現(xiàn)象也比較突出。因此,本文認為明確滴滴打車平臺的法律責任,進一步完善滴滴打車平臺的法律責任規(guī)制體系,加大司法處置力度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 滴滴 打車平臺 法律責任 司法認定
作者簡介:王玉童,衡水第一中學。
中圖分類號:D920.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2.158
2018年以來,發(fā)生了兩起震驚全國的滴滴打車平臺糾紛案件,即“5.6鄭州空姐打車遇害案”、“浙江樂清滴滴順風車案”,該兩起案件涉及到滴滴平臺的民事監(jiān)管責任,在該兩起案件發(fā)生以后,滴滴平臺的責任卻很難予以明確并予以追究。滴滴打車平臺的法律責任亟待予以明確和規(guī)范。另外,從法院近些年受理的案件看,此類案件糾紛不斷增加,2013年全國法院受理滴滴打車相關的糾紛案件僅28起,2014年上升至174起,2015年164起,2016年猛增至980起,2017年上升至2655起,說明隨著實踐的發(fā)展,涉及滴滴打車平臺的法律糾紛越來越多,在這些糾紛中,很多都是因為發(fā)生各種民事乃至刑事糾紛,私力無法予以調解,導致滴滴平臺被起訴。從現(xiàn)實情況看,通過立法進一步明確滴滴打車平臺的法律責任,加強司法認定有很強的現(xiàn)實意義,也是大勢所趨。
一、滴滴打車平臺概述
我們要分析任何一種事物,首先必須明晰其基本概念和特性,只有這樣才能更好的把握該事物的基本理論和發(fā)展規(guī)律,從而更科學的把握該事物的發(fā)展脈絡,更全面的了解該事物的問題、發(fā)展對策等。因此,在分析滴滴打車平臺的法律責任之前,我們需要清楚明晰滴滴打車平臺的法律地位及其含義等基本知識。
(一)滴滴打車平臺的概念
滴滴打車平臺又被稱為滴滴出行,滴滴出行是一種融合了互聯(lián)網的新的出行方式,滴滴打車平臺指的是以滴滴公司提供的軟件為媒介,乘客通過軟件約單,駕駛員通過軟件接單,從而完成交易的第三方平臺。
(二)滴滴打車平臺涉及的責任主體
滴滴打車平臺實質上是一種第三方的平臺,在第三方平臺的基礎上,需要與多方發(fā)生法律權利義務關系,一方面為滴滴打車平臺與駕駛員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另一方面為滴滴打車平臺與乘客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還包括使用滴滴打車的駕駛員與乘客之間的關系。三者之間的交叉關系使得滴滴打車平臺的法律責任比較負責。而滴滴打車平臺作為第三方平臺,其法律責任不同于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特別是乘客與駕駛員之間的責任是否與平臺有法律關系,一直是有爭議的。綜上所述,滴滴打車平臺的責任主體多元化,包括駕駛員、乘客、滴滴平臺、車上人員以外的第三人多方責任主體。
二、滴滴打車平臺法律責任種類
近些年來,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了多種涉及滴滴平臺的法律責任,案例一,駕駛員使用滴滴軟件被處罰,司機要求滴滴公司返還罰金;案例二為滴滴司機接單后拒載了其他客戶,遭到其他客戶起訴;案例三為車上人以外的第三人被滴滴專車撞傷并構成十級傷殘,滴滴公司是否需要承擔責任等。從上述三個案例可以看出,涉及滴滴打車平臺的法律責任比較多,可能涉及到滴滴司機與滴滴公司之間的責任,滴滴司機與乘客之間的責任承擔;滴滴平臺對乘客的安全保護責任;滴滴平臺與車外第三人之間的侵權責任等等。
(一)契約責任
滴滴打車平臺在多方主體之間形成了契約關系,例如在乘客注冊使用滴滴平臺后,滴滴平臺與乘客之間形成了契約關系,滴滴平臺基于契約關系,對滴滴乘客的人身財產安全等都有保護義務,同時滴滴乘客也有基于契約關系,要求得到滴滴平臺保護的責任。從這個角度上看,上述空姐遇害案和樂清女孩遇害案,滴滴平臺即滴滴公司都需要承擔相應的契約責任。因為在該兩案中,兩名乘客使用滴滴平臺提供的軟件進行約車,滴滴平臺與乘客之間已經形成了特定的權利義務關系,基于此權利義務關系,滴滴乘客可以要求滴滴平臺對其人身安全和財產安全予以保護,否則滴滴平臺可能要承擔契約違約責任。在上述兩起遇害案中,滴滴平臺可以給予契約關系對相應的司機予以處罰或者取消其資格等處罰,這些都是基于基礎的契約責任。當然,滴滴司機與滴滴乘客之間也基于平臺媒介形成了契約責任關系,此處的契約責任關系同一般的權利義務關系類似,故不做詳述。
(二)侵權責任
車輛在公共道路上行使,發(fā)生各種交通事故是不可避免的,如果車上人員受傷或者車輛造成車外第三人受傷,此時滴滴平臺可能要承擔對車上人員或者車外第三人的侵權責任。如果車輛行駛過程中,造成了車上人員侵權,車上人員可以基于基礎契約責任要求滴滴平臺承擔間接侵權責任,此時是合情合理的,也比較容易理解,因為滴滴平臺對滴滴司機的行為有監(jiān)督約束的義務,因為滴滴司機的過錯造成車上人員受傷,滴滴司機是直接侵權人,而滴滴平臺可以看做是間接侵權人。此處難以理解的是車上人員以外的第三人受傷,滴滴平臺是否需要承擔侵權責任,這需要從法理等角度予以探討。筆者認為,滴滴平臺對于車外第三人的被侵權應該承擔侵權責任,主要理由有以下三點;其一,滴滴平臺應該對其過錯承擔責任,在滴滴司機選任時,滴滴平臺對滴滴司機的選配有義務確保其能力和素質達到一定的要求,當發(fā)生由于司機的過錯責任后,司機一方的過錯,平臺也應對此過錯承擔過錯賠償責任,基于對司機的選任義務。其二,滴滴平臺對其信息發(fā)布有義務履行責任,滴滴平臺向乘客一般承諾,司機專業(yè),駕駛員具備三年以上的駕齡并通過了專業(yè)技術考核,因此對于乘客和車外人來說,可以相信司機是專業(yè)的,是安全可靠的,因此,當發(fā)生侵權責任時,滴滴平臺應該對其發(fā)布的安全信息負責,此時滴滴平臺也間接負有侵權責任。其三,滴滴平臺與司機之間的內部關系不能成為平臺免責的抗辯事由。第三人基于對行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術認識,一般認為車輛平臺理應對車輛負有管理責任,這是善意的認知,而且符合一般的認知水平,不能因為內部關系對抗善意第三人。
三、滴滴打車平臺法律責任立法與司法認定現(xiàn)狀
(一)立法現(xiàn)狀
從目前來看,我國法律對滴滴平臺法律責任在立法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立法缺乏系統(tǒng)性。正如上文所述,雖然我國目前的法律中關于滴滴平臺法律責任的法律的立法缺乏系統(tǒng)性,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滴滴平臺法律責任法律體系。其二,缺乏專門立法。雖然上文提到,有侵權責任法對滴滴打車平臺的責任予以涉及,但是沒有專門的法律對滴滴打車平臺的相關法律責任予以界定,導致執(zhí)法和司法認定缺乏法律依據(jù)。其三,立法的操作性差。目前來看,我國滴滴平臺法律責任立法操作性差,主要表現(xiàn)為立法理念落后、立法過于原則、立法空白等。一些立法過于原則,規(guī)定的歸于原則,什么行為責令改正?什么程度屬于情節(jié)嚴重?這些都是立法過于原則造成的,使得行政執(zhí)法和司法適用出現(xiàn)不統(tǒng)一或者困難。
(二)司法認定
司法實踐中滴滴平臺法律責任司法認定現(xiàn)狀不容樂觀,一方面存在適用地區(qū)差異大的問題,另一方面普遍存在同案不同判的問題。
1.司法適用力度不夠
上文已經提到,在中國裁判文書網輸入關鍵詞“滴滴、法律責任”,得到的搜索結果是5622個,從數(shù)據(jù)看,我國涉及到兒童的案件糾紛總量逐年增大,2010年至今共有5000余件。這也說明了完善滴滴平臺法律責任司法認定的意義。同時,從數(shù)據(jù)中,我們看到,該問題的司法適用地區(qū)差異大的問題客觀存在。案件數(shù)量最多的是浙江省有416件,而案件最少的是西藏自治區(qū),僅10件,兩者相差41.6倍,排除地區(qū)經濟因素差異,兩地的滴滴平臺法律責任司法適用差異還是很大。另外,還需引起關注的是,近年來,該類案件數(shù)量出現(xiàn)井噴現(xiàn)象,值得關注。2013年全國僅28件,2014年超過170件,2015年超過160件,2016年增長到980件,2017年超過2500件。案件數(shù)量持續(xù)高位增長,人民法治意識提升引起案件量增長是一方面原因,另一方面說明私力對該類糾紛的解決遇到越來越多的問題,從而說明了現(xiàn)有的法律制度不能滿足實踐的需要,引起大量糾紛。
2.同案不同判現(xiàn)象
另外,由于缺乏統(tǒng)一的法律規(guī)定,導致現(xiàn)實中出現(xiàn)大量同案不同判的現(xiàn)象。同樣的滴滴平臺法律責任案件,各地法院的判決結果卻截然不同。例如,同樣的滴滴平臺侵權責任案件,重慶某法院認定構成侵權,判決賠償。而北京某法院認為,該案件屬于普通侵權案件,滴滴平臺沒有責任。同時,江蘇某法院認為,由于原告舉證不足導致原告敗訴,駁回了原告的訴訟請求。同樣的案件,結果卻大相徑庭,如此司法適用,對于法律的嚴肅性、權威性大打折扣。
四、加強滴滴打車平臺法律責任規(guī)制建議
(一)立法完善建議
加強滴滴平臺法律責任規(guī)制需要從幾個方面共同努力,首先從立法上看,需要從以下方面來看,借鑒國外立法經驗構建我國的立法體系。無論是英美法系的英國、美國還是大路法系的德國等國家,其網約車責任方面的經驗都比我們國家先進,我們在加強滴滴平臺法律責任規(guī)制時,可以有效借鑒和吸收國外的先進經驗。一方面,要加強綜合性立法法律條款的完善。另一方面,要加強專門領域立法。
(二)司法完善建議
司法是公平正義的最后一道防線,如果制度建立了,但是沒有適用或者適用比例小,那法律制度也會成為一紙空文。司法責任確定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予以完善。其一,統(tǒng)一裁判標準。司法裁判中同案不同判的現(xiàn)象在滴滴平臺責任確定時不同程度存在,不僅會不利于保護受害者的利益,而且會損害法律的權威性和公信力,也讓法院的判決沒有說服力和執(zhí)行力。其二,建立典型案例發(fā)布制度。雖然我國不同意英美法系國家,不是判例國家,但是典型案例發(fā)布制度對于實踐中審判的指引作用往往是很大的。目前,我國在民事、刑事、行政等訴訟中,從最高院到高院或者中院,有很多典型案例發(fā)布的先例,通過典型案例對類案發(fā)揮指引作用,也促進了疑難復雜問題的解決。但是在滴滴平臺責任確定方面,典型案例數(shù)量少質量不高的現(xiàn)象仍然存在。故建立典型案例發(fā)布制度大有作為。其三,加大司法適用力度。上文提到,我國司法實踐中還存在適用力度小,地區(qū)適用差異大的問題,因此,加大滴滴平臺責任司法認定司法適用力度勢在必行,可以從兩個方面努力:第一,加大該類案件的審判質效考核。為了特定的目的,可以將該類案件的審判質效系數(shù)相對調高,從而增加法官的適用的積極性,增加適用力度。第二,建立專門的合議庭。建議成立類案合議庭,專門處理此類案件,從而通過專業(yè)性增強該類案件的適用力度。
參考文獻:
[1]周婷.論滴滴打車平臺的法律責任.南京大學.2016.
[2]向惠琳.論滴滴打車平臺的侵權責任.湖南大學.2017.
[3]裴華華.論商標侵權行為認定中混淆標準的適用.河北經貿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