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國際上享有盛名的余華,主要作品有《兄弟》《許三觀賣血記》《活著》《在細雨中呼喊》等。通過對作品的解讀和分析,我們能夠窺探出余華對待人生悲劇的態(tài)度是從容冷靜,甚至是冷漠的。余華將自己從悲劇的歷程中抽離,然后將人物置身于非常態(tài)、非理性的環(huán)境中,從中窺探他們的人生悲劇是如何發(fā)展的,彰顯了作者冷峻溫情的人生態(tài)度。
關鍵詞:余華;《活著》;悲?。粶厍?/p>
作者簡介:王祥芳(1990-),女,漢族,山東省臨沂人,學生,曲阜師范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專業(yè)文學碩士,研究方向: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30-0-01
一、另類的悲劇人生
《許三觀賣血記》整部小說中許三觀一共賣了十二次血,他用賣血這種方式將整個家庭托在自己的肩膀上,在絕望中努力地做著不屈的抗爭。當“賣血”這種能夠迅速解決燃眉之急的方式出現(xiàn)時,就成了另類的直擊悲劇人生的救命稻草,每次賣血的35元錢也成了苦中作樂的調(diào)劑品。余華將這幾次賣血的相似經(jīng)歷放在一起,將個中原因細數(shù)陳來,從而讓我們看到這一次次賣血背后的無可奈何。許三觀在真實的歷史背景下不可能擺脫命運的桎梏,荒謬的命運每一次都是考驗生命延存的力量,以殘酷的對自己血液的索取,換取人生的延續(xù)?!百u血”是一種絕望的象征,象征著絕望的反抗。
王安憶在《中國圖書商報·書評周刊》1999年1月12日撰文說,許三觀“不是通常的世人,而是違反那么一點人之常情的世人。就是那么一點不循常情,成了英雄……像他這樣一個俗世中人,綱常倫理是他安身立命之本,他卻最終背離了這個常理。他又不是為利己,而是向善”。[1]許三觀的最后一次賣血是為了證明自己的身體還很康健,就像他第一次賣血的目的一樣,生命輪回,又到了起點。但這一次他沒有成功,他沉浸在“只有油漆匠才會要你的血”當中,這是稍顯悲哀的結局。許三觀不能再賣血了,意味著他所經(jīng)歷的苦難已經(jīng)不復存在,而他賣血求生再也不能拯救家庭,自己也無用武之地了。三個兒子對許三觀說的話,更彰顯了許三觀內(nèi)心深處的悲涼之意?!暗?,你別哭了,你要哭就到家里去哭,你別在這丟人現(xiàn)眼……。”[2]三個兒子的相似說辭讓這個經(jīng)歷了中國最艱苦時刻的送繭工人,在此刻大罵起來,“你們的良心都被狗叼走了,你們爹全是為了你們,一次一次去賣血,賣血掙來的錢全用在你們身上,你們是用他的血喂大的?!盵3]余華以一個大家的風范,辛辣的字眼,將許三觀這一形象深深嵌入了中國的歷史長河之中,許三觀身上的世俗情懷,樸實的秉性,代表了苦難人生中人類的本質(zhì)。
作者對許三觀是善良的,從而對筆下的人物也增添了幾分溫情。生活是生存和活著的結合體,生存要求人們在面對世間的苦難時能夠找到活下去的勇氣和方式,而活著則要求我們即使經(jīng)歷了最悲劇的人生,我們也應該堅強,樂觀,堅韌。余華的小說是震撼人心的,他對悲劇人生的審視也是客觀的,冷漠的,表現(xiàn)出作者強大的文字魅力和細膩的情感,尖銳文字下透露出無限的頓悟和感慨。
二、苦難人生的溫情,向死而生
《活著》為讀者描寫了一個極其悲慘的人生故事。小說中記敘了“我”在年輕時獲得了一個游手好閑的職業(yè)——到鄉(xiāng)間收集民間歌謠,遇到一位名叫福貴的老人,聽他講述了自己坎坷的人生經(jīng)歷。余華用平淡的文字來敘述小說中每一個人物的離去,態(tài)度是淡然的,冷漠的。他在對待悲慘的人生時表現(xiàn)出來的殘忍是毋庸置疑的,作者竭盡全力的在回歸真實的歷史,殊不知,讀者在他回憶的這條道路上看到的是絕望。有慶,鳳霞,家珍都一一福貴而去,面對此種境地的悲慘人生,他身上被余華所賦予的堅韌超出了平常人的幾倍。最后與一頭老黃牛相依為伴,只這一點希望,就是生存下去的曙光。余華用客觀但也冷漠的方式,使福貴的人生充滿著濃重的悲劇色彩,同時福貴是堅強的,他用堅強的意志和釋然的態(tài)度繼續(xù)生存下去,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向死而生。
《活著》講述死亡,更講述活著。余華如此闡釋活著的意義:“人是為活著本身而活著的, 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著?!盵4]換言之,生命的存在并不因為它被賦予了任何意義,而是因為生命的自然屬性本能要求人們生存著。余華的《活著》用苦難講述溫情,他讓人們明白人只有活著才有生存的意義?;钪粌H僅是享受美妙的人生,更是忍受命運賦予的不公,在殘酷的現(xiàn)實面前堅韌不屈,在苦難面前的樂天知命,在絕望中的掙扎生還,這是作者內(nèi)心的真實寫照。《活著》透露出的生命哲學是堅韌和樂觀,在生命的長河中,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堅強的,活著便是本分,學會笑對人生,直面苦難,不屈不撓。“作家的使命不是發(fā)泄,不是控訴或者揭露,他應該向人們展示高尚?!盵5]這個粗獷的男子內(nèi)心有著極其細膩的情感,他將悲劇賦予了現(xiàn)實的意義,快樂,孤獨,無助,堅強,福貴的命運兼有了這幾種色彩,在經(jīng)歷了幾番后更凸顯了人性的堅韌。余華密集地設置了一個接一個的死亡打擊,卻在這一個個的死亡之中漸漸升華“活著”的主題。他用《活著》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傳達出沉重的生命質(zhì)感和堅韌不拔的生活態(tài)度。人生就像是一把斷弦的吉他,我們所要做的不是修補它,而是在斷弦的吉他上彈出生命的和弦。
參考文獻:
[1]王安憶.王安憶評許三觀賣血記[J].當代作家評論,1999(3):127.
[2][3]余華.活著[M].3版.北京:作家出版社,2012:7-9,164-166.
[4]吳義勤,王金勝,胡健玲編選.余華研究資料[M].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2006:42.
[5]葉立文.余華.敘述的力量——余華訪談錄[J].小說評論,2002(4):37-38.